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爭史詩的新影像
電影《跨過鴨綠江》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出品的一部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史詩影片。
該片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視角出發,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到停戰協議的簽署,展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之間的戰爭史詩,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完整的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畫卷。
這部電影對抗美援朝戰爭做了全新的創造性的影像處理,具有“全”、“高”、“特”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首先是“全”,即歷史呈現全面;
以往的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影視作品,大多聚焦於對某一場戰役或某一個英雄人物的呈現,而電影《跨過鴨綠江》則以全景式的宏闊視野,將抗美援朝戰爭近乎完整地呈現在銀幕上。這其中不僅包括從抗美援朝決策,到五次戰役及其中的重要戰鬥,再到最後中國人民志願軍獲得勝利,與美國簽訂停戰協議等國內視野,還包括美軍策劃發動朝鮮戰爭,李奇微上任接替工作,以及蘇聯為中國提供支援等這樣的國際視野。
影片對這段歷史做了完整且全面的展示,從這一點來説,這部電影堪稱抗美援朝電影的史詩鉅作,也體現出“總枱製造”對這場戰爭全景式呈現的大手筆和大視野。
其次是“高”,即站位立意高遠;
電影《跨過鴨綠江》不是簡單地去描述“輸和贏”、“戰與和”的問題;
而是站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在中國人民剛剛取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背景下,體現出中國人民在百年屈辱之後,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對和平發展的渴望。
這樣一種強大的內生動力和強烈的民族情感,能夠引發和喚起廣泛的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
這也是在這場戰爭中,每個志願軍戰士為什麼敢於戰鬥、敢於犧牲,能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戰鬥和戰役勝利的原因。該片對人物的塑造,都體現出了那種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侵略壓迫的真摯情感;
在這樣的人類共同情感之下,“戰爭與和平”、“正義與霸權”、“個人與國家”等命題得到了解答和表現,也體現出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在製作當中的站位高度。
最後是“特”,即表達視角獨特;
雖然電影《跨過鴨綠江》是對宏大史詩的全景展示,但是其表達視角則是找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以彭總的個人視角展開了對這場戰爭的回顧與表現。 這其中有彭總和美軍將領的對比,彭總和戰友們的真切情感……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獨特的彭德懷司令的形象。
《跨過鴨綠江》中丁勇岱塑造的彭德懷形象也是在眾多影視作品中最鮮活、最生動,愛憎分明、敢打敢衝,同時又是有温度、有鋭度、有智慧的彭德懷形象。 另一方面,在這種獨特的視角下,影片通過將彭德懷與不同角色對照,實現了對人物的立體塑造;
如彭總與李奇微、梁興初、鄧華等人的對照,自己內心複雜糾葛的真實情感。通過這些角色的對照和襯托,共同將影片中彭德懷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豐富飽滿。 同時,也是這種獨特的表達視角,影片將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複雜人物關係和其中的突出亮點,予以鮮明的體現和生動的表達。
總的來説,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震撼人心,令人血脈僨張,飽含澎湃激情與真摯情感的精品力作,是一部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抗美援朝的大片,體現了“總枱製造”的實力。
這部電影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影像表達,而且對普通觀眾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瞭解抗美援朝歷史提供了優秀文本。
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其社會效益和市場收益令人期待,其創作經驗值得深思與探究。(特約評論員:胡智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