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HBO臨時下架《飄》,打算增補“與種族歧視有關的背景內容”後重新上架。HBO此舉,是資本在大環境中趨利避害的投機之舉,還是主事者發自內心的懺悔,眾説紛紜。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飄》成眾矢之的,有樹大招風的原因——它自1939年首映後,長達44年佔據美國電影票房榜首,直到1973年,它的紀錄才被《驅魔人》打破。但把攻擊的矛頭對且僅對準《飄》,一刀切式的抵制,有避重就輕之嫌,迫不及待地切割“黑歷史”,這是逃避而非面對,要知道,《飄》只是好萊塢諱莫如深的“傳統”裏一個環節而已。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上溯“現代電影之父”格里菲斯和《國家的誕生》

真實的世界裏,歐美民眾正在推翻長久矗立在城市街頭的“戰爭狂人”和“殖民領袖”的雕像,這是被壓抑的族羣反抗約定俗成的“勝者書寫的歷史”。

在好萊塢的世界,“勝者書寫歷史”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南方的白人是南北戰爭的輸家,但好萊塢的歷史恰恰是站在這羣輸家的立場、以輸家的視野寫就。南方奴隸主的主觀視角和價值認同,承受苦難的白人富家女孩,對覆滅的“老南方的感懷”……所有這些元素都不是《飄》的原創,它只是規矩地繼承了格里菲斯導演確立的美國史詩片傳統。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格里菲斯是個擅於創造自我神話的人,他對早期的電影史家宣稱,他在片場摸索出特寫、交叉剪輯、鏡頭淡出等每一項電影敍事的重要技巧,也是他開創性地指點演員在鏡頭前剋制地表演,讓傳統啞劇的身體姿態逐漸與面部細節結合,形成現代電影的表演方式。在早期電影未被大量發掘前,這套説辭被廣泛接受,他被尊為“美國電影之父”。1970年代後期,成百上千被忽視的默片重見天日,電影史家們意識到,格里菲斯雖不至於欺世盜名,但他在技巧層面沒有開創性的貢獻,同時期的許多導演探索的步子不比他慢,他的長處是善於組合早期的拍攝技巧,用清晰的線性敍事交代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情節。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格里菲斯生逢其時。1915年前後,好萊塢開始工業的大規模垂直整合,大片廠在洛杉磯郊外造起超大型攝影棚,同時有充足的預算支付外景拍攝,導演的工作條件實現從小米步槍到飛機坦克的質變,高成本大製作的影片呈現迷人的明星風貌和壯麗的大場面,有精緻講究的風格,成為一種強悍的文化輸出。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國家的誕生》誕生了,這是給後來的好萊塢大製作“定規矩”的模板作品。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國家的誕生》是一部史詩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兩個原本交好的高門大族在戰爭爆發後分屬於對立陣營,北方豪族斯通曼和白宮領導者一起推行解放奴隸的權利法案,南方世家的大兒子參與創建3K黨,以此壓制鎮上黑奴的暴行。導演對歷史做出掐頭去尾的處理,避談戰爭爆發的前因後果以及黑人有組織暴行的上下文語境,他讓影像在恢弘慘烈的戰場和人物生活的隱秘細節之間平行展開,對兩個貴族家庭的遭際進行精細的描繪。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電影裏最重要的一段情節是3K黨的義士們衝進屋子,營救被黑人匪幫襲擊的南方家族,解救被邪惡的混血匪頭挾持的女主角。影片以毫不掩飾的偏見重述南方的歷史並塑造南方黑人形象,但它在白宮的放映結束後,當時的總統盛讚:“格里菲斯用光和影為美國曆史留下集體記憶。”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這電影一上映就引起公憤,連一部分白人主辦的報紙也發表了抨擊它的評論。鑑於這是從小説改編的電影,原作《族人》的作者是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作家托馬斯·迪克森,所以很多批評者沒有把矛頭對準格里菲斯,而是傾向“原小説壞透了”。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成立於1909年的有色人種進步協會當然不會對這樣的電影視若無睹,他們強勢向紐約和波士頓的電影委員會施壓,要求片方修改具有侮辱性的場景。而諷刺的是,因為種族隔離政策,這些人並不能進白人的電影院,只能看專門為他們組織的放映會。在和電影委員會拉鋸的過程中,黑人社羣的領袖意識到電影輸出形象的能量太強悍了,抗議和抵制是沒用的,黑人唯一有效的反駁方法是自己拍電影。為非裔美國人設立的第一條院線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一些黑人主持的製片公司開始嘗試為種族形象提供另一種視野,但因為資金和能力的侷限,只有極少的黑人成為導演。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其中,奧斯卡·麥考斯是默片時期唯一成功的非裔美國導演。他來自南達科他州的自耕農家庭,自學成才,在農莊時就寫連載小説,挨家挨户賣給白人街坊。為電影籌資時,他用同樣的走街串巷的辦法賣出分紅股份。1918年,他創辦自己的製片公司,之後10年拍出30部電影,題材集中於私刑、3K黨和不同膚色通婚,大膽展現黑人關心的問題,他的影響力一度戰勝種族隔離政策。然而到1920年代末,隨着有聲電影興起,麥考斯的公司破產,他的電影大多佚失。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成長故事”和掐頭去尾的歷史

定義《飄》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既要追溯它的血緣,也不能離開它誕生的大環境。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飄》上映的1939年,二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美國仍置身事外,好萊塢沉浸於太平盛世破滅前的童話泡泡裏。這一年,好萊塢推出了三部勢均力敵的作品,《飄》是其一,另兩部是《妮諾契卡》和《綠野仙蹤》,三部都以年輕女孩的成長為主線,圍繞着同一個主題:逃避現實會有出路麼?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嘉寶在《妮諾契卡》裏扮演了一個被歐洲花花世界腐化了的俄羅斯女情報員,她最經典的台詞是這句:“同志們,動亂正在發生,戰爭會把我們吞沒,炸彈會把世界夷為平地,文明將被摧毀。但是,不是現在,等等,幹嘛那麼着急,讓我們快樂一點,給我們一點時間。”這句台詞流露了好萊塢的天真,它沉浸於富饒、精緻的高光時刻,太歡樂了,對意識形態或種族層面的“他者”都是沒有敵意的。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綠野仙蹤》的多蘿西從奧茲國的花花世界迴歸田納西鄉間,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自己的家那樣美好”——這是美國傳統價值觀念裏最堅實的核心。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飄》就出現在這樣樂天又保守的社會氛圍裏。相對於《妮諾契卡》和《綠野仙蹤》的童話感,《飄》至少誠實地呈現了部分現實的尖鋭屬性,當頭棒喝“充斥着舞會和戀愛的温柔鄉註定被碾壓粉碎”。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電影對斯嘉麗並不寬容,沒有刻意地煽動觀眾去同情她,而是不留情地揭示她的自私冷漠,她承受了苦難,克服了不幸,但她的苦難和不幸很大程度是她自造的。《飄》沒有創造任何新的敍事或拍攝技巧,它之所以備受歡迎,是因為好萊塢頂流團隊用頂級配置,製造了卓越豐富的視聽,帶來一個鮮明的情感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戰爭的前因後果被擱置,觀眾被壯麗場面和恢弘音響挾裹着,陪伴斯嘉麗經歷家國和愛情的破碎,獲取高昂激盪的內心體驗。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電影裏的靈魂畫面是斯嘉麗沐浴殘陽眺望家園的背影,這是一個具有強烈救贖感的場面,一個女人失去家庭和愛情以後,她內心仍跳動着某種永恆的火苗——這種永恆,是根植於逝去時光的夢想,是毫無自省意識的懷舊,追憶的好時光是視奴隸為理所當然的舊日秩序。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飄》裏扮演黑媽媽的海蒂·麥克丹尼爾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成為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獲獎的黑人演員。這看起來是時代進了一大步,但在頒獎現場,麥克丹尼爾不被允許和白人演員們同席。用似是而非的“進步”遮掩根深蒂固的保守,這是好萊塢真正冒犯少數族裔的地方。《飄》在它上映時,被認為“積極改善電影中黑人的形象”,因為片中的黑媽媽勤懇、熱心,她任勞任怨地承擔大家族裏養育孩子的擔子,是他們事實上的庇護者,也被主人家視為“家人”。這乍看和《國家的誕生》裏那羣黑色暴徒有天壤之別,而實質是用更內化的尊卑秩序替代簡單粗暴的正邪對立。避談奴隸制的原罪以及歷史遺留的結構性矛盾,把不同族羣之間的關係癥結歸結到“白人是好僱主還是壞僱主”,並且給看客留下“黑人都在當僕人”的刻板印象——《飄》的這條息事寧人的敍事策略,甚至延續到2011年的《相助》裏。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對電影的評價,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視野都是必要的,時至今日,《飄》上承《國家的誕生》,下啓《相助》,這樣的電影不可避免地會冒犯一部分觀眾。要求觀眾“唯藝術”地接受影片的修辭,是不道德的,但按照今天的標準去修改、抵制、甚至禁絕它們,就更荒唐。骯髒的歷史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不會因為被切割而獲得“純潔性”,恰恰是污點的存在展開了歷史被遮蔽的角落。比起喊打喊殺的下架,無論是回溯電影史大量存在的盲區,還是面向電影製作開放的未來,重要的是在白人主導的敍事和作品之外,找到屬於其他族裔的新的表達——電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能不能有更多的奧斯卡·麥考斯呢?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作者:柳青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衞中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14 字。

轉載請註明: 忙着切割“黑歷史”的好萊塢,是在逃避比黑夜更黑暗的過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