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不是所有的女生都只有一個樣子!”
“她每天都在我耳邊唸叨,説我長得太胖了,吃太多”
“那你老是覺得我跟男生玩得近,就是跟他們談戀愛,是為什麼呢?”
沒想到現在這批孩子依然在面對這樣的困擾。
第一個短髮女孩,
自從喜歡上了中性打扮之後,
就每天被媽媽揪着頭髮説事,
説她不夠女孩子,
去理髮店提的要求也是“要看起來像女孩子”:
“女生就應該文靜一點”
“女生就要找一個人”
在這樣的長期説教下,
她終於忍不住了:
“我本來就是女生,為什麼要像呢?”
“我覺得我應該自己保護好自己,我不希望自己需要依靠別人才能獲得安全感”
“女生不是也不應該只有那麼一個樣子,我不想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給我定的標準之下”
“與眾不同的女生也會有與眾不同的人生”
妹妹真的説出了很多女孩的心聲,
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甚至有些成年人都不明白。
然而天台下的媽媽又是怎麼回答的呢?
“我可以尊重你的選擇,頭髮方面也可以考慮”
“幾年以後,我可不可以再看到你穿裙子、再留長髮的樣子”
?
這不就是最常見的“家長迂迴式敷衍”嗎?
當着這麼多人的面我先勉強答應你,
但我不打算改。
第二個女生,
媽媽曾經是校花,
也在全國選美比賽裏拿到過不錯的成績,
她不能允許自己的女兒是個胖子,
每天在女兒耳邊嘲諷她的身材....
女兒聽煩了這樣的嘮叨,忍不住反問
“女孩子就應該保持完美的身材、光滑白皙的皮膚嗎?”
沒想到這位媽媽完全不覺得有問題↓
“作為一個女性,都要保持一顆愛美之心”
“你才13歲,你説你的體重...在這裏我就不跟外邊講了...你覺得你苗條嗎?”
好讓人窒息的反問...
更誇張地是,
她還扭頭問女兒的同學:
“你們覺得她要不要減肥?”
“你要做出行動,光嘴上喊有什麼用”
看媽媽的態度,
女兒這次鼓起勇氣喊話的效果基本等於零。
第三位也是個短頭髮的女孩子。
她是因為跟男孩走太近被媽媽“教育”了。
邀請各位來聽聽是怎樣的教育↓
“一個女孩子,對於男生而言,應該是矜持、自律、自愛、自重”
乍一聽好像沒啥問題哈?
那麼“自律自愛自重”的具體表現是啥呢?
“女生不應該主動送男生禮物”
?
這竟然是生活在21世紀的為人父母能説出來的話。
女孩天生就是要收禮物的,
跟男生走得近就是不自重、不檢點...
九年義務教育發展到現在為什麼還有人在傳播這些迂腐的理論?
女生對自己外貌的看法本就是一個不停探索的過程,
而審美的建立、觀念的改變都要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
王爾德説,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
顯然“自私”的人不止上面這幾位↓
“我是為你好...”
“一個女孩子家的...”
又有多少人是聽着這樣的話長大的呢?
嘴上説着尊重,
實際上還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了孩子。
因為他們自己也是這麼被教育過來的↓
“我的媽媽一直有一個夢想,
就是做一名心理諮詢師,
但是在她33歲那年,
我出生了,
從此她就一門心思地照顧我,
有一次她説,
我就是因為你,才放棄了我的夢想”
因為別人放棄自己的夢想,
多麼難過又無力的一句話,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從我高三起就放棄了工作在家照顧我的她,
又有什麼樣的夢想沒有實現呢?
因為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
所以把個人的追求往後放...
早期可能受制於年代和環境的關係,
後來又因為自己身為人母的責任感使然...
感恩母愛的偉大,
但把個人對幸福的追求轉接到子女身上,
甚至希望下一代在同樣的教育思想下長大,
難道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嗎?
比起“我都放棄自己的夢想供你上學了,你不應該更努力嗎?”,
我們更想聽到的是,“媽媽跟你一起努力,我們都要實現夢想!”
慶幸的是,
這個女孩和開頭那三個上天台喊話的姑娘一樣,
面對父母強加的三觀,還是保持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
這個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天台喊話的節目叫《少年説》。
這種節目形式最先是由日本做火的↓
《天台告白》
《未成年人的主張》,
大體都差不多↓
到了中國,
同樣是天台喊話,
誰來喊、喊點啥就需要“入鄉隨俗”了...
告白是不可能真告白的,
未成年人怎麼能早戀呢?
於是少男少女間的情竇初開變成了同桌間的互相鼓勵,
最出圈的是下面這個故事↓
女生曾經因為身材原因被男生嘲笑,變得不自信、自卑,害怕男生。
後來,她遇到了她的第一個男同桌,一個看起來很兇,其實很温柔的人,同桌從來不嘲笑她的身材,還會傾聽她的煩惱。
因為同桌,女生才慢慢走出對男生的陰影,變得自信樂觀,變得更有勇氣。
然後,女生在天台上勇敢的喊出了對同桌的感謝。
“很幸運能成為你的同桌,希望在畢業之後,你也能遇到一個讓你更優秀的人,就像我遇見你一樣。”
他這個聽名字就很帥氣的男同桌也回應了女生,説很感謝她在自己上課開小差的時候提醒自己,也謝謝她能成為自己的同桌。
“去大學以後,還有男同學欺負你的話,打電話給我,我來找你,好嘛?”
“好!”
還挺好哭的吧?
本來以為節目會一直走這種温情路線,
沒想到自從開始讓少年向父母喊話後,
畫風逐漸變得奇怪...
這個姑娘,
吐槽媽媽眼裏只有別人家的孩子,
對自己永遠是挫折教育↓
此時鏡頭給了天台下的媽媽↓
“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
還有個姑娘,
説不想讓爸爸在家裏抽煙,
爸爸的回應:
你跟我提要求是吧,那我也給你提...
彷彿看到了萬千中國式父母的縮影:
永遠不正面回應問題,
對話中沒有交流和理解,只有“我覺得”“你應該”...
當然出過鏡的父母裏也有善解人意的“例外”,
但像開頭那幾位的言行卻是常態...
節目創辦的初衷是給父母和孩子提供一個溝通的橋樑,
但更為現實的結果是,
子女們鼓起勇氣走上天台的表達,在父母眼裏卻只是小孩子的胡鬧,
長此以往“對牛彈琴”,充耳不聞,自説自話,更為強勢的一方依然堅持己見...
這樣的喊話還有什麼意義,誰還想繼續交流呢?
沒有捧一踩一的意思,
但很多網友都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日本這個節目看完就是:青春真好
中國搬過來就是:算了,別抱不該有的希望
其實出現這樣的“水土不服”,
也是當下中國父母和子女相處現狀的一種真實反映。
節目初衷是好的,
希望不只是把父母和孩子叫出來提出問題,
而是真的讓孩子們的問題得到關注和解決。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李楚豪的故事,
這應該是我看節目到現在,父母和孩子都值得學習的正面例子了了↓
李楚豪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
在城市打工的媽媽不顧全家反對,堅決要帶兒子到城市讀書。
為了能和孩子在城市立足,
在這十年裏,
她在足浴城當過按摩師、在酒店做過服務員,
每天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為了兒子的學費四處借錢,
自己可以吃最差的、穿最破的,但盡力給兒子提供好的環境:
李楚豪説,這些他都看在眼裏:
“你本應該在二十多歲的年華里去玩去嗨,去打扮自己,但是你卻活成另一種人生”
所以他這次站上天台,
就是希望讓媽媽能夠多為自己考慮一些,因為自己已經長大。
話筒遞給台下已經淚流滿臉的媽媽,
她説了這樣一段話:
“在外人看來,媽媽過的很辛苦,其實一點都不辛苦,因為媽媽有你。
因為有你,媽媽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因為有你,媽媽從未停止過學習和成長;
媽媽也在學着怎麼做一個媽媽的角色,因為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
兒子善良、懂事,
媽媽更是情商極高,
她不想讓兒子未來的日子都帶着對自己的愧疚生活,
在她看來,
子女於父母,不是附屬品,也不是所有物,
他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好嗎?”
如果所有的父母和子女都能有這樣的覺悟,
那未來的家庭關係應該會和諧很多吧?
如果這一生我們自己沒有遇到英雄,也可以試着把自己變成英雄。
最後一句
你活成這個樣子,除了瀟灑自由得到了啥?
“媽,你要是這樣評價我,我覺得我人生追求已經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