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站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兩個主角不是為了“生存”而戰鬥,而是為了“活着”!

《活着》翻拍自美國名為《Alone》的電影,故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沒有多餘的內容,扮演俊宇(劉亞仁飾)和瑜斌(樸信惠飾)的主角都是韓國非常年輕的演員!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隨着疫情在全球的爆發,“喪屍”題材的電影成為了韓國電影界的新鮮題材。隨着《釜山行》這樣領先作品的成功,《活着》也憑藉他自己的個性在“喪屍”題材的電影圈內站穩了腳跟,確保了競爭力。

雖然不是有意的,但能與最近爆發的“新冠爆發”自然地聯繫在一起思考的電影內容也很有趣。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在電影開始後不到1分鐘的時間裏就將觀眾帶入了事件當中。不知在哪裏、為什麼出現“殭屍”的襲擊,不僅打破了主人公平靜的日常生活,還威脅到他的生命。快速轉換劇情給人一種電影以真實時間進行的投入感。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除了“我”和“你”之外,所有的個體都變成了“怪物”,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目標就是“活着”,生存成為了主角的唯一動力!電影朝着這個目標前進。該影片中將主角的戰鬥力降至最低程度,而影片甚至沒有解釋喪屍爆發的原因。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雖然是翻拍美國的電影,通常作家也會對故事和台詞稍作修改。但是這部電影則是原封不動地保留了馬特·內勒的劇本。即使如此,這還是一部非常好的韓國電影。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電影的主要背景是公寓。該片描寫了即使生活在有數千户家庭的公寓,鄰里間也不認識彼此的城市風景冷漠一面,而且還戲劇性地描寫了人既是希望又是恐怖的災難狀況。

這部影片比誰都清楚地刻畫出了青春的明暗和反差。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如果説在電影《benning》中劉亞仁飾演的是黑暗、不安、柔弱的青春,那麼在《活着》中,劉亞仁則演繹出了一個20多歲的普通青年。在電影開始後約40多分鐘的時間裏,劉亞仁展現了近乎放飛自我的活躍。

在想到“青春”這個詞並將其形象化的過程中,有沒有像劉亞仁一樣能與之相配的演員呢?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另一位主演樸信惠在電影播放了近2/3時才登場。儘管如此,她的存在感和活躍感仍然非常突出。讓存在本身成為希望的瑜斌的登場,起到了打開劇的另一章的作用。樸信惠好像是穿了正合適的衣服。

戰勝恐懼的年代的力量。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與親身體驗相比,喪屍篇中的災難更接近於觀賞。因為,影片中充滿恐怖和絕望的場面似乎只有在影片中才能看到。但是隨着疫情爆發,不僅打破了日常的和平與閒暇,而且還同行了近6個月。在這種情況下,影片中的情況很容易讓觀眾聯想起現實。

在充實娛樂電影的同時,又讓人“毛骨悚然”的聯想到現實中的真實情況,這也是《活着》最有趣的一點。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電影在向着生存的目標奔跑的同時,還隱約強調了“團結”的價值。另外,不僅僅是活下來的東西,還有“如何活下去”之類的值得令人深思的話題。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因此,填滿俊宇家牆壁一間的“平康安寧”和“再見”的字句從某一瞬間開始只是在觀念上閃過。在問起您的《再見》,祈願我們“生存”的時代裏,《活着》就像“活下去吧”的口號一樣呼應而來。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9 字。

轉載請註明: 活着:殭屍的悖論,人能帶來希望,也能帶來恐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