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趙雅靜
編輯 | 顧 鴿
原來,不只是唱歌跳舞才能當練習生,會搞笑也可以。
七月的伊始,頂着一個不知所云的名字和「養鴨」的誤解,《認真的嘎嘎們》(以下簡稱《嘎嘎們》)浮出了水面。
這是國內第一檔針對搞笑藝人的喜劇選秀節目,56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搞笑藝人練習生聚在一起,為最終6個成團出道名額展開競爭。
回顧上半年,還沒有一檔令人深刻的喜劇類節目,《嘎嘎們》的出現恰到好處,為綜藝市場注入一股歡笑的同時,也打破了喜劇和團綜的壁壘。
7月3日,節目開播,何炅、陳偉霆、大張偉、李誕四人擔任師傅,戚薇擔任輔導員,陣容不可謂不強大,但兩期後豆瓣7.3的評分有些差強人意。五千出頭的評價人數,也與節目中一浪高過一浪的笑聲不成正比。
本想出奇出新,卻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嘎嘎們》這下有些尷尬了。
《認真的嘎嘎們》
什麼是「嘎嘎們」?
幾乎所有人看到這個節目的第一反應都是,究竟什麼是「嘎嘎們」?
這是節目組新造的詞,由英文單詞gagman諧音而來,gag有搞笑、笑話之意,gagman就是會搞笑的人。更精確地講,是指綜藝節目中的搞笑擔當,俗稱「綜藝咖」。
此時,大家的腦海裏必定會閃現出多個可以對應的藝人:「綜藝救場王」大張偉、帶着媽媽一起搞笑出圈的楊迪、任何時候看到都讓人舒服的賈玲......或許還可加上「糊」了的薛之謙。
在這些面孔的背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屈指可數的幾位「綜藝咖」,頻繁現身於不同節目,成為拉動收視率的嘉賓標配,而能頂替他們的新人幾乎沒有。
目前人氣最旺的綜藝咖
原因在於,gagman在國內並沒有成為一個職業,因此也沒有相配套的行業體系與輸送渠道。
根據行業製作者的經驗,綜藝非常需要gagman。這類角色通常要會察言觀色,該説話的時候説話,該下梗的時候下梗,用極其簡單的方法,把場子變熱,讓尷尬滑走。
娛樂大家的同時,自己又不會喧賓奪主,這需要才華、經驗和專業。目前很多節目的嘉賓配置是「大眾明星+流量偶像+跨界藝人」,如果缺少gagman,娛樂氣氛不夠,收視效果也就不理想。
「在中國,我們有非常好的綜藝明星。」節目前採中,何炅説,「但gagman這個體系並沒有成為一個很職業化的身份。這就導致很多節目要根據能請到的大咖,來決定這個節目是什麼樣子。」
相比之下,韓國則有着非常成熟的gagman培養和輸送體系。喜劇節目《gag concert》已經舉辦了十八年,捧出了劉在石、李國珠、姜虎東等頂級gagman。在日本,情況也類似,很多漫才演員都是先經過線下劇場培訓,再輸出到綜藝中。
韓國綜藝《gag concert》
在《嘎嘎們》出現之前,國內的喜劇和語言類綜藝都做得很垂直,比如脱口秀編劇出身的李誕,通過《吐槽大會》,帶紅了國產脱口秀;傳統主持人出身的馬東,用一檔《奇葩説》讓辯論走向了大眾;小品競技節目《歡樂喜劇人》,也在郭德綱的坐陣中,延續了好幾季的輝煌。
這些綜藝形式,本身就已經自成一套體系,只待行業的那個「領路人」將它們以合適的方式帶出來而已。是發現,而非創造。
但「綜藝咖」是個寬泛的概念,沒有成熟的評價標準和成長路線,也沒有相對應的人才儲備庫,從源頭就是野生的,更別説在這些都缺失的情況下要做成一檔養成類的綜藝。
從參加節目的56位選手就可以看出,很多是大家有印象的面孔,在其他綜藝或平台中出現過,但大都侷限在各自的角色套子裏,有技術擅長,卻不多元化,很難被定位為「綜藝咖」。
張全蛋表演
行業的缺失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也讓觀眾對《嘎嘎們》的期待精準而迫切,豆瓣一條熱評寫道:
「希望節目能做出野心來,真正地拓寬職業賽道。綜藝市場的蛋糕那麼大,想良性循環,就要讓專業的人來幹專業的事!請正視嘎嘎的重要性,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賈玲2.0、大張偉普拉斯,別再讓那些無腦鮮肉尬笑霸屏了。」
顯然,《嘎嘎們》肩負着培養國內gagman體系的責任,樹立行業標杆,但最重要的是先想清楚:gagman的標準是什麼,以及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gagman。
如何成為「嘎嘎們」?
節目組對gagman的釋義給出了兩個詞,一個叫「怪」,一個叫「有趣的」,連起來叫「怪有趣的」。針對這個模糊的標準,四位師傅給出了各自的期望,構建起了一個初步的評價體系。
陳偉霆強調「互動」。綜藝節目很多都是在呈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動作為一項最基本的標準,逼迫選手必須突破自我表達的壁壘,注重和他人的聯結。
而在56位選手中,大多數人的職業以個人展現為主:從《奇葩説》出來的花希,從《暴走大事件》出來的張全蛋,擔任過《今晚80後脱口秀》主持人的百克力,搞笑視頻博主酷酷的滕......相比之下,「互動」處於弱勢。
百克力
大張偉則提出了「冒犯」一詞,站到了其他選秀類綜藝的對立面。在別的地方,尊重導師是基本禮儀,但喜劇更注重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方式去「冒犯」他人。
學會將「冒犯」發揮得恰到好處,既不招致反感又能令人發笑,是gagman應該具備的技能。
在前兩期對選手的「一發技」考驗中,表演亂收停車費的馮滿,藉着「打欠條」的一語雙關,在大張偉身上貼了好多個「欠」字,吐槽他因為破了好多選手埋好的梗,太欠。
還有扮裝為美人魚的曹璐,在得知為自己拔劍的王子是李誕而不是陳偉霆時,彩色的塑料球像美人魚的眼淚一般瞬間傾瀉而下,也是成功的「冒犯」案例。
曹璐表演
已轉型成「綜藝咖」的師傅李誕,提出了gagman的三重境界:
不論多尷尬,都能嘎嘎出來的人,這是基本功,即「不管觀眾如何,你自己不能垮」;無論多麼尷尬,都能讓大家嘎嘎起來的人,這是尬得好笑,並達到以尬制尬的效果;最後是自己甚至意識不到尷尬。
李誕在這裏舉了大張偉的例子,形容他放棄了,「不在乎大家是不是被逗笑的同時,也放棄了焦慮」。這是在完全釋放自我的基礎上,達到好笑的最高境界。
在節目中,作為與「嘎」共生的一面,「尬」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論是尷尬得讓人腳趾扣地,還是尬得有些好笑,節目組沒有刻意去規避這些段落,也引來了一些意料之中的吐槽。
但節目優秀的地方在於,四位師傅各顯神通的救場,最終沒有讓「尷尬」落到無可挽回的境地,無形當中,也讓gagman的標準實體化了——四位師傅,或許就是gagman的理想標準。
大張偉被冒犯
最後,何炅的標準是「讓人心生喜悦」,gagman需要「善解人意,同時有趣」,這也是他本人這麼多年做綜藝給人好感的地方。但這樣的選手還未出現,互動環節也還沒有開始。
而就選手的表現來看,搞笑技藝還存在着諸多問題。很多人跳不出諧音梗的坑,惹得李誕頻繁露出一副「人間不值得」的表情。還有藉助身體的賣慘式表演,與「冒犯」呈相反狀態——高級的喜劇是冒犯別人,低劣的笑點是糟踐自己。
哪怕是一些成績不錯的選手,綜藝經驗也還不足。比如第二期小哈的表演結束後,何炅問他手怎麼受傷的,他直接開始解釋原因,大張偉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弊病:
「咱們做的是綜藝,我們後面問你什麼問題的時候,你還是要有綜藝的整個狀態在裏頭。」
而在節目先導片中,四位師傅和製作人,給gagman定了一個更高的方向:在好笑之外,還應該是「有趣的人、有感情的人、有温度的人」,「會用價值觀去和觀眾產生聯結」。
目前來看,要達到這個標準,「嘎嘎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嘎嘎們」的路在哪裏?
就像剛學步的鴨子,《嘎嘎們》從一開始就走得不容易。
在播出之前的宣傳期,節目組為了出圈,以自嘲的方式主動用起了諧音梗,認真買了一隻鴨子在微博上曬,還是比較名貴的柯爾鴨,一度被觀眾認為是一檔「養鴨」的節目。
嘎嘎們的鴨子
開播後,根據「骨朵數據」顯示,節目熱度取得的最好成績是全網第六,大部分時間是在十名開外。排在它前面的同期開播綜藝有《密室大逃脱2》《夏日衝浪店》等。
真正棘手的問題是尋找gagman。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選秀節目,都是垂直類,比如説唱、街舞、偶像等,都屬於某一特定類型,可從相應的廠牌和公司中進行篩選。
而綜藝咖選手的來源難以界定,喜劇工作者、編劇、辯手、網紅、演員......究竟誰更適合成為gagman?沒有答案,只能廣泛嘗試,多向尋找。
即使被選中的人,也會對成為gagman心存懷疑。以《奇葩説》辯手身份知名的花希,曾在自己的微博坦言「四次退賽」,稱「沒有一個環節是有信心的」,並曬出了和節目組的微信聊天記錄,以展示其中的坎坷。
花希
儘管如此,相比其他節目是在敍事中添加笑點,為的是營造氣氛,《嘎嘎們》作為一檔培養專業綜藝咖的節目,在笑點的豐富性和密集程度上,還是有不錯的表現:
編劇李飛在「一發技」表演中假裝騎着三輪車收廢品,「一發技換盆換鍋」用東北大碴子味兒喊出來,成功戳中觀眾的笑點;
演員張小婉和管樂組成的塑料姐妹花組合,用靈活的肢體完成了空乘安全演習動作,征服了討厭肢體表演的大張偉;
非常規女團成員錘娜麗莎,以自己獨特的面相和妝容扮演蒙娜麗莎,拿到了最後一把來自「嚴格師傅」李誕的金鑰匙。
從這些歡樂的氛圍中可以看出,垮掉的段子並沒有讓《嘎嘎們》就此垮掉。而作為一個每期都要造梗的節目,隨着選手的競爭越激烈,後期也更值得期待。
錘娜麗莎
至於節目能否出圈,還需要等待時機。或許,先推出能破圈的選手,也是一種途徑。
節目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但既然是選秀,選手的表現和人氣也是不可控的。比如,話多、梗爛、只顧自話自説的許天奇,在被師傅嫌棄過多次之後,仍然孜孜不倦地講述「金木水火土」的笑話。
他的表現沒有拿到四嘎,在「嘎嘎榜」上卻位列前位。這也印證了節目製片人馬昊説的話:「在這個時代做gagman,不是為了逗別人開心,而是為了展示我本人很開心。」
像是招人喜歡的壞學生,許天奇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這檔節目的一個驚喜,也讓觀眾反應過來:這終究是一檔養成類綜藝,標準不是自上而下設定的,投票的權利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徐天奇
更讓人好奇的,是成團後的樣子:一個綜藝團體的分工有哪些?是否存在C位?C位的標準又是什麼?在向外輸送gagman資源的時候,是以團的形式還是個人的形式?
直接將男團女團的概念,嫁接到搞笑藝人身上,此前並沒有太多經驗可循。哪怕是在韓國,成功的案例也不多,比較有名的是Celeb Five,一個由五位女諧星組成的女團。
而《嘎嘎們》節目組要養成一個搞笑藝人團體,還可能是男女混搭,聽起來就有些搞笑。是填坑,還是跳坑?或許只有在這個夏天結束,6個gagman成團之時,才能見分曉。
對於一檔充滿笑聲的節目,太多去談論成敗有些掃興。在一切尚未結束之前,《嘎嘎們》的正確打開方式或許應當如卓別林所言,「沒有笑聲的一天是被浪費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