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陝南大地上

  實習生 陳雨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潤文

  皮膚曬得黝黑,和一羣山村老人們聊得不亦樂乎——初見張傑時,你或許想不到他是個青年學者。

  36歲的張傑是中國藥科大學(以下簡稱“藥大”)中藥學院的副教授。往常,他不是穿着白大褂埋頭在實驗室的器材中,就是站在講台上授課。如今,他行走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和本地老鄉看上去沒有區別。

把論文寫在陝南大地上

圖:張傑在查看金絲皇菊的長勢

  提到曬黑的皮膚,張傑爽朗一笑:“這裏紫外線強!”他口中的“這裏”,是陝西省安康市鎮坪縣。今年,是藥大對口幫扶鎮坪縣的第十年,十年來,藥大向鎮坪縣輸送了3位掛職第一書記、5位掛職副縣長,2020年3月,張傑接任掛職副縣長。

  初到鎮坪,恰好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張傑在半個月的隔離期中翻閲了鎮坪縣誌。這裏位於陝、渝、鄂交界處,山大人稀,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説。“平原地帶少,土地不連片,但森林覆蓋率高,中藥資源是這裏最大的優勢。”張傑説。

  隔離結束後,他走訪了縣裏的農產品開發企業,很快發現了問題,“村民種植的中藥直接賣給藥販子,多數企業也只是粗加工農產品,利潤很低,我就想到,應該對藥食同源的藥材深入開發和加工。”

  當地村民過去思想保守,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張傑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認為只有產業振興了,這裏才能有長遠發展。

  如今大有名氣的金絲皇菊涼茶就是鎮坪中藥產品加工的“代表作”。張傑告訴記者,從前,這裏的企業大多隻製售金絲皇菊乾花,深入調研後,他拉着藥大中藥學院院長譚寧華開展金絲皇菊涼茶的研發。僅是涼茶的口味就嘗試了上百種,在試生產階段,他與譚寧華在代加工工廠緊盯生產線,常常熬到凌晨一兩點。

  金絲皇菊涼茶的開發幫助當地延伸了產業鏈,發展了3個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共1000餘畝,培育出金蕊農業開發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也促進了農民增收。

  華坪鎮尖山坪村的村民郎世香是金蕊農業開發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她告訴記者,丈夫身體不好,幾乎幹不了什麼活,她是該公司金絲皇菊種植和採摘員中的“排頭兵”,農閒時節則承擔着公司保潔的任務,自己還養殖了幾頭豬,去年一年,郎大姐的收入就達到了七八萬元。

  今年5月,金絲皇菊涼茶上市後,首批試製的50噸涼茶已經基本售完。該公司董事長鬍娟透露,這款產品正在進行延伸開發,預計年產能達到500噸,產值可達3000萬元。

  除了金絲皇菊涼茶,鎮坪的“寶貝”還有很多:木耳、臘肉、富硒土豆......這些“寶貝”受冷只因缺乏兩條路:一是公路,二是銷路。

  張傑還記得第一次來鎮坪的情形:“從西安到鎮坪用了一天的時間,其中山路就花了七個小時!真是又暈車又恐懼。”當時他就在思考,“沒有交通就沒有投資方,沒有投資方就沒有產業,沒有產業就沒有經濟......”

  2020年8月,新開通的平鎮高速讓鎮坪通往外界的時間大大縮短,本地女孩李秦鄂小時候去安康市區要坐四五個小時的車,現在只要一個半小時。

  就在平鎮高速開通儀式上,第一批企業孵化的金絲皇菊涼茶閃亮登場。此後,其他鎮坪特產開始順着這條公路銷往全國各地。

  公路暢通了,可合適的銷路仍在探索之中。沒有任何市場營銷經驗的張傑四處求教,“如何抓住宣傳重點?如何針對性開發鎮坪市場?”為了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他嘗試過直播帶貨,一本正經地站在鏡頭前,成為香菇和竹筍的代言人;也聯繫過藥大,在校內舉辦過“一元吃鎮坪菜”、“鎮坪農產品走進藥大”等活動,銷售現場十分火爆。在藥大讀書的鎮坪學子楊洋告訴記者,遠在南京的她吃到鎮坪臘肉,覺得“很有家裏的味道”。

把論文寫在陝南大地上

圖:鎮坪縣農產品在中國藥科大學校園內展出

  張傑曾是李秦鄂的中藥化學老師,在學生心裏,他是一個“學識淵博的‘科研大師’,講課風趣幽默”。從藥大畢業後,李秦鄂選擇回到家鄉市場監管局藥品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工作,用專業知識報效這片土地,在鎮坪,曾經的師生再度重逢,“我現在每天上班都能遇到張老師,他非常親切,一點距離感都沒有,”最讓李秦鄂印象深刻的是張傑那標誌性的笑聲,“經常聊着聊着把自己逗得咯咯笑。”

  藥大的師生總將鎮坪稱作“第二故鄉”,在鎮坪與藥大之間,好像有那麼一座堅實的橋樑,張傑和曾堅守在這裏的藥大老師就好像一座座橋墩,有了他們的支撐,一千公里的距離也無法阻礙鎮坪和藥大這兩顆心貼近。

  今年9月,張傑來到鎮坪已經一年半了,“每個人做科研的方式不一樣,有人寫論文,有人在實驗室做實驗,我是在大地上做實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張傑笑呵呵地説,“在我看來啊,科研最終應該服務於社會,帶來價值,造福一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7 字。

轉載請註明: 把論文寫在陝南大地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