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孩子來説,某些玩具是撫慰心靈的“忠實夥伴”,幾乎無可替代。J.K.羅琳在看到兒子大衞對玩偶小豬的依戀後創作了“平安小豬”的故事,這也是她自《哈利·波特》之後創作的首部兒童長篇小説。男孩傑克在平安小豬的陪伴下去尋找承載他更多回憶的舊玩具小豬嘟嘟,也在冒險之旅中完成了心靈的自我成長。
《平安小豬》,作者:(英)J.K.羅琳,插圖:(英)吉姆·菲爾德,譯者:王夢達
版本:愛心樹|新星出版社 2021年12月
家庭破裂的少年“心裏什麼都懂”
《平安小豬》比我想象的長多了,而且敍事方式與“哈利·波特”有很大的差別,我並沒有很快被拉進故事中。直到中文版出版後,我才有機會繼續讀進故事裏,完成了羅琳為我們安排的一場奇蹟和希望之旅。
《平安小豬》從英文“Christmas Pig”直譯,就是“聖誕小豬”,作為與小主人公男孩傑克一同在平安夜歷險的玩具英雄,稱為“平安小豬”也是合適的。特別是他在後來獲得的暱稱“CP”,在英文中是首字母縮寫,在中文中譯為“平安”,這是很巧妙的處理。而傑克原本最心愛的玩偶小豬嘟嘟,英文原名“Dur Pig”,暱稱“DP”譯為“嘟嘟”也很合適。之所以反覆強調英文暱稱是想請大家留意這樣的文字遊戲:“CP”在書中是“DP”的弟弟,而哈利·波特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恰好是“HP”——看出來了嗎?從“HP”到“DP”到“CP”,應該不是純屬巧合吧。
羅琳當然希望她的讀者能有類似的聯想,但她更多是通過文字遊戲來實現。翻譯成中文有些遊戲是無法完全重現的,但我發現中文版中時常另起爐灶來玩新遊戲。最精彩的譯名是“失地魔”,這是在失物之地的大魔頭,專門吞吃在那裏被判為“累贅”的東西,只留下堅硬之物為己所用。這個恐怖怪物的英文名是“Loser”,本意是“失敗者、輸不起的人”,在故事中也是傑克曾用來罵霍莉的字眼。想想看,放在這個故事中的確很難翻譯,譯成“失地魔”讓中文讀者一下就聯想到“伏地魔”——説實話,這兩個傢伙在氣質上還蠻像的!另一個譯名“分轉廳”(Mislaid)也很有創意,不但貼切,而且也會讓人聯想到霍格沃茲學校的那個分院帽!
但對沒讀過這本書的朋友,我還是要特別提醒,《平安小豬》與“哈利·波特”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在第一部分的前12章(長達45頁),甚至完全沒有幻想的成分,這可能是第一次沒把我拉進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在這個長長的“序幕”中,羅琳用可能是女性作家更擅長的細膩手法講述了兩個婚姻破裂家庭的故事:剛上學不久的傑克不得不面臨父母離異、自己跟媽媽搬到新地方、轉學到新學校等讓他有些不知所措的局面,幸好新學校裏有位高年級大姐姐霍莉特別關照他,但媽媽再次戀愛並重組家庭時,傑克卻發現那位心事重重的霍莉即將成為自己的繼姐姐!更糟糕的是,本來如天使般的霍莉卻認為傑克要搶走自己的爸爸,天使轉眼變惡煞!
這個“序幕”的複雜關係結構似乎已足以寫成一部寫實的少年成長小説,它觸及了當下許多孩子與家庭可能面臨的棘手問題。坦白説,羅琳駕馭這個話題的能力也很強,七八歲小男孩和十幾歲大女孩的心理都把握得很好,而那個玩偶小豬又是偏幼兒心理的“依戀物”,傑克對嘟嘟的情感也描述得真實可信,尤其是當霍莉最初與傑克交往時,傑克曾經感受到,“或許他就像是霍莉的嘟嘟,儘管不怎麼説話,但他心裏都懂”。從小説的這一部分來看,羅琳完全有能力成為一流的寫實兒童小説作家。
但讀者可能更期待她的幻想故事。比如就我而言,幾乎是“熬”到了第13章才感覺重新見到了原來的“J.K.羅琳”,在幻想世界裏,她是個天才!雖然不得不承認,在寫實世界裏她也是一位優秀的表演者,但只有來到幻想世界,她才像一位真正的造夢大師,她似乎能很輕易地讓幻想故事變得真實,讓讀者更願意相信。儘管羅琳所調用的幻想元素、架構和敍事方法都可能並不新鮮,但組合到一起卻恰到好處,絲絲入扣,渾然若天成。她並非幻想世界特異的創新者,卻可以説是一位集大成者。
J.K.羅琳,英國作家,“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從幻想到現實,延續奇蹟和希望
聖誕前夜(平安夜)是奇蹟和希望之夜,是無數聖誕故事的主題,在西方最廣為人知的聖誕故事當屬狄更斯的《聖誕頌歌》。吝嗇鬼斯克魯奇在平安夜遭遇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幽靈的經歷,將他徹底改變成樂善好施的人——如此老套、幾乎談不上有什麼幻想敍事技巧的倫理故事,一百多年來一直深深地打動着讀者,甚至有人以為是狄更斯發明了聖誕節!
不過,要説在聖誕節給兒童創作故事的傳統,狄更斯的確是很關鍵的開啓者之一。回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當時每年的童書銷售旺季只有聖誕節,童書通常作為送給孩子的聖誕禮物。狄更斯當時本來是迫於經濟壓力,希望出一本能在聖誕節好賣的書而趕着創作的,但不經意的成功也帶動了一時的風氣,在維多利亞時代,幾乎每一位大作家都會至少為孩子們創作一本書。而《聖誕頌歌》在如何理解和慶祝這個節日方面算是基本定調了。
羅琳可以説是在延續這一傳統與基調,同樣在討論家庭觀念、自身改變、擺脱困境、愛心常駐、抱持希望等話題,但她更為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兒童視角的幻想世界。作為幻想世界的頂級高手,建立一套縝密的邏輯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如何進出幻想世界,納尼亞王國一開始是從魔衣櫥進入的,搭乘去往霍格沃茲的列車要上93/4站台。傑克要去失物之地(Land of the Lost)尋找心愛的嘟嘟,怎麼去、怎麼回?故事既然發生在聖誕前夜,聖誕樹顯然是關鍵,但入口或口令是什麼?我不想過多劇透,以免破壞讀者的雅興,但因為中文版無法還原,我可以透露一個語言遊戲小細節,英文中的“lost”,既是“丟失”也是“迷路”的意思。至於進出的具體方式,或許還可以參考《愛麗絲漫遊奇境》中的細節。
來到幻想世界,還需要建立一個奇特卻合理的時空體系。比如在空間上,納尼亞王國和《魔戒》的中洲都有清晰的版圖。《平安小豬》中的失物之地也有大致的版圖:廢棄鎮、需要鎮、思念鎮是三個由道路和軌道相連的小鎮,另有摯愛島需要飛過去,而三個小鎮的邊上或之間還有廣袤的塵封荒原,失地魔的老巢就在荒原裏的一個火山口裏。時間方面,進入納尼亞王國無論多少年,平行現實世界的時間似乎是凝固的;但在傑克進入失物之地後,生命之國(現實世界)的時間仍然繼續,但比例是“生命之國裏的一小時,相當於失物之地裏的一整天”。這樣的話,傑克和平安小豬在失物之地既可以有三天時間探險,又有截止時間,必須在平安夜午夜鐘聲響起之前回來,否則就要毀滅於其中。
當整個幻想世界的框架搭建好之後,推動情節發展的是更深層次的邏輯,比如:為什麼有的物品會説話,有的卻不能?為什麼失落的物品會去到不同的小鎮?它們出現在失物之地時,在生命之國裏會有怎樣的存在形態?它們要想回到生命之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它們在什麼情況下會成為累贅而被失地魔吃掉?失地魔又是從哪裏來的?它是怎樣管理失物之地的?它的權力是從哪裏來的?為什麼會有許多失物追隨它?戰勝它的法寶又是什麼?……如果能讀懂這些邏輯(或規則),就能理解羅琳為什麼要寫下這個故事。所以,如果是和孩子一起讀的話,不妨就這些問題或更多問題和孩子好好聊聊。
《平安小豬》插圖。
羅琳自己説,《平安小豬》的靈感直接來自兒子大衞的經歷,大衞就有像嘟嘟那樣的玩偶小豬,已經很舊很破很臭了,一隻眼睛也掉了,他還很依戀。她擔心兒子不小心弄丟了那隻小豬會很麻煩,就為他買了一個替補小豬。大衞實際上同時擁有那兩隻小豬。而她自己小時候也有迷戀的玩偶小兔,長大了也有過丟失心愛的小包而一直耿耿於懷。於是,她想象出這樣一個失物之地,生活着一羣還有人惦記的遺失物,根據不同的惦念程度而待在不同的小鎮。
的確,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創意。但也不算是完全原創,如在陳志勇的圖畫書《失物招領》中也有一個遺失物聚居的場所。不過在羅琳的幻想故事中,失物之地是一個有完整架構的領土——失地魔是有生殺予奪權力的獨裁者,但它也會設置一定的規則,採用極權的法制;它的幫兇與僕人遵行它的嚴刑峻法,以換取自己不被吃掉並能欺負更弱者的權力;其中也有野心家妄想獲得更大的權力,以期與失地魔分庭抗禮……換句話説,失物之地的黑暗面也源自人性中的負面,在《平安小豬》中同樣可以讀到如此複雜的人性。
然而,與“哈利·波特”相比,羅琳更願意讓《平安小豬》的適讀年齡向下兼容到低齡兒童,畢竟她寫的還是一個喜慶的聖誕故事。這是一本很適合為孩子朗讀的書,大概五六歲的孩子就可以請爸爸媽媽讀給自己聽了。小説的語言相對兒童化,核心話題從貼近幼兒心理的依戀物入手,但漸漸引向更為深入的主題,關於擁有與失去,關於換位與共情,關於成長、改變與和解……
經過執着的追尋與一番驚心動魄的歷險,男孩傑克選擇了放下與和解,彷彿突然長大,整個人煥然一新。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難真的做到這一點,不是嗎?這次在幻想世界的奇蹟和希望之旅,也是心理療愈的過程,對孩子、對大人都是有效的。
不過,孩子另有一股神奇魔力,即使在“奇蹟和希望之夜”過後還能延續。怎麼延續?暫不劇透,請在《平安小豬》裏尋找答案吧。
撰文|阿甲
編輯|申嬋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