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沈慶,是因為太多人被《青春》撥動心絃 | 新京報快評


懷念沈慶,是因為太多人被《青春》撥動心絃 | 新京報快評
▲沈慶。圖片來自其個人微博

5月22日傍晚,歌手沈慶因車禍在北京去世,享年52歲。他的諸多好友,以及曾經的歌迷,紛紛表示哀悼,曾被無數人傳唱過的沈慶代表作《青春》,也頻頻被轉發傳播。

被沈慶去世這個消息震動到的人,以“70後”為主。這批年齡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以非常罕見的傷感情緒來談論沈慶。也可以觀察到,他們也在以高度相似的口吻,來回憶沈慶與他的音樂。

對於他們來説,沈慶以兄長、兄弟、同學、朋友的身份,參與過他們的青春。儘管在後來的歲月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沈慶這個名字,早已成為深植於他們內心的一個文化與情感密碼。

“80後”“90後”們,最近在熱烈討論着演唱會重播的周杰倫和翻紅的王心凌,沈慶對於這兩代人來説過於陌生。而恰恰是沈慶這樣的人,成為了“70後”凸顯與“80、90後”之間代際差別的標誌性人物。

已經有了足夠人生閲歷的“70後”們,他們的紀念,讓昨日深夜充滿了吉他的聲音、青草的清香、青春的惆悵,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後形成的味道,正是日漸離他們愈加遙遠的年輕時代的氣息。

沈慶不像同時代的老狼、高曉松等人那樣,有着長時間的廣泛知名度。在他音樂人生涯的大多數時間裏,他都不以公眾人物的身份出現。更多時候,他是圈內人,是幕後創作者,是行業從業者。

沈慶之於流行音樂,不在於他寫出了多少首動聽的好歌,而在於他把校園民謠從大學的草坪帶進了唱片公司、推向了社會。他全力參與推動出版的《校園民謠1》專輯,或更能證實,他是那個時代內地流行音樂藏在幕後的重要人物。

懷念沈慶,是因為太多人被《青春》撥動心絃 | 新京報快評
▲音樂製作人科爾沁夫在微博發佈消息,歌手沈慶車禍過世。截圖來自微博“科欽夫”

沈慶為什麼沒能更紅?這個問題在此前許多人問過,在此後亦會有人疑惑,如果沈慶在當年紅到一個足夠高的程度,也許他的命運會改寫,也許他會一首歌“吃老本”吃一輩子,也許不必為生存回老家推銷數字機頂盒……

但之所以是他“成為沈慶”,是因為他就是那種命運之手將幸運交給他之後又被他轉手讓出的人。他的“詩人性格”使得他在命運的幾個關鍵點,選擇了拒絕而非接受。

現在回聽沈慶的《青春》,會發現這首被收錄於1994年《校園民謠1》的作品,每一句歌詞的意象,句子與句子之間所隱藏的情感與情緒,都還散發着攝人心魄的力量。

《青春》的發表與流行,意味着沈慶那一代的校園民謠歌手,第一次真正走出了港台流行音樂以及台灣校園民謠在那個年代所營造的強大氣場,擁有了獨自茁壯生長的能量。那批內地校園民謠作品擺脱了模仿與影響,真正從年輕人的思想與內心中找到了可以被撥動的部分。那些曾經被撥動的心絃,當再遇到這些老歌時,仍然會為之顫動。

“允許我為你高歌吧以後夜夜我不能入睡,允許我為你哭泣吧在眼淚裏我能自由地飛”,“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着終於有一天它們在世間傳説”……《青春》藏着沈慶和那一代人的浪漫與愁緒,整首歌裏瀰漫着的那份黃昏般的涼意,至今彷彿仍可透過手指抵達心扉。

中年人或許已經厭煩了與青春告別,但每一次回憶青春時光,都會再次被撥動心絃。

撰稿 / 韓浩月(專欄作家)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陳荻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3 字。

轉載請註明: 懷念沈慶,是因為太多人被《青春》撥動心絃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