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外賣員身上。

起因是人物在9月8號的文章《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裏》。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此文一出,直接刷爆朋友圈,也連帶着讓網友在微博上討論好幾天。

為什麼一篇文章能引起這麼大的動靜?

因為背後的不為人知、心酸和努力掙扎生活也還是被生活碾壓的痛感。

看完這篇文章,大多數網友心裏的第一反應是:同情與憐愛。

同情騎手們的遭遇,憐愛騎手的辛酸。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這件事已經過去幾天,熱度也隨着新的新聞出現而有所降低。

但叔還是想和大家嘮嘮。

讓人眼眶濕潤、幾度哽咽的外賣人員在數據時代中追趕,這情景又何嘗不是一種縮影?

01

外賣員們的“害怕”

外賣騎手,獨屬於這個時代的風景線。

黃的、藍的,在當代人的生活中有着至關重要的位置。

在之前,他們給人的印象是:方便和高收入。

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且月入過萬不是夢。

這種印象沒錯,但在文章中看到了更現實的一面。

他們是個充滿“害怕”職業,幾乎每天都在提心吊膽。

害怕逆行,害怕闖紅綠燈。

在現實中,已經見慣了外賣員們這些行為的大眾來説,無法想象他們的每次舉動背後都是擔憂。

每一次違反規則都意味着可能有懲罰。

懲罰或來自交警,怕撞車,怕撞人。

或來自命運。有騎手在闖紅綠燈時,被撞身亡。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截圖來自《人物》文章)

害怕雨天。

在大眾認知中,雨天對外賣員來説是生意最好、掙錢最多的時刻。

但對他們而言是痛苦,要面臨爆單的風險。

爆單就意味着要在同樣的時間承擔更多的工作量。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截圖來自《人物》文章)

害怕超時。

超時的瞬間,就以為着差評的出現。

害怕差評。

差評出現的瞬間,就意味着工資被扣除。

也害怕系統裏突然彈出來提示。

為了讓外賣員更好的服務和更安全的服務,平台方不定時給他們分配任務。

這些看似好心的行為,都變成了壓在騎手身上的擔子。

微笑服務出現,無論何地都是五分鐘內按規則完成。

一位內蒙的外賣員在零下的氣温中脱下自己的保暖服來完成操作。

(截圖來自《人物》文章)

安全學習,一位外賣員卻因為學習安全知識時被車撞了。

外賣員,已經逐漸成為高危行業。

在不斷的時間壓縮和平台規則下,曾經外賣員月入過萬的宣傳語,在此刻看起來就像是一場夢。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在充滿壓迫感的生活中,還有一個令他們感到窘迫的處境:

無論自己服務了多少人,仍舊給他們一種社會底層的感覺。

即,不平等。

穿上這身外賣服,很多公寓、寫字樓和商場都進不去。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截圖來自《人物》文章)

且還是很多顧客的撒氣對象,餐不好吃差評也要送給外賣員。

更讓人覺得無語的是很多時候這種差評還申訴不回來,外賣員面臨的就是扣錢。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一個充滿危險的工作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前仆後繼?

生存問題。

這是一個低門檻,又能得到不錯收入的職業。

一個外賣員走了,還有一羣人等着填補空缺。

一輛車,一台手機,沒有崗位要求,也就讓人在明知危險下,仍舊繼續前行。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與可能未知的危險相比,他們更想快速的掙到眼前可見的錢。

如果不是為了生存,誰想和孩子分離?

但,努力工作的他們在經過數據精密計算後,變成了瘋狂加班的機器。

這究竟是誰之過?

是沒有耐心多等五分鐘的用户,

還是出餐慢的商户,

亦或者是外賣員的能力不行?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一場競爭遊戲

當這三方互相質疑時,卻忽略了這件事還有一方:

平台。

這是一場平台方競爭的遊戲。

在《人物》的稿子中也能看出,兩個平台的外賣員會相互競爭。

外賣員競爭取餐速度,背後仍舊是兩大平台的競爭。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截圖來自《人物》文章)

在外賣員成為熱議時,某平台率先發聲,文章開頭措辭看起來是心疼他們。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實則是甩鍋用户,最終發起了一個多等五分鐘設置。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坦白講,這五分鐘出現很膈應人。

既道德綁架了用户,又把自己清理的乾淨。

倘若,用户不願意多給五分鐘,造成送餐超時,這勢必會變成用户沒有同理心。

但作為消費者的用户也僅僅是行使自己正常權利。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真正應該做出改變的是平台方。

他們完全可以把時間進行適量延長,而不是讓用户選擇。

據統計,外賣時間在幾年間從多少分鐘變成多少分鐘。

這是平台競爭用户的策略之一。

平台的鍋不該往外甩,另一平台時候處理態度就相當誠懇。

先道歉,再出方案,有問題就得解決。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畢竟,在資本面前,打工者從來沒有話語權。

這一點,在最近播出兩部職業劇中都在描述。

《親愛的自己》裏,李思雨跟了師父袁姐七年,她一直以為袁姐可以順利坐上銷售總監的位置,袁姐也以為。

但老闆大手一揮,命令她倆組成兩個團隊,產生競爭。

背後的目的不過是增加公司產品銷量。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李思雨和袁姐想如此麼?

自然不想,但公司領導者的意思下兩人終究還是站在了對立面。

老闆不在乎她倆之間感情究竟有多好,只在乎能不能給自己的公司帶來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現實。

公司要求員工對企業忠誠,但又對員工有着取捨。

陳一鳴在公司8年,業務能力沒得挑。一場策劃,讓公司估值高了兩個億,成功上市。

忠誠度也沒得挑,無數獵頭公司找上門來,都被他婉拒了。

最終,得到的結果是被放棄。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打工者永遠都是看似有選擇的情況下,無選擇。

是在排兵佈陣上的一個士兵而已。

士兵重要麼?

重要,但同時也不缺。

03

困住人的數據時代

在外賣員時間後,有很多討論。

事件本身,究竟該如何改進?

但用户在同情和憐愛他們的同時,才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早就陷入了數據時代的捆綁中。

就比如影視行業。

曾經重“藝”的行當,變成了更注重數據的時代。

以前,演員上戲要靠實力,適不適合角色,能不能詮釋好角色。

現在,更在乎是粉絲有多少,以及能帶來多少熱度和流量。

以至於變成了流量藝人戲約不斷,但實力派們卻非常拮据。

在無數據就無資源的觀念下,新人難以出頭,熒幕上固定了那些熟悉的面孔。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不光作品如此,商業價值更是與此掛鈎。

一旦一位藝人在某個時間段爆紅,緊接而來的就是宣佈不同的代言。

藝人真的和品牌調性相符麼?

卻不見得,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利用藝人們此刻的人氣,收割一波粉絲口袋裏的錢。

男藝人代言彩妝產品,就是一個案例。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在這樣商業價值的促使下,粉絲為了藝人數據好看熬夜爆肝。

打投,漲粉,甚至有藝人因為水粉太多被封號。

在外人看來,只不過是一組數字而已,卻成為了娛樂圈考量的重要標準。

就連大導們在流量面前也不能巍然不動。

在流量風頭正勁兒的時刻,馮小剛用了李易峯、吳亦凡來出演電影《老炮兒》。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張藝謀的商業大片《長城》更是一場流量盛宴,景甜、林更新、彭于晏、鹿晗、王俊凱……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在《妖貓傳》裏,陳凱歌用了黃軒、劉昊然等人。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在王小帥的電影中,也能看到流量的影子。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導演啓用新人演員自然沒有問題,但很難説在做演員選擇時,沒有考慮票房問題。

影視行業被數據捆綁,迴歸生活也是如此。

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毫無隱私可言。

這是一種便利,也是一種新的恐慌。

叔並不想在佔據了數據時代帶來的方便後,來質疑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平台不負責任。

畢竟,在互聯網時代的促使下,變成大數據時代是一件註定的事情。

商家追名逐利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只是,在方便的前提下,要思考和反思的東西也更多。

該如何利用數據,而不是被數據捆綁,是一件我們當下最該思考的事情。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點“在看”,比起同情應該思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47 字。

轉載請註明: 別可憐外賣員了,誰配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