娛樂觀: 張信哲能再次擊中我們,靠的遠不止情懷 2016.3.16日

  我們確實很久不太關注作為藝人的張信哲了,直到他在《我是歌手》中翻唱《平凡之路》成為搜索熱點,這個名字才重新進入大眾視線。仔細想想,作為一位即使在最紅時期也不曾代言過時代或潮流的歌手,那些銘刻在歌迷記憶中的歌,反而成為他存在的主要方式——平緩、悠長。這或許也是一種獨特的幸運。

  重看張信哲在《我是歌手》中的表現,再分場對照每一回的變化,不難會意他在選歌方面的把握:他在從一個專注於情歌的歌手,慢慢撐開經驗中更多方面的認識和領悟,時間感層層推移,年輕時純淨清亮的嗓音有了顆粒感,曾被歌迷抱怨的“演唱會做得太像唱片效果,缺少即興表現,唱功過於精緻”,在選擇翻唱陳昇的《二十年以前》和朴樹的《平凡之路》後有了突破。

  但對於二十年前就追隨他音樂的歌迷來説,真的有人在意種種突破所藴含的意義嗎?大家只需要他用熟悉的嗓音和形象以曾經安靜的方式慢慢開場就夠了。是的,他的歌不必承擔顛覆、代言之類更奪目的意義,他的形象也一直是一種自然而然、自行其事的淡然,有所堅持,又不刻意、執着。

  《我是歌手》的舞台剛讓這位存在於記憶深處的歌手重回公眾視野,但接着傳來的就是他將暫別演唱會舞台的消息。3月14日,在已經連續舉辦3年的“還愛·光年”巡迴演唱會重啓儀式上,張信哲正式宣佈將於此輪巡演結束後暫別演唱會舞台,何時再度開唱還沒有計劃。他自稱:“做了二十年的'演唱會公僕',這次北京站是我的演唱會ending場。”不想成為藝人,但也不會離開音樂。

  其實,一個人努力後,能讓事情達成什麼高度,往往與才能有關;懂得以自身的某種優勢,回應外部對你的需要,也是一場能力考驗。現在回過頭去看,張信哲的人生算得上幸運,幾乎找不到什麼缺憾。天賦給他清亮純淨的好嗓子,父親是會很多種樂器的牧師,從小聽唱詩班唱歌,養成他安靜的性格。大三參加歌唱比賽時被音樂圈發掘,趕上了台灣唱片市場最好的時代,20歲簽了滾石後,碰巧當時唱片公司更擅長包裝粗礪、滄桑的男歌手形象——雖然缺少成為那段時期主流歌手的條件,卻恰恰使他擁有了安靜柔軟的情歌天地。不過,他也曾深陷只能唱情歌的困擾:“用這些歌表達個人情感會覺得不真實,會有加班的感覺”“那時候有一點羨慕張雨生,因為當時他已經開始轉型製作人、做別的東西了,但我還是被定在‘你好好唱你的情歌,不要想太多’這樣一個範圍。”他也始終相信,只需要一張一張出專輯,就能更新固有形象,他説:“我所選擇的,是自己喜歡、能夠駕馭、結果能接受的。”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張信哲曾被問到是否想突破或改變以往情歌中脆弱、苦情的形象,他的回應誠懇、大方:“你不應該被過去的東西鎖住,其實你根本不用去想着推翻或者打破,這些都是你的榮耀,重要的是你現在要做什麼。”

  和同一時期成名的歌手相比,張信哲算得上勤奮——持續地出專輯、差不多每年都開演唱會,從未真正消失於舞台上。在後期的音樂作品中,他也一直在表達內心積極、果斷的特質,只不過他更看中的是“以傾訴而非代言的方式”。

  “世事本就隱晦不明,生命或愛情透過音樂與影像只能揭露一二。用你們的心與想象力吧,我無法給你們正確答案。”《我是歌手》中的選歌,本身就能照見他的態度:《信仰》《微光》《二十年以前》《親愛的小孩》《平凡之路》是帶着很清晰邏輯的,不僅要照顧技法上的多層次表現,更要在這幾首歌總體傳達的情感面向達成突破。許多時候,他都是一種近乎訴説的狀態,試圖表達二十年來心境和認識的轉變,這些歌打動人的地方,所傳達的時間感,遠不是“誠懇”“情懷”之類的詞語所能評價。當我們在這快速刷新一切的世界裏,還能固執的停留一會兒,激活那些遺忘,而不將自我全部隨波逐流,是不是特別過癮而奢侈?而張信哲此次能重新引起共鳴的意義,大抵就是如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7 字。

轉載請註明: 娛樂觀: 張信哲能再次擊中我們,靠的遠不止情懷 2016.3.16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