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勳》的番外就是現在,劇中的這些名場面值得再看一遍
《功勳》收官了,但又沒完全收官,就像有網友的評論所言,“功勳的番外就是現在”,這些民族脊樑所建立的功業,早已滲透在我們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有人説《功勳》這部劇的後勁太大了,值得細細回味。
我們就此回望、盤點這部劇中燃情又催淚的名場面。
申紀蘭的提案
這個故事從申紀蘭與張海良的婚禮當天開始,申紀蘭的驢車繮繩斷了,這個姑娘毫不猶豫地説:“我來拉車,我能受。”從此,這句“我能受”成了她的口頭禪。
儘管申紀蘭主動拉車,她還是沒來得及見到新郎。她的新郎參軍,部隊剛剛離開。她立刻追上部隊,面對新郎的一句“委屈你了”,她回答:“你放心走,家裏有我呢。”於是他們定下了約定:“我在前線作戰,你在後方進步,一樣都是為了革命為了國家。”這對本該新婚燕爾的青梅竹馬,在此一別,再見已過經年,當年的山村姑娘成為了人大代表,新兵蛋子成為了抗戰英雄。他們再次定下約定:“你等着我。”“我等你。”這一次,他們不會再分開。
申紀蘭的故事主要圍繞着她為男女平等而做的努力展開,雖然淚點不多,卻有着許多的爽點。民兵們外出打國民黨的還鄉團了,二大爹愁地裏的莊稼沒人收,申紀蘭帶着姐妹們站了出來,當民兵們回來看到這羣“婆娘”收完了莊稼,全體目瞪口呆,申紀蘭和姐妹們笑了。當村裏的男人們都不看好申紀蘭的紡花組,覺得她們能換到小米是痴心妄想,申紀蘭和姐妹們拉着滿滿一車小米回來了,惹得他們又是目瞪口呆。當申紀蘭向村裏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男人們起初很輕視她們的勞動力,結果比賽耕地,男人們惜敗,比賽施肥,男人們慘敗,氣得他們指着不認真幹活的男同胞歪歪道:“就該給你5分。”而這在一個村開展的同工同酬,最終走向了全國,申紀蘭作為同工同酬的首倡者上了報紙、當了人大代表。
難能可貴的是,申紀蘭的男女平等是真正的平等。
她不僅看到了男性將很多工作列為女性不應該做的,她也看到了女性將一些工作列為男性不應該參與的。當她倡導女子應該通過掙錢養家獲得家庭地位的同時,她也接納了想要加入紡花組的男成員歪歪。她的男女平等不是女性推翻男性的“壓迫”,從此把男性打翻在地,而是男女雙方一起自食其力、自由選擇職業不受性別的限制。
在申紀蘭的身後,也有一位全身心支持她的婆婆。起初,申紀蘭以為婆婆會反對她搞男女平等,但是婆婆卻説:“你可把娘看扁了。”這位婆婆不僅在申紀蘭事業起步時全力支持,更是在低谷時給了申紀蘭温暖的懷抱。雖然申紀蘭沒來得及為張海良家生兒育女,但是這位婆婆當真像親孃一般疼愛着申紀蘭,這樣的婆媳關係也足以令人羨慕。
孫家棟的天路
《孫家棟的天路》由夢境開場。那是兒時的孫家棟,他渴望房樑上方吊着的糖,架桌子、摞椅子、用叉子夠,終於戳破了包裝,雪花樣的白糖撒下來,在天窗透過的光束裏流淌成晶瑩的星河。
以糖為喻,孫家棟的夢想就在電視劇的唯美開場中有了具象的賦形。自行車也是故事裏貫穿始終的重要意象。昔日的蘇聯同學在離開中國時好一番挖苦,“騎自行車上月球”是輕視者的諷刺,卻也從此化作孫家棟們誓將幻想變現實的熱血滿腔。
孫家棟正是這羣想吃糖的孩子的代表,他有一段打動了蘇聯專家的過去。他從小生活在日佔區,每天要面朝東京鞠躬向天皇請安。“當過亡國奴的人更懂‘祖國’二字的意義”,正如台詞所言,無限渴望祖國強盛的孫家棟,婉拒了欣賞他、邀他同回蘇聯的專家。
年輕人的夢有多高遠?
一次偶然被困圖書館,孫家棟與錢學森相遇。
“這樣舉一反三,我們就能造自己的導彈了。”
“對,中程導彈、洲際導彈,將來還會有人造衞星、運載火箭、宇宙飛船……”
他們來到窗前,望進蔚藍深空,那裏星辰璀璨。窗玻璃映出堅毅的臉龐,眼裏有光在閃爍。
劇中孫家棟與錢學森的初見一幕,引來彈幕上一片熾熱的回應——“有了,我們終會全都擁有!”
孫家棟能夠帶着大家吃到糖,還因為他有過硬的學識和凌雲之志。他留學蘇聯時拿到了斯大林獎章,這令他的蘇聯同學非常嫉妒。但是他卻説:“拿了別人國家的榮譽沒什麼值得驕傲的,拿自己國家的勳章,那才是真本事。”當開始衞星的研發時,他與隊友立誓:“美國人、蘇聯人有的,我們也一定要有。”
“東風二號”的自主研發讓孫家棟品嚐到失敗的苦澀。但為了拿到房樑上那包糖,為了騎上自行車朝着天空更邁近一步,孫家棟與同伴在實驗室通宵達旦,在一次又一次故障分析會中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從墜落處奮起重來,終在迷過路的大漠深處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故事的最後,孫家棟讀着《人民日報》頭版淚目了,他的淚水不是為自己而流,是為了犧牲的戰友們而流。
屠呦呦的禮物
不同於中國傳統觀念對賢妻良母的定義,屠呦呦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上無疑是淡然甚至缺位的。她一心撲在研究上,家務事無鉅細都由丈夫李廷釗操持,兩個孩子也天各一方一個託付給寧波老家的父母,一個寄宿在北京的幼兒園。
一個漆黑的夜晚,屠呦呦接大女兒回家,得知女兒與同學打架了便詢問原因。女兒趴在屠呦呦背上,可愛的童音響起:“他説你不是好媽媽,都不來接我,我罵他瞎説,後來我們就打架了。”屠呦呦自責:“媽媽也許真的不是好媽媽。”女兒立刻反駁:“媽媽不是。”“媽媽就是。”“媽媽不是!”母女兩來回爭執中,女兒的聲音帶上了哭腔:“媽媽,你要不是好媽媽,我跟他打架就是我錯了……”小女孩的哭泣令屠呦呦沉默,也揉碎了觀眾的心。
屠呦呦奔赴四川尋訪民間驗方,滿心只有與時間搶時間,利用外調機會應訪盡訪。父母帶着小女兒跋涉千里來到北京探家時,她正趕牛車、坐拖拉機、靠雙腿跑,穿行在四川的山野民居。待她風塵僕僕回京,經劉奶奶提醒,才想起那封告知父母即將來京的家書始終沒顧得上拆。看着被父母收拾得窗明几淨的家,打開桌上她最愛吃的寧波特產,淚流滿面的何止熒屏上的屠呦呦。
此去經年,課題組成功提純出青蒿素,屠呦呦終得空在上海出差間歇轉道寧波探望家人。在老家,父親的門栓拴上又拿下,女兒口中的稱呼也終於從“她”變成了“媽媽”,可沒兩天,海南的臨牀試驗出了問題,即刻返京成了她義無反顧的決定。分別時,年幼的小軍緊緊抱着媽媽送的新鞋捨不得放手,哪怕那鞋買錯成了兩隻右腳。眼看又是無盡的分離,老父親讀報時顫抖的雙手,誰説沒有觸到觀眾心底。
故事的結尾,屠呦呦與丈夫仰望星空,丈夫説:“追逐科學和真理的人是永遠不會老的。”這是一代代科研人員的信仰,踏遍歲月滄桑,仍懷赤子之心。
袁隆平的夢
這個單元的故事一開篇,袁隆平因為一篇坦承了實驗失敗的論文而惹惱了領導,隨後便被調離了原本的教學崗位。雖然他的學生們都很喜歡他的課,但是卻被校方威脅,如果去聽課就開除。於是,最後的課堂上,袁隆平對着空無一人的教室,講起了母親的故事。故事中的孩子“他將永遠天天向前”,這也正是袁隆平本人不畏校方打壓、永遠向前的誓言。
袁隆平被調到了鳳凰坡生產隊“實踐”,隊長向水生的父親已經病入膏肓,想要再吃上一碗白米飯,但是家裏已經一粒米也沒有了。隊長和袁隆平“傾家蕩產”換回了水稻種,老人卻終究沒能等到那一碗白米飯。親眼目睹百姓的不幸,促使袁隆平萌生了“禾下乘涼夢”。
故事中的袁隆平被同伴戲稱為“瘋子”,鬧出了好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場面,卻也體現出了他一心撲在科研上的專心致志。第一次相親時身在相親心在田裏,腦子裏有了科研的靈感,直衝試驗田,讓那相親的姑娘看傻了。第二次相親竟然一見面就要訂婚,還説“希望省掉中間的程序”一番話説得對面的姑娘一愣一愣地,好容易才想出了説服袁隆平暫緩結婚的理由。
但是這麼一位專心科研的學者,他的雜交水稻之路卻不順利。先是文革中實驗水稻被砸,僅僅搶救出三株。後又遭到不知何人的惡意破壞,上百株秧苗全部被丟井底,僅存活五株。但是他沒有放棄,歷經數年一路向南,終於找到了一株花粉敗育型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前路。當研究團隊的成員們興奮地大喊“找到了”時,長久以來籠罩在他們頭上的陰雲散了,觀眾心裏的壓抑也在一瞬間得到了釋放。
《功勳》完結了,但是故事帶給觀眾的感動沒有結束,戰鬥在各行各業最前線的主角們仍將永遠向前,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家國情懷更永遠不會老!
《功勳》名場面(上篇)
作者:王佳婧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