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風雲浙商頒獎晚會的現場上,隨着主持人有請2019年度風雲浙商領獎人的聲音落下,頒獎台上的帷幕緩緩拉開。
華友鈷業的董事長陳雪華出現在了頒獎台上,他邁着穩健的大步走到前台,接下了由浙江省副省長親自為其頒發獎盃。
主持人用極為精簡的致辭概括了陳雪華艱辛的創業旅程:“出身草根,從賣豆芽的小販,到遠赴非洲闖蕩的鈷業大王,他無中生有,九死一生。”
2022年,陳雪華以170億財富位列《2022家大業大酒·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347名。
鈷究竟有着什麼神奇之處,能讓窮小子出身的陳雪華掙下170億的身家?
鈷其實是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金屬,尤其是製造鋰電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隨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爆發,華友鈷業的市值和營收額也在猛漲。
據華友鈷業在2022年4月最新發布的2021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0億元,同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六十六。
同時可以説,作為國內外的鈷業龍頭企業的華友鈷業對我國的新能源的發展同樣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當初那個一無所有的豆芽小販陳雪華,到現如今千億資產的華友鈷業董事長,鈷產業的領軍人,他究竟有着怎樣的經歷?
鈷
位於我國東部,長江下游的江浙兩省,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富庶之地,不過這好像跟年幼的陳雪華沒有任何關係。
1961年,陳雪華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個貧困農村家庭裏。
上學時,每當下課鈴聲響起,老師走出教室,陳雪華就會拿起他的鐮刀和草籃第一個衝出教室。
在教室外頭朝地,背朝天忙碌的陳雪華並沒有因為不合羣而受到大家的嘲笑,在當時的農村,幫家裏幹活,是每個孩子都要做的事情。
只是因為家庭貧困,陳雪華要比一般的孩子承擔更多的家庭勞務。
由於趕時間,鋒利的鐮刀沒少在他的手上留下傷口,上課鈴聲一響,陳雪華又要滿頭大汗地跑進教室。
陳雪華曾自述過這段經歷:“上學時,背一個書包,挎一個草籃,每次課間十分鐘我都要去割草,等上午書讀好了,一籃草葉也就割好了。”
僅能維持温飽的家庭沒有那麼多錢供他上學,初中畢業後的陳雪華就放棄了學業,這也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後來有機會了,陳雪華就自考了大專學歷,算是圓了他的上學夢。
初中畢業之後的陳雪華,開始搞養殖,他的老家桐鄉盛產羊毛衫,可陳雪華沒有那麼多錢養羊,於是他就養一些成本便宜的小型家禽。
陳雪華養過雞鴨,養過長毛兔,甚至養過水貂,不過這都沒讓他掙到多少錢。
16歲的那年,陳雪華路過街邊的一處小攤,小攤上那一堆白白嫩嫩的東西很快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這不就是豆芽嗎?”陳雪華有些納悶,可就是簡簡單單的豆芽,來往在小攤前的顧客卻絡繹不絕。
看到賣豆芽可以掙到錢,陳雪華一下子就心動了。
豆芽的栽培技術其實很簡單,陳雪華找到賣豆芽的人請教怎麼培育豆芽,那人三言兩語就將豆子如何長成豆芽的方法説得一清二楚。
可這豆芽的栽培技術容易學,做起來可就不容易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培育豆芽的水温要時刻保持在20度左右,不僅如此豆芽每隔4到5個小時就需要澆一次水,不論白天還是黑夜。
自從培育起豆芽,陳雪華幾乎就沒睡到一個囫圇覺,每天晚上都要卡着點起來給豆芽澆水。
這一澆就是10年,這在10年期間,1981年的時候,19歲的陳雪華被安排去村辦廠永豐化工廠上班。
有了正式的工人工作,陳雪華也沒放棄他辛苦摸索出來的掙錢門路,他白天上班,晚上培育豆芽。
為了不耽誤白天的工作,往往是天還沒亮,陳雪華就要跑到鎮上賣豆芽。
聰明的陳雪華很快掌握了培育豆芽的門道,他培育的豆芽又矮又胖也很白,在當時賣豆芽的人中,他的豆芽是最好的。
只要他在擺攤,別人家的豆芽就不好賣,只有他第一個賣完走了,其他的小攤販才有生意。
賣了10年豆芽的陳雪華甚至靠着這小小的豆芽賣出了口碑,附近的人一提起豆芽就會想到陳雪華這個名字。
豆芽好,賣得快,不僅讓陳雪華掙到了錢,還獲得了充足的成就感,這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他説:“要麼不做,要麼就做最好的。”
可以説,賣豆芽的經歷養成了他要強的性格,也是他成為鈷業大王的主要原因。
在化工廠的13年裏,賣豆芽不僅沒有耽誤陳雪華的工作,陳雪華反而從化驗員,採購員,銷售員等職位一步步幹到了經營副廠長。
從生產到供銷,從市場到技術,陳雪華全乾了一遍,也全都學了個遍,為他以後自己創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雖然賣豆芽掙得錢是他工資的幾十倍,但陳雪華從來沒有想過辭職,倒不是因為工人的工作是鐵飯碗,而是當時的陳雪華就有着極為長遠的目光。
他覺得自己不能一輩子賣豆芽,貧困的童年使他長大後想要掙更多的錢。
1993年,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原來的公營工廠不在佔據優勢,大批工廠開始倒閉,陳雪華所在的永豐化工廠也不例外。
那一年的陳雪華成了下崗工人,不過陳雪華沒有失落沮喪,反而變得鬥志昂揚,他看到他的機會來了。
1994年,陳雪華憑藉之前賣豆芽攢下和從親朋好友那裏借來的錢,創辦了桐鄉華興化工實業有限公司,正式踏上了創業之路。
文憑不高的陳雪華沒有別的技術,創業初期只能繼續走永豐化工廠的老路子,生產氧化鎳,氧化鎳的用途也很廣泛,可以用作鎳氫電池和半導體薄膜。
用途廣泛,也就不怕沒人買,陳雪華和他的合夥人是在那個只有幾間平房改造成的廠房內,一起靠着幾口簡陋的鐵鍋生產氧化鎳。
6年的艱苦創業,陳雪華帶領合夥人將氧化鎳做到了全國第一,這個當初把豆芽賣到遠近聞名的窮小子,再一次用氧化鎳讓全國知道了他的名字,甚至將產品賣到了美國。
1999年,公司打開了氧化鎳的海外銷路,每個月,在遠赴美國的郵輪中,總會有一個貨櫃裏裝的是陳雪華的產品。
陳雪華因此掙到了比賣豆芽更多的錢,但是到了2000年,陳雪華髮現技術更新迭代下,一匹突然衝出的黑馬,鋰電池正在取代鎳氫電池。
索尼和戴爾等國際上生產電子設備的廠商,都開始了鋰電池商用試用。
信息時代來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創新,使得電子設備體積大幅度縮小,在移動電子設備的支持上,相比於鎳氫電池,更輕便、使用壽命更長的鋰電池擁有更豐富的應用空間。
未來的市場必然是鋰電池的天下,繼續生產鎳,只會固步自封,早晚會被市場淘汰。意識到這一點後,陳雪華決定主動出擊,生產鋰電池的重要原料,鈷。
在原來生產的鎳的時候,鈷常常作為伴生品出現,那時的陳雪華還沒有意識到鈷的潛力。
但是憑藉着多年的生產經驗和對鎳、鈷的多年研究,他開始嘗試在公司內部開啓一條新的鈷金屬生產線。
每個月的產量可以達到5噸,年產量超過60噸。
後來的事情驗證了陳雪華的判斷,隨着鋰離子電池材料需求急劇增加,鈷產品訂單紛至沓來,供不應求。
到了2002年,最初建立的生產線的產能已經無法滿足訂單上對於鈷的需求,陳雪華建立了第二條鈷的生產線,在他的家鄉桐鄉開發區辦起了華友鈷鎳材料有限公司,這正是華友鈷業的前身。
鈷金屬生產線
然而,中國卻是一個貧鈷國,全世界的鈷資源佔有量中,中國僅僅佔據了百分之一點六,自給量百分之五都不到,這就意味着鈷材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當時的陳雪華還只做中間的冶煉那一段,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他決心要做一條產業鏈,出國去尋找自己鈷原料供應,不再受海外供貨商的挾制。
非洲的鈷儲量佔全球的百分之五十,鈷產量佔據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八,陳雪華看上了非洲這座還沒開發完全的寶庫。
陳雪華説:“我從2003年開始思考,華友既然選定了鈷作為核心產業,公司又處在一個缺乏鈷的國家,如果原料問題不能得到根本性解決,終有一天要無米下鍋。”
“在這一背景下,2003年6月我第一次到非洲。雖然以當時公司的資金狀況還沒有達到在那裏投資的條件,但我一直有個想法,哪天我們自己買座礦山開採就好了。”
由於陳雪華想法過於激進冒險,去非洲投資面臨的不僅是商業風險,非洲國家不穩定的政權隨時可能發生戰爭和內亂。
所以公司的大多數人都不支持他,當時的華友,年營業額雖然已經超過1億,但要真的要在非洲投資,人力物力和財力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不過陳雪華十分堅定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了自給自足的原材料供應,那能掙到的利潤更多。
2003年的6月份,陳雪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往非洲的飛機。
那時的非洲局勢比現在還要混亂,説他是冒着生命危險前往非洲並不為過,氾濫的槍支和流行病隨時都可能奪去一個人的生命。
而且剛剛踏上非洲大地的陳雪華根本不知道哪裏是鈷原料的產地,幾經打聽和波折之下,他才來到了剛果金,這個非洲最大的鈷原料出口國。
初來乍到的陳雪華沒有人脈,翻譯都是借來的。萬事開頭難,在這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想要做起生意,其中的困難更是數不勝數。
用陳雪華的話説是:“跟在月球上辦企業差不多。最困難的是生活必需品,吃喝用穿全部依賴進口。我開玩笑説,以前革命青年為理想,都要奔赴延安;華友的骨幹,就要去非洲闖闖。”
經過一重重困境後,他終於克服了語言不通、燥熱的環境和要滿足基本的生存物資供應等困難。
不久之後,陳雪華掌握了當地礦產資源的分佈情況以及如何獲得這些礦山的開採權。
陳雪華選擇長期駐守非洲,並通過設立進出口公司、貿易公司、物流公司等多個步驟,逐步建立起外圍貿易的平台。
2006年,謀劃了幾年之久的陳雪華正式在非洲大地上展開了他的商業宏圖,不僅要實施原來的計劃,做鈷原料的開採和加工,同時也要生產銅銷售。
一次投資就多達數百萬美元,狠狠心拿出這些錢的陳雪華堅信“要麼不做,要麼就做最好。”
2006年,華友鈷業的銅鈷冶煉廠在剛果金正式建成,工廠建設完成後,對於原材料的獲取很快提上了日程。
2008年,陳雪華花費3億人民幣的巨資,大量收購剛果金MIKAS公司等礦山公司的控股權.
獲得了剛果金礦山資源開採的決定權,就意味着華友的冶煉廠獲得了穩定且低成本的鈷礦原料。
也正是在2008年,華友鈷鎳以2007年12月6日淨資產4.48億元為基礎折股,整體變更為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
就在形勢一片向好之時,陳雪華迎來了他創業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當時在剛果金的礦業公司紛紛撤出剛果金。
這也使得華友在當年的業績直線下降,未能實現業績目標就需要對融資階段的投資人進行賠償。
陳雪華不得不無償轉讓華友的部分股權給投資人,這才使得華友成功渡過了這一危機。
2011年,伴隨着國內智能手機產業的爆發和新能源汽車的初步試點,鋰電池迎來了春天,華友鈷業此前多年的佈局也迎來了春天。
而這時已經搞定非洲礦產的陳雪華又帶領團隊回到國內,於2012年衢州建設了新材料製造基地,包括鈷產品金屬量1萬噸,電積銅1萬噸的產能。
2015年,華友正式進軍新能源項目,開始專攻鋰電池原材料製造。進軍新能源項目的同一年,華友鈷業正式登陸上交所,開啓了自己的“鈷王”之路。
據華友鈷業2015年年報,當時鈷、銅兩項產品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2億元、1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多。
相比當時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格林美鈷產品營收的3.75億元,陳雪華和他帶領下的華友鈷業由此被冠以“鈷業大王”之名。
華友鈷業上市之後於2016年募資18億收購了剛果金PE527銅鈷礦權區,進一步擴張礦產版圖。
之後,伴隨着“白名單”出爐,三元鋰電池迎來寶貴的黃金髮展期,華友鈷業的鈷產品佔比更是在2017年達成收入翻倍,淨利潤27倍的增長。
03、非洲人的好朋友縱觀非洲的近現代史,自西方國家開始販賣黑奴開始,直至現在,他們都沒有放棄對於非洲的盤剝,但作為一箇中國人,陳雪華卻真正的把當地人當成了朋友。
陳雪華自述他第一次去非洲的經歷可謂是觸目驚心,非洲的貧困甚至比我們的戰亂年代還要窮,很多人的家就是那種茅草搭的棚子。
因此華友在剛果開採礦山,自己掙錢的同時,也在盡力扶持着當地人,這種扶持不僅是在經濟上的扶持,還有醫療,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扶持。
華友為當地人修路,拉電線,還給他們打井,解決了飲用水不健康的問題,給當地的兒童建造了社區學校,開小診所為當地人治療一些小的疾病。
華友鈷業剛果金公司在剛果金的員工有3000多人,為當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的典範。
當地人一提到華友在剛果金的公司,都是豎起大拇指。
陳雪華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華友在當地建立農場,目的不是生產多少糧食,而是教給當地人農業種植技術,造福一方,這一項目還被聯合國列為對非援助項目。
陳雪華説非洲給華友帶來了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華友也會給非洲現代的知識和技術,會對當地做出應有的貢獻。
華友和剛果金的合作是雙贏的,華友對於當地的回報贏得了當地人的感激和尊重,也為華友在非洲能夠繼續發展下去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石。
陳雪華用行動證明,無論是商人還是企業家,唯利是圖得不到長遠的發展,互惠互利才能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