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吧,讀出只屬於你的人生獲得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的當天,《朗讀者》製作人董卿攜《朗讀者》第三季而來,與騰訊新聞合作開啓了“423朗讀接力”直播活動,在北京、上海兩地邀請多位朗讀者開展了4小時23分的朗讀接力活動。同時,《朗讀者》節目在微博平台邀請了馮驥才、秦嵐、毛不易等一眾嘉賓參與#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在諸位嘉賓的書籍朗讀中,書本的芳香溢出屏幕,在“423朗讀接力”活動現場,董卿也首次透露,《朗讀者》第三季將在今年五月迴歸。董卿在“423朗讀接力”活動現場“我發現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它,還有很多人對它懷抱着期待。”在談到促使她去做第三季節目的動力時,董卿這樣説道。翻開厚重的書卷在這個移動化的時代是個突兀的場景,每一年大家都震驚於我國平均閲讀書本數量的稀少,但大多數人在驚駭之後仍舊是行色匆匆走過。又到了一年讀書日,書頁翻動的聲音仍舊悦耳,閲讀的方式也在延伸擴展。2019年的世界讀書日主題為“你讀我聽”,閲讀早已不再限於視覺,移動端有聲閲讀的流行讓更多人從聲音中獲得書本知識,閲讀形式的多元化推動着文本內容傳播。2017年《朗讀者》第一季節目上線,“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下,嘉賓們的人生故事與朗讀的文本融合,文辭在嘉賓們的人生故事與聲音中帶給觀眾更具體真實的感動,節目的播出掀起了一陣全民閲讀的風潮。嘉賓們閲讀過的書目被爭相購買,大量網友因節目而與某本書結緣,《朗讀者》的精彩訪談也集結出版受到高度好評,節目打造的視聽盛宴引領觀眾重新走入紙質書的寧靜世界。朗讀,在這個春日,再次從風中送來書本的細語。“藝術中沒有超越,只有區別”“這寒冷並不是晴天霹靂,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是過一些演員”“我,我們想去的地方,我們的目的地,一定得靠着跑步才能到達”……嘉賓們聲音朗朗,將動人字句送至每一個觀眾眼前。在讀書日的氛圍裏,新媒體端的陣陣朗讀聲,讓網友們沐浴在《朗讀者》曾經傳遞,也將繼續傳遞出的温暖充盈的力量與情感中。#人人都是朗讀者#嘉賓馮驥才#人人都是朗讀者#嘉賓龔俊眼科醫生姚曉明在北京坊朗讀亭朗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在此次“423朗讀接力”活動中,致力於角膜捐獻公益事業的眼科醫生姚曉明在北京坊朗讀亭朗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盲人李東輝朗讀了同樣身患殘疾的作家史鐵生的作品……人生與書籍,再一次於聲音中交融,述説背後每一個動人的故事。2020年10月,在疫情肆虐後的那個秋天,《朗讀者》第三季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個城市開展了“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的先導活動。節目藉助新媒體升級、主題升級等,從“一個人,一段文”轉換為“讀天地人心”,在一平米的朗讀亭裏,“人人都是朗讀者”,普通人的生活也成為讀本,直播這一新媒體形式傳播了每一個平凡的聲音敍述出的獨特人生故事。董卿説,朗讀亭就是分佈在社會中的“情感採集器”。所有人帶着獨屬於自己的那一份人生感悟與閲讀體會在朗讀中傳達可貴的情愫。真摯感情的表露也是《朗讀者》舞台能夠帶給觀眾無限感動的原因,書本中的字句在不同的人生裏跳躍出不同的樂曲,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對於閲讀的熱愛。對於《朗讀者》來説,從朗讀出發,永遠不變的是對當下複雜世界與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它仍將指引着每一個觀眾在觸碰紛繁世界中抵達內心安寧。距離上一季《朗讀者》播出已經過去了近3年,在去年的“一平方米”預熱活動中,《朗讀者》大膽嘗試直播形式,將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實現了與觀眾的親密互動,也彌補了第一季時董卿對於走進朗讀亭表露心聲的普通而努力的人的歉疚。天南地北的生命之聲匯聚到此刻,作為文化類綜藝頂流的它將帶着全新的面貌和熟悉的感動再次歸來。你還會愛TA多久?這要探究一檔節目的生命究竟能有多長。創新,是每一段生命保持朝氣不可忽略的話題。離別了近三年的《朗讀者》,從大屏幕電視節目到小屏幕新媒體直播,採取多種呈現形式,在多平台聯動傳播,它在媒體融合傳播的道路上不斷創新。董卿也透露,本季《朗讀者》在內容上也做出了新的嘗試與調整,比如將從前每一期節目的主題詞變為了一個命題,有詞到句的變化旨在引發更多角度、更多人的思考。而節目也將走出演播廳,走進嘉賓們的生活環境,實現內容場景化,從更入微的視角體味嘉賓們一字一句的真切內涵。如同法國梧桐的落葉一樣,一別數年的《朗讀者》沒有停滯,沒有老化,而目標在天地空間裏長成材。向陽而行,向光而行。這一季的《朗讀者》將告訴所有熱愛它的人,循着時代的每一個腳步堅定前行,每一個路口都是人潮湧動,陽光温暖的地方,也將收穫觀眾“從這裏一直到月亮,再繞回來”的愛。讓我們共同期待醖釀在四月,將馥郁在五月的新一季馨香朗讀聲。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李曉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04 字。

轉載請註明: 讀書吧,讀出只屬於你的人生獲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