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錯位》到《長津湖》 黃建新暢談電影創作歷程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娛樂


1905電影網訊 12月11日晚,本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導演黃建新亮相展映單元《錯位》映後分享會,從這部35年前拍攝的“科幻”電影出發,暢談自己從影以來的創作歷程。

電影《錯位》講述了一位工程師為逃避開會和看文件,研製了一個和他長相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但隨着時間推移,這台機器變得越發難以控制,最終引發了巨大的麻煩。按照當下的語境,黃建新的這次創作超前展現了“AI”仿生人的概念,但他坦言,35年前的自己並沒有瞭解過這些未來技術,《錯位》的創作,更多是從諷刺的角度,呈現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提到《錯位》的誕生,黃建新尤為感謝當時西影廠廠長吳天明對青年導演的扶植:“我的劇本其實只有1萬6千字,因為有些東西都在腦子裏,很難描述。我給吳天明廠長講了我想要拍攝的感覺,他説你就大膽去拍吧。”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35年前,但無論佈景還是道具,在如今看來也並不過時。黃建新透露了這背後的幾處有趣細節:“第一天我們搭的景是很寫實的,拍了一天,我覺得不太對。後來我們把牆上的畫取下來,只留下畫框,那時沒有自動門,我們就用繩子拴住,躲在鏡頭之後,等人走來假裝拉開。”

相較《錯位》的先鋒超前,如今的黃建新更多聚焦歷史、現實題材。黃建新坦言,這種變化來源於他對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察。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一度進入一個相對迷茫、停滯的時期。那時,黃建新的創作方向逐漸從自我表達,轉向了對中國電影工業的探索。由此,他也開始嘗試做監製、參與合拍片製作,以及如今打造新主流大片。


黃建新以最近剛剛登頂中國電影影史冠軍的《長津湖》為例,這是一部戰爭類型的影片,但因為打通了國民情感的共鳴,跳出了“天花板”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對於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説,這類支撐市場良好運轉的大片,和藝術類型的探索同樣必要,市場和電影節就像發展的兩端,缺一不可。

此外,黃建新也對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在他看來,如今中國電影證明了自己面向國民的創作實力,但未來如何把這樣的故事更好的帶向世界,或者説講出、講好更多跳出類型,面向更廣泛觀眾的作品將是重點。“大家説做好藝術電影難,其實做好好的商業電影更難,怎麼讓我們的故事為更多觀眾所接受,這是我們接下來要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