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7月6日的熱搜是屬於周杰倫的。未發佈專輯被打低分的“烏龍”尚未平息,首支專輯同名主打歌《最偉大的作品》MV率先曝光,瞬間引爆輿論。是熟悉的周杰倫音樂“配方”——雜糅古典、嘻哈與流行,是熟悉的周杰倫MV元素——鋼琴、懸疑、魔術缺一不可。對此,有歌迷感嘆,還有網友致力於找全歌詞中提到的藝術家及作品,就連MV中出鏡的郎朗也成為大眾熱議焦點……
《最偉大的作品》MV發佈僅3小時,點擊量即破億次。而僅微博文娛榜一個平台,有關這首新歌的熱搜話題就佔據“半壁江山”,足見周杰倫的影響力。不過在狂歡之餘,“自我重複”“不太好聽”“當不起這個歌名”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這樣的評價,也出現在他近幾年的其他作品發行之時。與其説是一部分聽眾的苛求、挑刺,不如説是一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必然結果。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最偉大的作品》既不是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更不會是華語樂壇“最偉大的作品”。但毫無疑問,“周杰倫現象”已經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前無古人”的存在。
“周杰倫現象”已經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前無古人”的存在。
這一方面源自於他從藝20多年來所積累的一大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使其擁有了上至50後、60後,下至00後、10後這樣廣泛的跨世代受眾;另一方面也因為他於華語樂壇全盛時代“橫空出世”,受惠於前人在流行音樂創作上中西融合的探索實踐,又適逢千禧年後流行文化在青少年羣體中的爆炸式傳播。樂觀來看,周杰倫標誌着華語樂壇的創作高度,但某種程度上,這種“華語樂壇再無周杰倫”的懷舊情緒,也在構築大眾觸達更多優秀新人新作的屏障。在流行文化越發趨於分眾化和粉絲化的當下,或許註定無法誕生與周杰倫同量級的全民級歌手,但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或許應該給予更多機會,讓新人新作可以穿破“最偉大作品”的迷障,帶來更多感動與驚喜。
下圖為周杰倫演唱會資料照片
普及藝術史,還是炫技“掉書袋”?
“一首近代美術史之歌!”聽完這首新歌,網友如是評價。確實如此。有網友統計了歌詞和MV中出現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或標誌性意象,從馬格利特作品中出現的蘋果、煙斗與鴿子,到達利的翹鬍子、龍蝦電話、《記憶的永恆》;從梵高的《星空》、蒙克的《吶喊》,到莫奈的《睡蓮》、常玉的《曲腿裸女》,幾乎是一句歌詞一個“梗”,一個鏡頭一個意象的密集程度。
很多網友為這樣的獨特主題點贊。在流行音樂主題越發窄化、只沉迷於小情小愛書寫之時,周杰倫選擇用創作向藝術家致敬。可有些評論對此並不買賬,認為歷數大師與作品的表達過於刻意,顯得有些掉書袋。尤其是MV中,周杰倫與友人誤打誤撞穿越到1920年代,邂逅一眾藝術大師的創意,也與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撞款”。
不過認真追溯會發現,周杰倫創作這首歌並非是要與大師比肩,而是近些年四處遊歷看展的有感而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比起達利、梵高這樣無人不知的藝術大師,歌詞裏特別提到一位知曉度不高的中國畫家——常玉。而常玉,恰恰是周杰倫創作這首作品的原初動力。早前,他曾在社交平台發過一張常玉的遺作《孤獨的象》。配文流露着他對這位藝術家的崇敬與認同:“一生的畫沒有落葉,只有小象走在沙漠。孤枝的盡頭,才能長出常玉要的花朵”。當時他就透露將這個主題交由詞作者黃俊郎,請他詮釋這份“藝術家的孤獨”。
從這段感性而富有詩意的文字裏,可以感受到周杰倫在這些年並沒有沉湎於遊玩與奶茶,而是真正有所思考和成長。功成名就的他,會為常玉生前潦倒身後成名、客死他鄉的經歷動容,懂得欣賞那份蒼茫天地間孑然一身的寂寥,不再是2018年在《不愛我就拉倒》裏寫下“哥練的胸肌,如果你還想靠”土俗歌詞的狀態。
而黃俊郎的加入,也豐富了他創作的意涵。這位本身有着多年繪畫經歷的作家、作詞人,此前曾為周杰倫《以父之名》《Mojito》作詞。這次執筆《最偉大的作品》,他確實試圖儘可能多地將文字對應到一張畫、一篇散文、一首詩、或是一個典故。在6日微博發文中,他如是解釋“最偉大的作品”希望傳達的主題——“藝術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讓‘自我的負面情感’與‘偏激執着的念頭’、在生活裏面別人可能難以接受的你,因為透過創作,而被讚許欣賞,成了最正面、最偉大的存在!只有藝術,能把那些不被周遭人認同的思緒、任性的言行舉止、荒誕不經的生活、窮途潦倒的落寞,蜕變成為最美麗而引人遐想的存在!”
“被神話”不該是優秀創作者的宿命
儘管許多歌迷一再澄清《最偉大的作品》這個頗受爭議的名字,並非周杰倫的自誇,但某種程度上,過去幾年來,網友對於周杰倫的極盡讚美,市場對於周杰倫的人氣反饋,確實給創作者一種錯覺與自信,所以才有了歌詞裏這樣的表達——“世代的狂,音樂的王,萬物臣服在我樂章。路還在闖,我還在創,指尖的旋律在渴望。世代的狂,音樂的王,我想我不需要畫框,它框不住琴鍵的速度,我的音符全部是未來藝術”。
有人説,他有這樣的資本可以在作品中“狂妄”。這幾年,“周杰倫”三個字簡直成了華語樂壇的代名詞。2020年,他推出單曲《Mojito》,一度引發QQ音樂服務器癱瘓。今年5月,他的“地表最強”“魔天倫”兩場演唱會線上重映,累計獲得近億次點擊量。就連劉畊宏的健身視頻爆火,有相當一部分還要歸功於選用了周杰倫的《龍拳》《本草綱目》作為背景樂。
可比起2000年前後華語樂壇全盛時期歌手“百花齊放”的局面,當下誕生的“周杰倫現象”,多少有些“獨孤求敗”的意味。要知道,周杰倫出道前後,與其創作風格、路線相近的,就有陶喆、林俊杰等人,論作品質量與市場號召力,並不遜色。然而如今,各大音樂平台榜單被短視頻神曲“霸佔”,資深唱將擠牙膏式地發單曲也再難掀起話題。音樂專輯的銷售數字屢創新高,可清一色都出自“粉絲專供”的流量偶像。音樂綜藝常年有爆款,可已然是“考古”翻唱的天下。至於社交平台,“2000年華語樂壇神仙打架”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上一次熱搜……
歸根結底,是華語樂壇的持續低迷,才讓周杰倫成為“神話”。其實回頭看,他的每一次發片出單曲,都伴隨着“江郎才盡”“自我重複”的質疑。即便有朗朗上口、全民學唱的《告白氣球》《等你下課》,也不過是網友所謂“在舒適區徘徊”的輕鬆創作。然而就是這樣的輕鬆、重複之作,即便拋開“周杰倫”三個字自帶的“情懷濾鏡”,依舊是當下華語樂壇的稀缺資源。這些年華語樂壇就沒有與之相當的新人新作嗎?倒也未必。比如毛不易、華晨宇這樣同時兼具演唱和創作實力的新生代歌手,也曾以《消愁》《卡西莫多的禮物》驚豔大眾,可慢慢地不是成了生活類綜藝的“搞笑擔當”,就是與熱門影視主題曲的“深度捆綁”,很難全心全意沉澱在純粹的音樂創作之中有所精進,取得更大的音樂成就。而另一邊,是羅大佑、崔健、林子祥、葉倩文、孫燕姿、王心凌這些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歌手,以經典重唱掀起懷舊熱潮,成為一個又一個“神話”。
然而“被神話”不該是優秀創作者的宿命,其影響的不只是其本人創作可以抵達的藝術高度,更可能會遮蔽一些有潛力、有創想的新聲觸達更廣泛大眾,使他們活在“神話”的陰影下,阻礙創作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讓當下本就過分依賴綜藝、影視、粉絲經濟的音樂產業發展更加艱難。而締造“神話”與其説是大眾拒絕接受新鮮事物,不如説是平台與營銷號炮製了“華語樂壇已死”陷阱,在消費“情懷”中折損了“創新”的微光。在追逐“頭部”“流量密碼”之時,何妨放過周杰倫,也給下一個“周杰倫”留出一方成長空間?
(文/黃啓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