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浩月,荔枝時評特約評論員,專欄作家,文化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户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山海情》在豆瓣電影上開分9.1,目前已經上漲到9.4,國產新劇能擁有如此高的分數,很罕見。
《山海情》講述的是福建對口幫扶寧夏,使西海固地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故事,在開播時,它被定義為一部扶貧劇,播到現在,顯然它已經遠遠超過了扶貧劇所能定義的範疇。
《山海情》的高分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由侯鴻亮、高滿堂、孔笙組成的金牌團隊,再一次漂亮地完成了創作任務,並以此證明:沒有難創作的題材,創作態度與創作才華決定一切。
《山海情》能贏得觀眾歡迎,除了幕後創作者的用心之外,由黃軒、張嘉益、閆妮、姚晨、王凱、祖峯、黃覺等明星構成的主演與特別出演陣容也奉獻了精彩的演技。劇作集合了眾多明星,但明星的光環全部讓位於角色,沒有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事實上,《山海情》裏的諸多演員,在表演上都給人以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閆妮飾演的楊縣長幫村民賣蘑菇,陝西話發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從一開始的平靜到後來的慷慨激昂,情緒逐步遞升,到最後的爆發,把楊縣長雷厲風行的特點凸顯到了極致。
電視劇表演不像大銀幕作品那樣容易呈現更細的細節,但黃軒卻在鏡頭前,給出了被觀眾評價為“連皺紋都會演戲”的表演,他塑造出來的農村基層幹部形象,令人信服。
祖峯在《山海情》中的戲份不少,他飾演的白校長,眼裏只有孩子、不希望學校出現任何一人成為失學兒童。在劇中,非西北人的祖峯把西北方言説得很有味道,也把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熱忱與焦慮,詮釋得非常到位。
眾多演員同台“飆戲”,觀眾也沒有“出戏”,無形中,《山海情》在演員與觀眾之間,建立了一道奇妙的互動關係——觀眾能迅速地瞭解到,演員在台詞、微表情、肢體動作等方面的豐富用意,演員在表演時,也彷彿能理解觀眾的心願,這樣的互動關係,在一部劇裏如此頻繁地呈現,是很難得的。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重要的表現形式,《山海情》對於方言的使用,是幫助它奪得高分至關重要的一筆,如果失去了方言的魅力,《山海情》有關西北文化與西北人情感的表達,會立刻失色許多。撲面而來的方言裹挾着一種粗礪的、包含着風沙味道的、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信息,對於被各種做作言情劇、都市劇包圍的城市觀眾來説,衝擊力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與其説看《山海情》是看一個故事,不如説是感受一份文化、親近一種精神。這種文化與精神之所以讓人體會到某種力量感,是因為劇作把被人們遺落在身後的珍貴理想與信念重新撿拾了起來,並且拼湊成一個完整的“形狀”,讓觀眾在肥皂劇的虛空之外,感受到真實帶來的震撼。
扶貧劇的題材,是無法涵蓋《山海情》的,扶貧故事與人物,甚至只是《山海情》的一個“工具”,它在使用這個“工具”,深入到更深的層面,來講述環境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才是作為觀眾被打動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