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感動與淚水背後是真實的中國
近日,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題材的電影《中國醫生》上映,首映日即成為當日票房冠軍。眾多醫學界權威人士對其給予了高度讚揚,稱其“非常真實”“像一顆催淚彈,飽含深情”。無數觀眾在銀幕前流下了飽含感動的淚水。這部電影用時代報告的敍事方式,以武漢疫情中的“風暴眼”金銀潭醫院為焦點,全景式地再現了艱苦卓絕的全民抗疫戰爭。對於國人而言,電影中的任何虛構都可能帶來質疑,甚至冒犯觀眾的情感。《中國醫生》的創作者對此顯然瞭然於心,其之所以能夠打動觀眾,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真實。
這種真實,體現為對武漢抗疫場景的還原。故事發生地為金銀潭醫院,主人公各有原型,攝影棚中的場景搭建和醫療設備也嚴格符合醫院標準。而且,故事情節的編撰以及細節的打磨,也無不符合生活真實。兇險莫測的疫情,蜂擁而至的病人,醫護人員滿是勒痕的臉龐、剃短的頭髮,醫療物資的短缺,治療方案的分歧與摸索……這些熟悉的場景,既是對事實的還原,也是對觀眾情感和記憶的尊重,使觀眾再次體驗了疫情時期的緊張和擔憂、恐懼與希冀,並與劇中人物達到情感共鳴。
作為一部劇情片,重要的是從生活中披沙瀝金,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提煉出動人的故事,將生活真實昇華為藝術真實,藝術化地表達抗疫戰爭中所表現的民族精神,才能感動人、鼓舞人。《中國醫生》的藝術真實,有賴於小中見大手法的運用。
首先,以小人物充實大背景。影片以新聞播報重現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這一宏大背景和國家層面的疫情防控狀況,而具體的抗疫情形則通過眾多直接參與救治病人的醫生來表現。這是一系列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冷靜、果斷又不乏温情的ICU主任文婷,責任感強、急性而又隱忍的院長張競予,勇於擔當、直爽而自視頗高的援鄂醫生陶峻,笨拙沉默而又上進的新手醫生楊小羊……作為被歌頌的對象,他們並非完人,更非超人,對醫院接診能力的判斷難免失誤,治療方案未必完美。種種失誤和遺憾,使他們被還原為活生生的普通醫生。中國醫生的羣像塑造,由此避開了英雄模範的刻板形象,而落實為一個個具體鮮活的個人,以作為醫生與普通人的雙重情感打動觀眾的心。
其次,以小視角觀察大社會。這部電影將焦點集中於幾位醫生身上,以他們的醫療活動為中心,串聯起身邊的同事、病人及其家屬,由此輻射到更為廣闊的社會,表現全民抗疫的恢宏場景。堅持送貨而被感染的快遞員和冒着生命危險誕下孩子的妻子、先後失去父母的女孩、因未等到病牀而逝於家中的小賣部老闆、未見到奶奶最後一面卻最終捐獻了奶奶遺體的小夥子……在這些消逝的生命以及揹負着哀思和希望活下去的人們身上,寄託着對幸福與親情的渴望和追求、對傷痛的理解和悲憫以及對武漢人民深切的敬意。
最後是以小情緒襯托大情懷。這部電影着力表現醫護人員在疫情面前冒着生命危險救死扶傷的大愛,也不迴避他們作為普通人的種種情感,甚至負面情緒:滿懷希望卻終於失望、盡了一切努力卻仍然未能挽回生命的無力感,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未能負起家庭責任的委屈與歉疚……在身體的極度疲憊與精神的極大壓力中,他們摻雜着痛苦的堅守和拼搏更顯得真實而可貴,也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以疫情為題材的電影為數不少,如美國的《傳染病》、日本的《感染列島》、韓國的《流感》等。相比之下,《中國醫生》的特色既體現為其取材的真實性,又體現為基於藝術真實的情感記憶與價值導向:生命至上、尊重科學、舉國同心、命運與共。這種鮮明的中國特色,足以使《中國醫生》成為同類電影中的一個獨特存在。(作者:呂珍珍,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光明日報》(2021年07月19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