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文化觀察⑥」張雪迎和經紀人雙雙向粉絲道歉背後:看藝人工作室與粉絲的“相愛相殺”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娛樂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劉可欣

5月12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其中指出,由演出行業演藝人員本人發起、組織的或以其所屬經紀機構、工作室名義發起、組織的面向粉絲的商業集資行為,以及收受粉絲集資財物的行為,均涉嫌違反《演出行業演藝人員從業自律管理辦法(試行)》的相關規定。實際上,在現在的娛樂圈裏,藝人本人與粉絲單獨私下聯繫會被詬病為“私聯”,尚且還需避嫌,但部分藝人公司、工作室與後援會有聯繫,已是“公開的秘密”。

張雪迎相關熱搜

同一天,演員張雪迎姐姐兼經紀人張雪咪,就是因為在聊天羣裏,用@張雪迎Sophie工作室的賬號與粉絲引發衝突,導致脱粉,之後張雪迎和姐姐雙雙道歉,兩次衝上熱搜。藝人工作室和粉絲都是為了藝人好,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相“愛”:

藝人成長前期,合理意見較多

事件起因是張雪咪在粉絲羣中對張雪迎的粉絲出言不遜,引發了粉絲的不滿。在隨後的爭吵中,這名粉絲放出了多張與張雪迎工作室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並表示,此前工作室成員聯繫自己,希望自己能夠參與後援會的管理工作,自己也同意了,並且一直充當“免費的勞動力”。如今卻被經紀人張雪咪説,“我們哪有過粉”、“趕緊散吧”。可見,張雪迎工作室與後援會粉絲的聯繫已經不止一次。

粉絲提出對工作室不滿

從工作室和粉絲的爭執中不難看出,雙方“積怨”已久:粉絲抱怨工作室不夠努力,跟不上張雪迎的實力,導致口碑下跌、資源受影響;而以張雪咪作為經紀人的發言可以看出,她覺得粉絲管太多,“怎麼選擇,是我家自己的事”。在張雪迎粉絲的舉例中,就有“宣發跟不上檔期”、“接洽不適合張雪迎的資源”等。但是藝人工作室和粉絲都是為了藝人好,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對此,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某藝人團隊工作人員和粉絲小A。

隨着演藝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藝人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這意味着,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可以相對獨立地進行演藝活動。脱離經紀公司、成立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團隊,無論對哪個領域的藝人,都是有益無害的。但當一整個團隊只打造一名藝人的時候,粉絲對於藝人發展中的各種不滿,便也有了“追責對象”。

粉絲提出對工作室不滿

粉絲對於藝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當粉絲試圖插手工作室和團隊的運作時,真的能夠提出有效意見嗎?封面新聞記者聯繫到了某藝人團隊的工作人員,詢問了藝人工作室對於粉絲訴求的態度。

這名工作人員透露,對於粉絲的訴求,工作室也並不是一概不理的。例如,在她所負責的藝人剛成立工作室時,有粉絲提出了“物料不足”等意見。對於這個意見,工作室當時接納了,並且在工作上進行了調整。但其他時候,粉絲多會提出一些不切實際、不專業的要求,比如“剛出道就要求開演唱會、個人見面會”、“不分藝人屬性,要求一定要報備所有行程或者出行程圖”。

所謂“術業有專攻”,粉絲所看到的,只是藝人工作的表面,如何為藝人量身製作發展計劃、長久地發展下去,才是藝人團隊需要考慮的問題。這位工作人員還表示,大多時候,工作室還是會從微博評論和私信中篩選有用的意見,但是往往在一個藝人的發展前期,有效意見會比較多,但是當藝人已經擁有成熟的團隊配置,粉絲的有效意見往往就變少了。

相“殺”:

粉絲的熱心也會辦壞事

在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看到許多粉絲控訴工作室“不上心”、“拿了工資不做事”的言論。大到對突發事件的公關、宣傳的安排,小到對修圖審美的不滿和妝發造型,粉絲們總想説兩句話,甚至會集體將訴求刷至話題榜高位。例如,楊冪的官方粉絲團就曾以#請嘉行正面回應粉絲訴求#為話題,與工作室對話。對於藝人的事業,他們似乎比工作室還要上心。

楊冪粉絲請經紀公司正面回應粉絲訴求

封面新聞記者聯繫了當紅偶像的粉絲小A,她所在的粉絲團體對於藝人工作室的不滿早就已經“出圈”。

小A的偶像是近兩年從選秀節目裏面走出來的,其工作室成立尚不滿1年,正處於“成長期”。從與小A的聊天中可以得知,這位偶像的工作室就會經常出現宣發不到位、物料不足且質量不高的問題,這些都是工作室成立初期會出現的典型問題。

小A告訴記者,工作室在多方面都顯得不專業,例如不花錢營銷,微博熱搜和某短視頻軟件上總看不到偶像相關的內容;“黑粉”太多,常常任憑“黑粉”的謠言飛滿天也不會回應;提前泄漏歌詞等等。

小A説,這些問題雖然都是小事,但是積少成多後,就感覺工作室對藝人非常不上心。這種“不上心”的感覺,才是粉絲對工作室最大的不滿。小A還提到,剛開始也覺得粉絲對於工作室的態度有些過分,但在過去大半年的時間裏,工作室確實還沒有達到能夠讓粉絲滿意的程度,但“罵着罵着”,總還是有一些改進了。不可否認的是,粉絲的訴求確實能夠直接體現市場的反應,是藝人工作室在一系列“控評”的吹捧中難能看到的實話。

即便打着“愛”的名義,但粉絲以“門外漢”的身份插手藝人的工作,也並非一定是好事。此前就有網友爆料,《三十而已》這部劇在最初定角色的時候,選定由佟麗婭飾演“顧佳”一角。佟麗婭的粉絲因為角色不夠討喜等原因,紛紛跑到佟麗婭的微博下留言,極力“勸退”她。

佟麗婭轉發微博稱不出演《三十而已》

而後,《三十而已》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因為檔期原因,佟麗婭無法按照原計劃參演《三十而已》,佟麗婭也轉發該條微博解釋,確實由於時間關係無法參演。

但沒想到的是,《三十而已》在2020年一炮而紅,播出後迅速引起了關注和討論,接演“顧佳”一角的童瑤也因為該劇翻紅。有媒體稱,今年年初的時候,一貫以“出產精品劇”為名的韓國電視台JTBC,與《三十而已》的出品方就版權事宜進行了溝通,如果真的順利翻拍,這將是JTBC翻拍的第一部中國內地電視劇。兩次好機會,佟麗婭或許都因為粉絲的“熱心辦壞事”錯過了。

工作室和粉絲的立足點雖然都是“為了藝人好”,但其立場終究不一樣。工作室在考慮藝人發展的時候,通常會是長期的規劃,但也因為人手不足等現實原因,往往會在執行和落實的時候達不到讓粉絲滿意的效果,而讓“事業粉”們憤憤而起。而粉絲則作為市場買單的一方,雖然能夠提供市場反饋,但其對於藝人職業規劃的建議能否有效,還要打一個問號。

專家解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工作室和藝人本是利益共同體,那為什麼粉絲會從喜歡藝人的角度出發,言辭激烈地批評工作室呢?封面新聞記者諮詢了知名影評人譚飛。

譚飛認為,粉絲之所以會與藝人利益共同體的工作室產生矛盾,與工作室、藝人、粉絲本身與娛樂圈環境四者都分不開。

一是工作室本身可能確實在策劃、運營方面有一定的疏忽;二是粉絲對藝人的期待值過高,但因為藝人實力不夠,演藝成績沒有達到粉絲的期待值,信息不對等的粉絲便會把原因歸咎在工作室的身上,認為是工作室工作不力導致的;三是在飯圈商業化的大環境中,特別是在打投、集資消費等風氣的推波助瀾下,粉絲和偶像的關係越發同消費者和商品的關係相似。

當粉絲在藝人身上投入情感和金錢,就會產生“我支持了藝人事業發展”的想法,內心就會產生類似於消費者對商品的支配心理,加之飯圈中“花錢越多、話語權越大”的現象,粉絲便會覺得自己真的能對藝人的發展出謀劃策。而當情感和金錢投入得越多,內心期許就會越高,情緒化的發言就會越多。網絡上,粉絲髮泄對工作室的不滿,就屬於情緒化的發言。

“當然,”譚飛還説,“並不是所有的粉絲意見都屬於情緒化的非理性發言,有時候,工作室還是會考慮多數粉絲的意見。因為多數的粉絲意見可能是對真實情況的反映,也代表了粉絲羣體的想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工作室和藝人團隊還是要認真考慮大多數粉絲的意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