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娛樂方式日趨多元化,電影院正在失去00後嗎?
1905電影網專稿 00後已經長大,接過青春的話語權,他們有了對於文化娛樂產品的消費能力,併成為眾多文化行業爭取的消費團體,電影行業也不例外。但在7月19日,公眾號深燃發文稱:電影院在失去00後,引起廣泛討論。
從數據解讀來看,按年齡段分佈,00後觀影占比五分之一,並且這個數據在逐年提升。最年長的一批00後已經邁入20歲,從全年齡購票用户畫像分析,20-28歲是看電影的主力觀眾。數據表明,影院是在擁抱00後的。為什麼會出現兩極化的討論呢?影院對00後真的失去吸引力了嗎?
對於消費者來説,電影不僅具備藝術性,還有社交的屬性。看一部電影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直播、短視頻、網絡遊戲等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的線上娛樂,相比起電影消耗時間和精力成本更低。在社交方面或許更為吸引00後。隨着劇本殺、密室逃脱等新式娛樂大熱,00後的社交和娛樂選擇更多,這些因素都左右着他們走進影院的腳步。
現在娛樂和社交的選擇更多樣,但影院觀影具有的沉浸式體驗和線下社交屬性仍是不可替代。有位00後觀眾表示:“現在娛樂生活確實越來越多元化,可以有各種各樣消磨時間的途徑,讓人感覺電影院失去了00後。對於很多00後而言,雖然有其他娛樂活動佔據休閒時間,但還是會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口碑很好的電影,進電影院去一睹為快。”
電影創作者們在嘗試吸引00後,但很多時候他們只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去猜測00後喜歡什麼。在“互聯網+文創”的時代,互聯網思維影響着電影行業。“唯數據論”侵蝕下,形成了不合理的製作成本分配結構,把更多成本預算投給諸如流量明星、網絡營銷等環節,對於核心的創意環節資源及資金的支持反而不夠大。
很多時候,吸引00後走進影院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他們期待看到一個好故事。真誠且品質更為優良的電影,依然會激發00後觀眾廣泛且深刻的共鳴。貓眼研究院數據分析師劉振飛認為:“人的消費會一直對於好故事有需求,那麼電影院這種能夠儘可能降低門檻,同時能夠提供好故事的形式,一定會是長期存在的。但前提是得有好故事、好電影。”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林品表示:“在一個媒介變革的浪潮當中,焦慮着如何更多地讓互聯網科技來賦能文創,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情況。應該遵循文藝創作的規律,形成一種更為合理、健康的製作成本比例結構,用精耕細作的這種內容創作和內容供給,來培育用户他們的消費習慣,這才是電影這個傳統行業繼續發展、繼續存在的根本。”
在00後的眼裏,影院依然是充滿魅力及幻想的地方,茁壯成長的他們,也用行動支持着優秀的電影創作者。希望中國電影人能夠生產出打動00後觀眾,引發他們共鳴的內容,同時打破唯流量論,形成一種更為多元的綜合評價體系,帶來更加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