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慢直播、VR直播、公益直播、帶貨直播、綜藝直播……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紛紛滲入直播領域,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直播技術讓媒體內容更豐富多樣,媒體帶貨的成績也很亮眼。
內容呈現更豐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擔任證婚人,鋼琴家李雲迪演奏《婚禮進行曲》,眾明星組成“雲伴郎伴娘團”送祝福……日前,人民日報新媒體等主辦的“百對戰疫新人云集體婚禮”在線上直播,引起廣泛關注,累計觀看人次超過5000萬。此前,人民日報新媒體等主辦的一場沉浸式豎屏直播線上演出——“致敬白衣天使”公益雲演唱會也備受好評,逾9000萬人觀看,累計播放超1.2億次。
“中國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於5月27日登頂珠穆朗瑪峯,為珠峯“量身高”。新華社推出VR直播、高清直播、航拍、3D視頻等系列融媒體報道,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式地呈現“丈量”珠峯的過程,網友直呼看得過癮:“頭一次這麼身臨其境地體會大自然的壯觀,太震撼了!”
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頻”開啓無剪輯、無解説、無音樂的“與疫情賽跑”系列慢直播,對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過程進行全程高清直播。長達600多小時的慢直播,吸引了過億網友一同“雲監工”觀看。
專家表示,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關鍵時期,主流媒體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擁抱新技術,走向新受眾,積極創新媒體傳播方式,不僅可以構建優質豐富的多樣化內容,還能激發受眾參與傳播的積極性,以更新鮮的方式傳遞主流價值觀,從而實現傳播價值、用户價值、社會價值的多贏。
媒體帶貨更可信
眼下,直播帶貨正成為扶貧助農新模式。不少媒體策劃了靈活多樣的直播活動,助力經濟復甦,有效拉動農產品銷售。作為媒體經營轉型的一種嘗試,直播帶貨也為媒體帶來流量和人氣。
人民日報新媒體日前推出“為鄂下單”系列公益直播帶貨活動,在4個小時的直播中,滷鴨脖、小龍蝦、品牌汽車等46款單品全部秒光,單場引導成交金額超過2億元。在新華社等主辦的“市長帶你看湖北”直播活動中,湖北省黃岡市、荊州市、荊門市、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5位市州長參加直播推薦當地特色產品。據悉,這場直播累計帶貨58萬件,總銷售額逾2426萬元。
“主流媒體直播賣貨的優勢在於其擁有強大的公信力、影響力與傳播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説,主流媒體長期以來沉澱了品牌認知,通過品牌為直播帶貨進行信任背書,更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同時很多主流媒體本身具有或者能夠動員有影響力的人物參與直播,通過更緊密的互動與用户建立起親密感與信任感,可以更好地輸出品牌價值。
6月6日,“央視Boys”(央視主播康輝、朱廣權、撒貝寧、尼格買提)與北京電視台主持人春妮共同進行帶貨直播,推薦北京、湖北的特色商品與科技產品等,這場直播總銷售額近14億元。“央視主持人的直播帶貨真有趣,個個都很有才!”今年4月開始,央視推出多場公益直播帶貨活動,從“小朱配琦”組合(央視主播朱廣權與網紅主播李佳琦)到“誰都無法阻攔我下單”組合(央視主播歐陽夏丹與演員王祖藍),再到“央視Boys”,都在不斷刷新觀眾對新聞主播的形象認知。業內人士稱,“小朱配琦”這類直播帶貨組合的出現,象徵着傳統媒體與新興行業的碰撞與相融。
綜藝直播更有趣
“清晏舫的名字取自‘河清海晏’,表達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6月12日,北京衞視聯合京東在頤和園做起綜藝直播,北京廣播電視台負責人由一款名為“端午舟到”的龍舟粽子,引申談到頤和園的著名景點清晏舫。據悉,這場3小時的綜藝直播帶貨額達2.86億元。相比以往只帶貨的直播模式,這次直播更偏綜藝化、內容化,帶貨只是“輔料”,這在消費者看來更有趣、更有料。
湖南衞視日前推出中國品牌推介直播節目《向美好出發》,用“文化帶貨”的形式為中國品牌賦予更深刻的產品內涵;東方衞視更是將直播綜藝化,《極限挑戰》的嘉賓雷佳音、岳雲鵬等與網紅主播薇婭在節目中開展“帶貨才藝大比拼”,唱跳、相聲、説唱輪番上陣,將直播帶貨現場變成“綜藝現場”,讓觀眾觀看節目與下單購物兩不誤。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衞華表示,在一眾主流媒體的探索下,“直播帶貨 ”綜藝節目、晚會、電視劇等呈現出全新的節目樣態,讓觀眾在享受購物快感的同時,還能感受內容創意的奇妙與魅力。
當然,也有人質疑:主流媒體介入直播帶貨,過多的商業氣息與娛樂氣氛是否會影響媒體多年積累的公信力?在王炎龍看來,媒體在直播帶貨中須重視產品質量和售後保障,要避免因產品問題讓媒體形象受損。
“需要提醒媒體注意的是,直播帶貨的目的要明確,要慎重選擇產品。所賣商品既要符合媒體自身定位,又要符合大眾期待,同時要讓購買者得到實惠。”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毅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