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農村養豬户,到如今的第一戛納影帝,他就是自稱戲子的葛優
《我和我的祖國》已經上映了許久,從國慶時候的熱議,到如今的漸漸冷卻。其中的《北京你好》現在想起來還是印象深刻。葛優基本是憑一人之力,用這個短片打動了我們。為了拍好這部戲,葛優親自去體驗了一段時間出租車司機的生活。其中有個細節,就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並不認識他,或者把他認錯成馮小剛。但葛優就是葛優,中國絕對沒有第二個。
1957年,葛優的母親早產生下葛優,他從小就瘦的跟猴兒似的。到了要上户口時,葛存壯想到這孩子從降生起就沒少讓人憂心。乾脆給兒子起名“葛憂”。不久之後有人説,孩子不該叫這名兒,長大了肯定高興不起來。於是,憂傷的“憂”變成了優秀的“優”。打小,葛優就是很靦腆的那種,人前不愛表現,人後不愛説話,唯一會的樂器就是拉二胡,還拉的很一般。除了二胡以外,葛優最喜歡的就是跟小動物打交道了。
從小學到中學,葛優像個隱形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中學畢業,葛優正趕上知識青年下鄉。於是葛優被安排到昌平插隊去了,這一去,就是3年。由於身體瘦弱,葛優撿了個“大便宜”——被安排去養豬了。養豬這個活兒,相比起其他的重活兒來,相對省力氣。餵豬、蓋豬圈,為母豬接生,給豬打針治病。葛優跟着一個姓趙的師傅學了3年。
結束養豬生涯之後,老爺子葛存壯想讓葛優接着上大學。葛優第一次鼓足勇氣説出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當演員!”他説。老爺子以為自己聽錯了,又問了一遍:“啥?”老爺子確實不敢相信。兒子從小就膽小,也沒參加過表演,有沒有表演慾望都還兩説。一向內向的兒子怎麼忽然想當演員了呢?老爺子捉摸不透。可是,既然那是兒子的理想,作為父親,當然要支持。
過程總是坎坷的,他報考的青年藝術劇院和北電,都失敗了,沒有被錄取。沒想到居然被文工團錄取了。後來,葛優開始拍戲。《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山的女兒》《私奔》都有露面,他對錶演也格外努力,可惜就是沒火。他跑了10年的龍套,別人都勸他放棄,但是他卻依然堅持夢想,1992年,他因《編輯部的故事》中飾演的李東角而一炮走紅。次年,憑藉《大撒把》獲得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1994年主演張藝謀的《活着》,一舉拿下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後來,他出演了《半生緣》《甲方乙方》《非誠勿擾》《趙氏孤兒》等等眾多電影,拿獎拿到手軟。葛優的作品數量不少,質量高的更是不少,在黃渤大“火”之前,葛優堪稱喜劇電影界的半壁江山,只要有他出現,觀眾就覺得這電影差不了,後來黃渤成名後,記者還曾問過他能否超越葛優,足可見葛優的知名度。但老一輩藝術家“低調”的傳統,也讓他們漸漸在大眾心中降低存在感,“表情包”雖然大火了,但很多網友其實並不知道那個角色名字叫什麼,僅僅知道它叫“葛優癱”,也是讓人十分無奈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