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風流》導演張新建:主題不怕厚重,藝術表達要合乎觀眾審美
曾經拍攝過《闖關東》的導演張新建,最近一部作品《運河風流》正在北京衞視熱播。這部先後花費了近四年時間才製作完成的劇集,播出後持續位居同時段收視率前列,觀眾反響良好。對張新建來説,不管面對市場環境怎樣變化,他堅持的“文化為魂,藝術為本”的創作原則始終沒有改變過。
《運河風流》是編劇高滿堂與張新建的再次合作。從當年的《闖關東》開始,二人先後合作過數次,彼此既有默契,又志趣相投。張新建回憶,2015年第一次接觸該項目時,劇集還只有一個粗略的故事大綱。二人經過商討後一致認為,這個題材有可為。高滿堂方面再繼續細化劇本工作,反覆修改,歷經數月。
“等到分集大綱出來,我們敲定了主要人物、故事梗概和情節構成,《運河風流》這個劇的雛形就有了。”張新建回憶,在劇本繼續細化的同時,導演組就開始做自己的“作業”,“我們依據劇本已有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接觸相關歷史時期的文字材料,進行實地採訪,美術和造型部門先行工作起來。”和過去拍過的同類題材不同,《運河風流》依託運河而成,而現實中的運河遺蹟幾乎不能用以拍攝。為了符合劇中置景的需要,劇組從山東臨沂拍起,先後輾轉江蘇常熟、浙江橫店、嘉興、上海,最後到無錫拍攝。
運河全景所需要的船也跟着場景走,十幾米長的大船,在能夠陸路通行的地方就用拖車拉着,到了橫店沒有相應的場景,就在橫店附近找了河景來拍。劇中呈現的民國時期的運河航運景觀,需要重新搭碼頭,又回到了《闖關東》曾經的拍攝地太湖拍攝。張新建透露,運河的故事以前影視劇反映的不多,拍攝置景的困難都是以前沒有遇見過的,“除了要新建不少場景,具體鏡頭所涉及的道具、服裝以及整個置景的搭配是否符合歷史,都是道具舞美部門的功課。”
對張新建來説,完成這些作業只是導演組的工作之一,面對《運河風流》這樣跨度長達26年、歷史內涵厚重的作品,案頭工作之外更關鍵的是把握這個戲的“魂”所在。“隨着創作的深入,導演必須要對劇本有深刻、準確的理解,還得有自己的思考,我要讓文學劇本的文字變成畫面形象鮮活起來,才能掌握創作的主動性,把文學劇本昇華,做到加分而不是減分,才有可能把劇作的內涵和思想性提煉出來,並在藝術性上給出一個精巧的展示。”
在他看來,《運河風流》是一部表述民國初年至抗日戰爭初期,濟寧地域眾多民眾守規矩、破規矩、立規矩,並在這個漫長過程中歷經悲歡離合,不斷變化成長的歷史年代戲,是帶有些許悲喜劇色彩的年代正劇,這是本劇基本的體裁樣式。劇中“濟寧三傑”所承載的家風和民俗,既有地方年代的痕跡,更有傳統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黃子榮作為官家代表,秉承着“正氣傳家”的家訓,正氣凜然、清正廉潔;商家代表宋魯生以“信義為本”,恪守誠信、貨真價實;文人代表楊春早,則恪守祖訓“潔身正骨”剛直不阿、一身傲骨。他們是家風祖訓和運河文化的傳承人、踐行者和集大成者。“立規矩”體現了先人的智慧與胸襟,“守規矩”體現了後人的道德與情操,“破規矩”則是一種膽量與氣魄。
張新建直言,這些年來民國題材被反覆拍攝,但精品力作卻越來越少。“五年前啓動拍攝時我們也有過疑慮,這樣相對厚重的主題,如今的觀眾還能接受嗎?”如今播出後的反饋讓他欣慰,“事實證明要相信觀眾的審美。我們要把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儘可能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把人物的塑造依據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去調整,讓觀眾得到真實可信的感受,真正尊重觀眾的審美與情感需求,不做行活兒,以史為鑑,以戲為鏡,相信我們的觀眾不會錯過有內涵的作品,創作者也應該繼續堅持藝術創作的原則。”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李夏至
流程編輯:u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