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聞紀實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紮根生活真實 抵達藝術真實
作為電影的四大類別之一,新聞紀實電影在中國影史上的發生與緣起,或可追溯至抗戰時期的《延安與八路軍》和《南泥灣》。立足當下,這一經典電影類型也逐漸發展演變出了全新的時代內涵。近日,由新華社出品的新聞紀實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新聞紀實性與電影美學之間的微妙關係,並由此達成了影片整體在新聞性、紀實性和藝術性上的融會貫通、有機統一,是以新聞素材依託電影方式進行融合創作的大銀幕作品。
從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定軍山》開始,電影便顯示出了它頗為強大的記錄屬性。當下,攝影的機械複製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這就給新聞紀實電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電影導演在拓寬視野的同時邁開大步,投身於廣闊天地之間尋找可供利用、值得深挖的新聞素材。
《我們是第一書記》拍攝團隊在拍攝過程中面臨的重重困難是有目共睹的:在深入貧困地區的拍攝過程中,先後有三位攝影師落入捕獸陷阱或掉進車道溝;被捲入泥石流的導演,第二天仍然坐在輪椅上堅持拍攝;有感於貧困地區的生活不易,團隊甚至將工資都用於扶貧……正因具備了這種耐心沉潛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從大量的生活流素材中濃縮沉澱出感人至深的故事精華:影片裏出現的一隻只羊、一個個孩子、一粒粒大米、一組組家庭、一個個生命,絕非抽象宏大的概念,而是真實可感的形象。只要用心沉潛於現實,自會發現生活真實本身藴含着的千鈞力量。
在真實採集新聞素材的基礎上,《我們是第一書記》也通過還原與再現的藝術手法成功將真實發生的故事影像化呈現出來:西藏定日縣宗措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深夜驅車十小時,只為買到價格最優惠的珠峯綿羊飼料;四川布拖縣博作村原第一書記放不下對孩子們的牽掛,與現任第一書記一同緊抓孩子教育,不讓任何一個掉隊;黑龍江拜泉縣上升村第一書記王路在突如其來的颱風過境之後,和村民一起把莊稼扶起來、把玉米掰下來……正因有了第一書記們的深情講述與身體力行,才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真實進一步昇華為極具場面性、情節性與電影感的藝術真實。
如果説生活真實構成了新聞本體的內在力量,那麼藝術真實則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了電影的戲劇性與沉浸感,使得《我們是第一書記》既保證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彰顯了其作為新聞片的社會良知,同時也兼顧了它作為一部院線電影的藝術性。“這是一個充滿人民性的電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這麼真實感動的故事,不應該只存在於碎片化新聞中,它應該被放大、被更多人看到。而我也想用新聞電影這種類型,將脱貧攻堅這段人類歷史上光輝的一筆用影像記錄下來,保存下這段歷史帶給這個時代的温度和感動。”這是《我們是第一書記》製片人張苗的心聲,也是整個創作團隊的情懷和抱負。作為新時代下新聞與電影的一次跨界合作,該作品在新聞紀實電影領域完成了一次極具時代意義的影像實踐,以“紮根生活真實,抵達藝術真實”的踏實態度,為“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命題交上了一份充滿着誠摯情意的動人答卷。
脱貧攻堅改變了將近一億人的命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而《我們是第一書記》通過真實記錄的表達,用電影藝術的呈現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作者:梁剛建,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會長、高級編輯)
《光明日報》(2021年12月0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