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1905電影網訊 9月23日,由賈樟柯導演的最新作品《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發佈十八張主題劇照,通過出生於不同年代的賈平凹、餘華、梁鴻等中國文學大家口述各自時代與家庭的經驗,圍繞着70餘年間的社會變遷,講述了共同困擾中國人的十八段心事。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電影上映5天,深受年輕觀眾和眾多家長喜愛,許多觀眾稱影片“呈現了最日常、最真實、最本質的中國”、“是一個讓孩子瞭解父輩記憶很好的窗口”,年輕觀眾看完影片後紛紛表示“開始對鄉村文學感興趣”、“後勁很大,值得二刷三刷”。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十八章節串聯影片三重結構

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自上映起就從家庭、社會、故鄉、文學等不同角度引起觀眾廣泛討論。影片發佈十八張主題劇照,用十八個關鍵詞串聯起一部1949年以來的“中國心靈變遷史”。“吃飯”,作為影片十八個章節的第一章,將關注點聚焦在困擾了幾代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從當今山西汾陽賈家莊的老人院中老人能免費集體吃飯,到賈家莊村民回憶起1949年之前“吃不飽飯”的回憶,山藥蛋派的代表作家馬烽是如何帶領村民治水改鹼而獲得了糧食自給自足。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而第二章“戀愛”則關注中國人在精神需求上的進階,講述了那個時代下的自由戀愛是需要去宣傳和推廣的。“馬烽”、“回鄉”兩個章節的展開,則是通過馬烽之女段惠芳的口述更全面地敍述了馬烽的文學之路是如何開展。

賈樟柯表示影片的18個章節串聯起來的有“三重結構”,第一重是“作家們講述的過去時代的故事”,即馬烽、賈平凹、餘華、梁鴻等作家的個體經驗的敍述。除上述有關馬烽的四個章節外,影片還從“賈平凹”的“病”,到“餘華”的“活着”再到“梁鴻”小家庭的家史中的“母親”、“父親”、“姐姐”、“兒子”等章節,共同勾勒出一段段中國人遭遇的苦難和情感的往事。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第二重結構則側重“這些往事講述的歷史條件,即當下語境的影像捕捉”。影片以“新與舊”“聲音”“遠行”“收穫”等章節依次展開羣像敍述,展現了時代發展變遷給人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在保持客觀距離的鏡頭中去掃視、凝視中國社會中不同空間裏的百姓羣像,引發年輕一代的強烈共鳴。而影片的第三重結構是關注“普通人跟文學的遭遇”,在十八個章節的銜接中設置了“村民朗讀”這一部分,賈樟柯表示“通過他們動人的朗讀,發現文學確實能夠賦予每一個人一種光芒”。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影片的最後一章“游泳”中則是借餘華敍述自己的經歷“在我小的時候,看着這個大海是黃顏色的,但是課本上説大海是藍色的。小時候經常在這兒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遊,我想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從而點出了片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有觀眾評價:“‘游泳’這一章將電影的敍事突然脱離了現實主義,甚至有了些魔幻主義的意味在。”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國人心事構成青年精神索引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為中心,他們與已故山西作家馬烽之女段惠芳一起,透過他們幾代人對私人經歷的講述,用十八個章節的敍述展現出過去70餘年的中國社會變遷,探索國人的精神世界。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電影《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用極致的電影語言與敍事的方法挑戰大眾對紀錄片的全新認知。據悉,這是賈樟柯導演首次在自己的電影中採用這樣的結構來解構電影,賈樟柯表示這十八個章節是中國人一直在處理、在面對的問題,從馬烽到賈平凹再到梁鴻,其中“吃飯”這一問題,是一直困擾着一代又一代的問題。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不少觀眾表示看完更是想二刷尋找更多細節,這十八章節彼此獨立又相互貫穿。正如賈樟柯導演所説,電影講述了“中國人的十八段心事”,這十八章的結構就像是一個索引,每個人都能按圖索驥,最終遊進的是自己的“情感大海”。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曝主題劇照 詮釋中國人心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