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1年院線電影列隊,哪一部能進入你的“想看”列表?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娛樂

2020年11月8日刊|總第2317期

今年的內地影市,自7月20日全國影院復工後,一直在力求回暖。

先是暑期檔之末,《八佰》表現優異,躍升“今年全球最高票房電影”;再到國慶檔,幾部主旋律大片集體發力,終使中國取代北美,成為目前本年度最大的票房市場。

但後疫情時段,兩大檔期之後,過去大半年電影產業鏈所受到的衝擊和影響已經突顯。

當上遊的製作日程整體延後,下游的影院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排片表的空缺和上座率的下滑。

特別是進入11月份,上、中、下旬分別只有《風平浪靜》《除暴》和《一秒鐘》三部映前有熱度的影片主導相應的時間段。重點片目接續不力,排片日曆偶有亮點,這一狀況也延續到了12月份。

缺片是一方面,對成片質量、市場和觀眾心態沒有把握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片方們似乎都卯足了勁,等着加入明年春節檔的混戰。

目前已知定檔大年初一的,就有《唐人街探案3》《侍神令》《你好,李煥英》《人潮洶湧》等8部國產片,類型涵蓋懸疑、奇幻、喜劇、動作、冒險、動畫等。現在離春節還有三個多月,再有大片入局競爭,也是大概率事件。

而據公開數據統計,2021年約有262部待映電影,超過180部影片已經殺青或進入後期製作階段,其中國產片242部,佔比92.37%,合拍片20部,總體來看,類型化是其中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不妨前瞻下2021的電影,看通過這份色彩斑斕、風格雜糅的片單,能繪製出一幅怎樣的文化地形圖?

主旋律擴容,在民族情緒中找市場出口

2021年,國產電影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主旋律電影往前走了一大步。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美援朝”“全民抗疫”和“建黨百年”三大主題類別下,2021年至少有17部重點電影可能上映,包括張藝謀的《懸崖之上》和《最冷的槍》,即使兩者的片名聽起來頗為文藝向。

按照主創團隊和投入規模來看,主旋律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和細分趨勢。

比如,既有《長津湖》《1921》《驚天救援》等一類全明星大製作;又有《獵狐行動》《懸崖之上》等以劇情片來講述主旋律故事的中間層;同時也有從品相上看,規模再次之的《勇敢的你》《戰疫英雄》等。

換句話説,大、中、小體量兼顧,主旋律創作覆蓋了各層級項目。內容方面,“宏大”和“日常史詩”兼顧,主題與敍事各有側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意義上,《總是有愛在隔離》是特殊的一例。該片無論出品方、導演還是主演,都是地道的香港背景,值得關注。

主旋律踩着抗疫、建黨百年和國際政治抗衡的特殊時間節點,由點升級為面,由此,市場的容量問題自然浮現,即頻繁的主旋律敍事能否連續有效地轉化為票房?

另外,儘管主旋律大片的“吸金能力”已多次被驗證,批片引進公司的負責人也曾表態疫情後,“大家的民族情緒比較重”,將會謹慎對待外國片,但2021年主旋律的動作如此密集,觀眾接受度如何,仍有待觀察。

事實上,除了以上片單,明年還有若干影片對時事題材與時代旋律的再現是明確的,如講述載人航天的《神舟》、首部海上反恐電影《深海危機》、軍旅故事片《中國兵王:絕密任務》,以及“一帶一路”主題的《敦煌英雄傳》等。

對比成熟的美式主旋律電影而言,我們的主旋律作品在市場表現上充滿不確定性。畢竟,只依賴“民族情緒”來催化票房是不夠的。想要穩定的市場需求,主旋律電影類型化的路就得繼續走下去,要真正成為“雅俗共賞、老少咸宜、官民同樂”的大眾文化產品才行。

泛IP依舊是電影資本變現的捷徑

泛IP項目,是2021年國產電影創作的另一大支脈。這裏的泛IP電影包括續集片、改編片和翻拍片。

像續集片,待上映的有《唐人街探案3》《誤殺2》《尋龍訣2》《美人魚2》《警察故事2022》《快把我2哥帶走》《反貪風暴5》《金錢帝國2 :巔峯之戰》等。

從稍有市場認知的青春家庭片,到古早的經典港片,從作者型導演原創的偵探“宇宙”,到國產電影工業的“標杆”,IP項目探索麪廣泛,只要有效益、口碑和粉絲基礎在,幾乎不限來路。

改編片方面,IP原型集中於小説、遊戲、國漫和綜藝,依次有《鬼吹燈之天星術》《侍神令》《一人之下》以及《樂隊的夏天》等。

《鬼吹燈》的魅力自不待言,迄今已有多版影視改編,關注度和號召力有餘,質量卻飄忽不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作團隊。

陳坤和周迅主演的《侍神令》,則和郭敬明執導兼編劇的電影《晴雅集》一道改編自日本的《陰陽師》。同樣的文化挪用,同樣有奇幻想象和視覺效果的看點,就看兩者的本土化,哪個更勝一籌。

《侍神令》(上)、《晴雅集》

至於《一人之下》,三季動畫版平均分8.6,不少觀眾稱讚其為“國漫崛起”之光,真人版導演烏爾善對這個項目有很大的野心,力圖將其打造為“媲美漫威電影的‘一人電影宇宙’”,目前仍在劇本開發和選角階段,要見真章尚需時日。

《樂隊的夏天》前景難測。此前的綜藝衍生大電影如《快樂到家》《歡樂喜劇人》等幾乎都遭遇了災難口碑。雖説《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綜藝口碑不錯,但第二季口碑已經開始滑坡,這不由得讓人為電影熱度擔心。同時,樂隊表演如何變成大銀幕電影,也相當考驗創作能力。

翻拍影片已知有五部,包括《忠犬八公》《門鎖》《黑暗面》《看不見的客人》和《彷徨之刃》。

它們的共通之處,在於切中了某一文化現象或社會事件,由此探入情感或現實的縱深,而且都勾勒出了一條電影文本跨地域旅行的軌跡。

像《彷徨之刃》,先有日版、再有韓版,聚焦於父女關係和女兒被害後父親的自我掙扎、艱難救贖;《忠犬八公》,先有日版、再有美版,講述的是一則動人的中產階層家庭主僕之情。

改編自韓國的《門鎖》直指社會對女性的惡意凝視,西班牙的《黑暗面》剖析飲食男女陷入愛情後的心理扭曲與人性陰暗,《看不見的客人》奇觀化人心的叵測。

總之,IP雖與受眾羣體和文化市場天然親近,但改編的過程,考驗的是編劇、導演和演員等各環節的技術能力。在通往資本變現的路途中,如果説IP是種子選手,那麼他們才是真正的助推者。

類型細分化,商業片大盤走向進階 

根據對262部待映新片進行的統計顯示,片單類型涵蓋26個種類。其中,含有劇情元素的影片有101部,位居影片類型榜首位。

圖源自《2021年院線電影前瞻報告》

動畫影片緊隨其後,數量為47部,超過喜劇類型的45部,成為僅次於劇情的重要類型。

此外,動作、懸疑、愛情、奇幻、犯罪等類型佔比相差不大、分佈均勻;科幻和冒險,是擠進前十的最後兩個類型。

圖源自《2021年院線電影前瞻報告》

先説説動畫電影。這個“大熱”的類型譜系,乘着“國漫宇宙”的東風,正處於深度開發階段。在系列化和借力傳統文化兩方面,院線動畫電影持續發力。

前者如《熊出沒:狂野大陸》《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4》《大魚海棠2》《搖滾藏獒2》《最後的魁拔》等;後者是一支新生力量,片名的差異化在動畫片中足以獨樹一幟,如《灶王傳》《許願神龍》《山海經之小人國》《雄獅少年》《鳳凰》等。

再説説科幻類型。

11月初舉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公佈了一組數據:自《流浪地球》開啓“科幻元年”後,2019年國產科幻片票房總量達到71.405億元,相比2018年增幅高達212%。

2021年待映的15部科幻片,無論是主創班底,還是關於未來的想象力,都頗為引人期待。包括陳思誠導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劉慈欣策劃、甯浩和張一白監製的《時間之外》,根據雨果獎科幻小説改編的《摺疊城市》,合拍片《月球隕落》《希望島》等。

而歷史地回顧我們談論電影的慣用語,從稀有的“大片”,到一言以蔽之的“商業片”,再到如今類型片的分化,內地電影行業的類型發展,正呼應於電影工業水平的進步,呈現愈加成熟的趨勢。

文藝片歸位小眾

如果説,主旋律、類型和IP是2021年院線電影的關鍵詞和高光區,那麼,文藝片的位置,則在於三者的裂隙或角隅之處,構成了反差色。

其中有代表性的幾部,或以文學視角注視時代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或借複雜的歷史舞台演繹鮮活的羣像;或在頹敗的東北老工業區,上演青春男女的命運糾葛;或復活張愛玲的小説形象,深描和放大人性在愛恨中的細微變幻。

嚴格來説,賈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其實是一部紀錄片。它以作家、村民口述的方式,道出幾代人的往事與記憶,鄉村與城市、文學與現實、家庭與社會紛繁入鏡,文藝氛圍濃厚,是“一部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心靈史”。

婁燁的《蘭心大劇院》,2019年9月4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至今保持神秘,正如影片的戲中戲結構一樣莫測。多重敍事情境交織,有“情報”、有“情愛”,眾角色在諜戰、個體與歷史中流離輾轉、層次細膩。《蘭心大劇院》會提供什麼樣的觀影體驗?着實令人好奇。

由刁亦男監製,周冬雨和劉昊然主演的《平原上的摩西》,改編自東北作家雙雪濤的同名短篇小説。不同於熱門的商業IP,《平原上的摩西》的故事氣質偏文藝小眾向。

根據目前釋出的海報,有評論認為“和《南方車站的聚會》有點像”,有人“莫名想起李滄東的《燃燒》”,若依此反饋,該片的爆發力值得一期。

最後一部是許鞍華導演的《第一爐香》。

雖然還未定檔,但對於本片選角的爭議已經甚囂塵上。可以看出,對於經典文學改編,觀眾大多挑剔。

然而,有張愛玲的資深研究者看過樣片後表示,“許鞍華是一位非常有文學底藴的電影導演,我看過《第一爐香》樣片,效果是很不錯的。其中,俞飛鴻飾演的姑媽角色有很大的突破,人物性格由壞變得微妙。”

意見兩極,要見真章,還得看片方定檔於何時了。

綜上所述,2021年的院線電影整體數量雖然減少,但就作品條線、生產機制而言,卻愈發顯現出規範化和多樣性的徵兆。

再退一步説,在消費的意義上,電影是一種“作為娛樂的權利”;在文化的意義上,“我們拍電影,用攝影機對抗遺忘”;在社會的意義上,“提供經驗很重要”。電影就是千差萬別的經驗世界,它不可或缺,也不會缺席。

【文/潘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