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羣白衣天使,他們在疫情期間從四面八方向武漢“逆行”,在疫情前爭分奪秒,懷揣“醫者仁心”與病毒作戰、拯救生命;有這樣一部紀錄片,用極具感染力的鏡頭,記錄着白衣天使們最真實的戰疫全程,用鮮活直白的個體故事,呈現着抗疫戰士們是“英雄”亦是“凡人”的温情與偉大。
8個攝製組、1000多個小時不間斷記錄,從拍攝到首播歷時83天,《中國醫生》戰疫版,豆瓣開分高達9.7,彈幕盡是網友對“天使們”的致敬和對每一個感人瞬間的觸動。
前不久,《中國醫生》戰疫版總製片人、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接受了新華網記者專訪,講述了這部致敬“非凡英雄”的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他們是戰疫英雄,也是“普通人”
《中國醫生》戰疫版記錄了從新冠疫情暴發到4月底醫療隊凱旋期間在武漢的醫護羣體的抗疫故事。在疫情期間,無數醫護英雄無私無畏地付出,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他們也成為了新的大眾偶像。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醫生》戰疫版並沒有將醫護工作者“神化”,而是將他們“普通人”的一面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就像片頭曲中唱的那樣,“每個人都不敢走出家門,人人自危除了他們,你們是誰的子女,誰的父母,又是誰的家人……”
製片人楊海濤介紹説,作為聚焦醫療體系抗疫的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在還原第一現場、深度刻畫醫護羣體抗疫畫像的基礎上,還首次將鏡頭瞄準了醫護、患者的心理健康。比如在第二集中,故事就通過病人何傑大篇幅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的確,疫情期間相對壓抑的氛圍,讓很多醫生和患者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影響,《中國醫生》戰疫版在記錄事實的同時,呼籲社會關注到疫情之後需對醫生和患者採取必要的心理干預、恰當的心理建設以及產生替代性創傷後的心理調適,楊海濤表示:“我們希望藉由真實案例呼籲社會關注醫患心理健康,從而讓《中國醫生》戰疫版成為更深刻、更有社會意義的醫療類紀錄片。”
豆瓣高分背後是1000小時的不間斷拍攝
《中國醫生》戰疫版上線豆瓣開分就達9.7分,打出4顆星及以上的用户人數佔96.6%,“感動、熱淚盈眶”“向戰疫英雄致敬”的彈幕被持續刷屏。在這樣的成績背後,是紀錄片團隊連續45天,長達1000多個小時的不間斷跟蹤拍攝。
楊海濤介紹説,拍攝中的鏡頭很多都是位於醫院的治療區,不僅包括輕症病人治療區,重症病人的病房也有機位鏡頭,“這意味着扛着攝像機的紀錄片攝像和導演們,當時其實也和一線醫護人員冒着同樣的風險。片中偶爾出現醫護人員摘口罩的鏡頭,也都會在畫面右上角標註‘採訪環境已消毒’,再加上紀錄片的拍攝並不是疫情相對緩和的事後採訪,很多都是疫情發生時期的現場記錄。”這也意味着,整個紀錄片團隊在拍攝時也是承擔着巨大的暴露風險。
雖然強度和風險都很大,但每當用鏡頭記錄下真實又感人的一幕幕,都會讓楊海濤和團隊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採訪中,楊海濤回憶起這樣的一幕,一位老奶奶出院時提出,希望能和護士長吳靜抱一下,因為這些天以來,老奶奶已經把這些醫生、護士當做了自己的孩子。而擁抱過後,吳靜走出病房抱着石志紅主任(西交大一附院醫療隊隊長、呼吸科主任)大哭,她説想媽媽了。很多觀眾看到鏡頭記錄下的這一幕,都忍不住眼眶濕潤……
不煽情不刻意渲染只用鏡頭真實記錄
真實,是紀錄片能否打動觀眾的關鍵所在,《中國醫生》戰疫版之所以能在豆瓣獲得9.7的高分並直衝國內紀錄片榜首,也正是源於其拍攝的真實感。
節目並沒有刻意對畫面進行煽情,也沒有對任何一個鏡頭進行刻意渲染,而感動觀眾的點,可能只是醫護人員和患者隨口説出的話,往往這樣的真實,更能帶動看客對在疫情期間醫患心理健康問題深入思考。
一位網友的評論讓楊海濤印象很深,“很多媒體在報道醫生時只報道十分積極的一面,將醫生這一羣體近乎神化,但在這個節目裏,真實客觀地記錄了疫情下醫生這一羣體的痛苦與心酸,讓我們觀眾和醫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
楊海濤説,製作《中國醫生》戰疫版的初衷,正是希望從個體的視角觀照時代,在感人肺腑的故事講述中呈現出真實、客觀和立體的社會面貌,讓普羅大眾站在事實的檔口,也在紀實與情感的交融中為社會提振信心。(文/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