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隱飲
用電影治癒生活。
這個暑期檔,國產科幻片扎堆出現了。
《明日戰記》《獨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衝出地球》接連上映,機甲科幻、科幻喜劇和科幻動畫輪番上演。
其中票房最高的《獨行月球》,內地票房已突破23億元。
在《流浪地球》之後,國產科幻電影是否有底氣,向前飛躍一步?
國產科幻的春天真的要來了嗎?或者,我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時光君特別策劃的音頻節目【時光播客】,我們邀請到電影製片人王雙,一起聊聊國產科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明日戰記》的得與失
《流浪地球》上映時,很多科幻迷們興高采烈地堅信,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但同年上映的《上海堡壘》票房慘敗口碑撲街,“科幻元年論”的支持者們似乎又開始猶豫了。
這一猶豫,直到2022年夏天,影迷們才終於等到了國產科幻片的集中爆發。
古天樂監製並領銜主演的《明日戰記》,是其中科幻氣質最硬核的一部電影。
如今電影已經上映一週多,時光君也想敞開聊聊,這部電影的“長處”和“短板”。
“長處”當然是影片的特效水準,《明日戰記》是香港電影工業最強水準的集中體現,也代表了香港特效CG製作的整體水平。
它使用了超過1700個特效鏡頭,佔據全片百分之九十,超出以往亞洲電影所做的數量,總投資額高達4.5億港元,投資規模創下港片之最。
這也是“科幻迷”和“手辦狂人”古天樂,多年來的圓夢之作。
為了打造這部科幻片,他組建了“天下一”電影製片公司,還收購了影片導演吳炫輝的製作公司FATface。
影片在機甲的設定、軍事裝備的細節等方面都做得相當紮實。
無論是重工打造的動力裝甲、1:1大小的戰機機艙,還是人類與外星生物、機甲戰士激烈對打的戰鬥場面,都足夠讓很多機甲迷看得熱血沸騰。
影片上映一週多,目前內地票房剛過3億,貓眼預測最終票房落點為5.2億,似乎未達預期。
顯然,有很多觀眾和時光君一樣,發現了《明日戰記》的“短板”。
這部電影砸了大價錢的視覺特效,沒能遮住故事的單薄,撇開視覺層面的狂轟亂炸以外,觀眾似乎很難找到足夠強烈的情感共鳴。
它到底少了什麼呢?
在電影製片人王雙看來,“我們欣賞科幻片,除了所謂的視覺奇觀之外,科幻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去告訴觀眾一個全新的科幻概念,這就是所謂的高概念電影。”
科幻片是最適合做高概念電影的,《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因為概念足夠高,它傳遞了‘帶着地球去流浪’的主題。
這個主題內核,帶有中國人特有的對家園故土的眷戀,是東方式鄉愁的體現。
反觀《明日戰記》,它雖然是一部機甲科幻片,但整個故事細究下來,還是傳統港式警匪片的內核,而且人物塑造做得比較單薄。
後面不管是主角的背叛、犧牲、還是營救,觀眾的情緒都很難被調動起來。
科幻片本就觀影門檻偏高,它到底怎麼能夠突破圈層,找到和大眾情緒的有效結合點?
在這一點上,《獨行月球》做得更成功一些,科幻加喜劇的類型設定,更容易實現“閤家歡”的效果。
《獨行月球》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趙石的同名漫畫,影片故事主線類似《火星救援》+《楚門的世界》的基調,結尾的安排、動物角色袋鼠均來源於漫畫。
在演員方面,它主打沈騰和馬麗這對“國民度”極高的喜劇CP組合,很多戲是緊緊圍繞他們的愛情線去做的。
原作漫畫中的獨孤月和女主角,是沒有愛情戲的,更多都是男主角的獨角戲。
開心麻花團隊根據他們的創作習慣和國內觀眾的喜好,進行了大量本土化改編。
片中“宇宙這麼大,我們終會遇見”的主題,不僅有浪漫元素,也迴歸了科幻片的內核。
“硬科幻”和“軟科幻”
覆盤今年夏天上映的國產科幻片,單純的“硬科幻”電影,只有《明日戰記》一部。
其他電影更多是借用了科幻的設定和元素,我們也可以理解是“軟科幻”電影。
例如陳思誠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全片充滿童趣元素,奇幻色彩更加突出。
其實這部電影的特效比重並不低,全片大概有1500個以上的特效鏡頭,特效的難度主要集中製作在“莫扎特”這個外星人身上。
這還是第一部在外景地現場實現動作捕捉虛擬拍攝的國產片。劇組搭建了一套實時的動作捕捉和麪部捕捉系統,大大減輕了後期動畫的工作量。
“莫扎特”在卧室中初見任小天時,金魚在空中躍起,書本、模型在房間裏旋轉紛飛,壁紙上的星空隨着音樂而流轉,這些特效鏡頭都做得十分出彩。
《衝出地球》是一部架空世界觀的科幻動畫片,影片由光線&彩條屋團隊打造。
影片反烏托邦的設定、廢土元素、飛船和外星力量都讓人眼前一亮,但從結果來説,區區1000萬的票房顯然不太理想。
導演胡一泊出現在各地影院,向每一個觀眾鞠躬致謝的樣子,看起來有點讓人心酸。
在時光君看來,國產科幻電影也應該是多樣化、多元化的,不應該只有一種模式。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更多“硬科幻”電影,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更多創意和想象力的“軟科幻”電影,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新鮮體驗。
“另類科幻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該片去年平遙電影節展映後好評如潮,今年在北京電影節更是一票難求。
它是郭帆工作室繼《流浪地球》之後投資製作的第一部電影,郭帆本人也在片中客串。
影片在主角們尋找外星人的過程中,一路遇到了各種裝神弄鬼的“妖魔鬼怪“。
它沒有硬核科幻特效,沒有太空場景和宇宙戰爭,可能連“軟科幻”電影都稱不上,但又處處藴藏着科幻情懷。
科幻片不完全等於特效大片,從類型創新這個層面上來説,《宇宙探索編輯部》完成了國產科幻的另一種探索。
國產科幻片的未來
關於國產科幻片的未來,每個科幻迷,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想象。
相對其他類型片來説,科幻電影成本高、週期長、風險大,投資與回報很容易不成正比,這讓很多投資方望而卻步。
今年暑期檔的《明日戰記》雖然是不完美的,但這部片背後,有古天樂和劇組竭盡所能的探索精神,這值得所有電影人的一份尊敬。
在製片人王雙看來,“這個項目啓動時間很早,所以有些吃虧。如果它能在《流浪地球》之前上映的話,它收穫的評價可能會高得多。”
“動畫或者科幻類型的電影,因為它的創作週期很長,所以無形中會把風險拉得很大。這需要創作者在要領先於市場,提前預判幾年後的觀眾的審美會是怎樣,這真的很難。”
國產科幻的崛起,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
它需要電影工業製作能力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優秀的創作者投入到這個領域,也需要有足夠數量的電影作為積累。
《明日戰記》更像是一個為國產科幻打基礎的作品,當這樣的作品能有10部、100部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等來一部世界級的國產科幻片。
國內雖然電影工業體系未能追及好萊塢,但不乏《三體》這樣世界觀紮實,擁有中國式敍事基因的科幻文學作品。
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像劉慈欣這樣的科幻人才,去挖掘一些更適合改編的科幻故事。
除了前面提到的《宇宙探索編輯部》,放眼未來,國產科幻片其實有不少存貨和新片蓄勢待發。
《流浪地球2》已定檔明年春節檔,它延續了第一部的製作班底,劉慈欣監製,吳京、劉德華擔任主演。
這部被寄予厚望的續作,或許又將帶領國產科幻的整體水平,再向前飛越一步。
張小北執導的“機甲科幻”題材電影《拓星者》已經運作了數年,張番番執導的電影版《三體》似乎已經杳無音信,但電視劇版《三體》已經拍完待播。
甯浩的新片《紅毯先生》,和他之前的《瘋狂的外星人》一樣,劇本都與劉慈欣的《鄉村教師》相關,影片很有可能出現科幻元素。
一直走在華語技術前沿的徐克導演,幾年前曾宣佈在籌備自己的原創科幻新片《星寵》。
今年6月,古天樂宣佈將為一部宇宙航天題材的科幻片《天梯》擔任監製。
國產科幻片的春天,可能就在不遠的前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