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之困:“黑天鵝”紛飛,“灰犀牛”難解
疫情即將散去,影院的春天還遙遙無期。
疫情之下,影院走入“至暗時刻”。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國影院數量超過12400家、屏幕約7萬個,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只是時間問題。
而這輛狂飆突進的高鐵,在今年春天猛然熄火,中國電影行業迎來了有史以來,全國範圍內所有銀幕一起關閉的局面。
24家影視類上市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18家虧損,超過2/3的上市公司收入下滑超過50%,只有6家盈利。其中,影院為主營業務的虧損最嚴重。
有業內人士估計,今年將有3000-5000家影院倒閉。
天災之下,所有的蕭條都有了歸因。但哪怕影院解禁在即,“佳片”難覓、“盜版”橫行、“小屏”崛起,依然是懸在影院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烏雲散去,影院能否重現輝煌?
【“佳片”難覓,無米之炊】
流量時代下的電影業,內容的崩壞都是從源頭開始的。
2015年,互聯網巨頭紛紛提出大文娛戰略。有人因此表示:電影不需要專業編劇了,現在是IP為王了!
一語成讖,滿座譁然。
這句話背後,意味着整個行業內容生產機制的變革。市場倒逼生產轉型,這在互聯網時代普遍存在於各個領域,但到了電影這裏,就成了一切禍亂的根源。
從基本常識角度出發,好劇本對電影可謂至關重要,更何況,這直接威脅到一羣重要從業人員的飯碗。編劇們揭竿而起,能夠發聲的,在各個公開場合表示抗議。著名編劇汪海林甚至開始懷念煤老闆投資電影的時代,那時候資本還尊重專業,不太乾涉內容的創作。
熱錢湧入,各種IP和流量打法眼花繚亂,電影產量猛然劇增。大數據的“荷魯斯之眼”替代了編劇的“上帝之手”,一千個編劇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一千個大數據卻只有一個熱點,最終呈現的局面,就是內容的同質化嚴重。用汪海林的説法,就是“IP熱剝奪編劇的創意權,其實一千萬個IP,總結下來就是四個故事:《霸道總裁愛上我》、《滿朝文武愛上我》、《花魁大長腿之貼身龜奴》、《鬼吹牛、鬼吹蠟、鬼吹燈》。”
所有影視公司都在登陸同一個“諾曼底”,惡性競爭的結果,就是大批粗製濫造盲目追逐IP的電影折戟沉沙,市場口碑雙輸,電影行業的信任度不斷下沉。
慘重現實前,資本也陷入了遲疑。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曾表示,影視行業的“鋪張浪費嚇退資本”,“不僅對小公司,對頭部的影視公司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雖然票房在增長,行業收入在提高,但是隻有行業內的人知道,這個行業在真正地走向水深火熱。”
電影業的亂象也被相關部門所注意。藉由《手機2》逃税事件,2018年,税務大整頓隨之而來,成了壓在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整個電影行業自食惡果,大量公司因此倒閉。
這一年開始,唱衰電影行業的“寒冬論”不絕於耳。
▲winter is coming 圖源:冰與火之歌
諷刺的是,相對於上游優質內容的枯竭,下游院線的擴展依然如火如荼。結果2018年,平均每天倒閉一家影院。
喧譁過後,一切重歸常識,業內業外紛紛呼籲“內容為王”。《我不是藥神》譜寫的神話,讓大家幡然醒悟,用心做的好內容,自然會贏得市場的投票;半年後,《流浪地球》憑藉實力再創新高,對比同期《上海堡壘》的折戟沉沙,所有人都又感覺到,好內容的春天就要來了。
▲電影《我不是藥神》
▲電影《流浪地球》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整個行業的重歸正軌也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優質內容還需慢慢積累,流失的人才尚待慢慢迴歸。
可惜,時間沒有站在電影行業這邊。
2020年初疫情來襲,這隻龐大的黑天鵝一舉再將整個行業打入谷底。劇組停工,人才流失,沒有優質內容的支撐,即便疫情過去再次開業,憋了許久的《唐人街探案3》等優質影片,還能否迎來報復性的票房爆炸?子彈打完之後,影院還有多少糧草可以用?
所有這些,都高度存疑。
【“盜版”橫行,有苦難言】
對於內容行業而言,盜版是永遠的敵人。
國內影視盜版問題由來已久,但公平地講,盜版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電影行業發展。鑑於我國特有的國情,多少資深影迷,當年都是依靠盜版資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提高了電影審美素養;就更廣泛的大眾而言,國民觀影素質的普遍提升,也是建立在大量歐美港台的盜版DVD和互聯網“資源”之上的。
國內觀眾養成走進電影院的習慣,多少離不開盜版電影的滋養。任何行業的草莽發展階段,都無法避免一些亂象的出現,灰色地帶的存在,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但隨着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當一個行業逐漸走入產業化和規模化,規範的市場秩序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原創內容產業鏈上的利益都被盜版瓜分,對於整個行業無疑是摧毀性的打擊,無人願意生產優質內容的後果,就是影視公司和觀眾的雙輸。
而經過多年發展,盜版灰色產業鏈已經十分成熟,它們伴隨中國電影市場一起成長,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大。有業內人士估計,盜版每年給電影票房帶來的損失至少是10億元,這都是在從影院的碗裏分一杯羹。
以光線影業為例,2016年推出的《泰囧》《港囧》《尋龍訣》《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是市場賣座電影,但即便採取了多種手段,依然未能逃過盜版的毒手。根據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説法,《泰囧》盜版造成的損失至少佔總票房的20%、大約3億元,“《港囧》上映當天晚上,白天我就看到一個微博,他公開説今天晚上10點會有種子放到網上,果然10點鐘準時就有盜版出現,非常猖獗。”
上海發佈的2019年十大知產保護案件中,《流浪地球》《廉政風雲》《瘋狂外星人》等熱門電影赫然在列,相關涉案者通過盜版獲利上千萬。阿里大文娛也曾透露:《流浪地球》等春節檔電影盜版非常嚴重,電影還在院線上映時,非法網站上已經上線,且點擊次數達2000萬次。
盜版猖獗的原因,主要在三方面:國內民眾版權意識薄弱,相關法律的監管打擊不足,電影製作和流通環節保護不力。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在於源頭把關的孱弱。
通常而言,一部影片從製作到上映,要經過很多道流程,經手的公司和人員眾多。但由於我國電影工業發展不完善,流程標準化不足,給了不少人可趁之機。
這點上,還需要向國外成熟電影工業體系學習。以好萊塢為例,特效公司使用的服務器,都要通過美國影視網絡安全服務中心認證,包括使用的所有管理軟件都要符合標準,在交接素材時也會有相應的流程系統去規範。
盜版的打擊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電影產業鏈上下游配合,以及相關法律的完善和嚴厲監管。而作為產業鏈下游的影院,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可謂有苦難言。
【“小屏”崛起,渠道擠壓】
院線場地的侷限,讓“大屏”天然就受到了時空的侷限,在面臨“小屏”降維打擊時處處掣肘。畢竟,影院擴張的速度再快,也追不上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場地再大,也裝不下全國的網民。排片也只能照顧到大部分人的喜好,無法做到千人千面。
此次疫情中,相較於院線的顆粒無收,線上視頻風景獨好。
2020年春節期間,愛優騰等在線視頻平台日活表現顯著高於去年同期,日活增速Top5的App中,騰訊視頻和愛奇藝App佔據兩席。5月8日招商證券發佈影視行業研報,稱電影“網播”為下一個可能的“風口”,或可成為傳統發行模式的有益補充,以愛優騰為代表的在線視頻平台均有可能從中受益。
隨着4G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小屏”崛起已經勢不可擋,新一代消費者已經習慣於在手機和平板上觀看影視內容。消費習慣的養成往往是不可逆的,這背後更大的趨勢是,大眾娛樂消費正在從線下向線上平移。對於內容生產商而言,這其實並不是壞事,不過是發行渠道的變化而已;但對於線下影院而言,無疑就是嚴峻的挑戰了。
“小屏”的崛起,給影院帶來的威脅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的分流,一個是渠道的分流。
關於內容分流,這裏必須提到“網大”在國內的崛起。
“網大”即網絡大電影,由愛奇藝在2014年“網絡大電影成就夢想”高峯論壇上提出。2014年-2017年,網大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全網上線電影從450部暴增到1892部,市場規模從1億元暴增到20億元。4年間,產量翻了4.2倍、規模翻了20倍。
即便在監管嚴厲、影業寒冬的2018年,最高分賬票房也達到了5078萬元,相比2017年翻了近一番。而在2019年,分賬超千萬的網大更超過了30部。
投資小、週期短、變現快,相較風險更大的院線而言,網大更具備互聯網時代的商品特徵。資本的推動下,影視公司、明星演員、導演和編劇紛紛湧入這塊新開闢的戰場,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產業鏈的分流。尤其在影視寒冬下,網大更成了業內人士的避風港,一邊是愈加飽和且嚴苛的市場環境,一邊是蓬勃發展的流媒體平台、龐大的網民基礎、不斷攀升的票房分賬,很多頭部以下影視公司和從業者不難抉擇。
雖然網大的市場規模還不能和院線電影相提並論,但就數據表現和趨勢而言,無疑是一大威脅。
網大的分賬規模也引發了大製作電影方的關注,越來越多的院線電影開始嘗試線上線下雙重渠道發佈。儘管多數還是線下為主、線上為輔,但對觀眾而言,無疑多了一種選擇。如果不是特別期待的電影,可能就在視頻平台上付費看了,尤其對非特效電影而言,線下影院的設備優勢無從發揮,分流現象更是嚴重。
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原本作為院線種子選手的《囧媽》直接放棄了線下放映,被製作方歡喜傳媒以6.3億的版權價格打包賣給字節跳動,成為行業標誌性事件,引發了院線的集體抵制和抗議。
▲電影《囧媽》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作為一個重要發行渠道,對於線下院線的衝擊將會越來越大。尤其是5G時代來臨,院線面臨的局勢將會更加嚴峻。
可以預見的是,疫情過後,影院期待中的“春天”一時還不會到來。作為一門“古老”的生意,影院的商業模式已經顯得保守且被動,即便是置於死地而後生,傳統影院的轉型也已經急不可待。不知道影院們有沒有利用停業的這段時間,好好思考接下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