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愛奇藝在iJOY悦享會發布了2021年最新片單。除了大眾期待已久的劇集外,“愛奇藝出品電影”也得到了不少關注。
最讓筆者感興趣的,是電影片單裏“一魚多吃”部分的5部作品:《贅婿之吉星高照》《風起洛陽之陰陽界》《風起洛陽之雙子追兇》《有藥之樓主駕到》《雲中君三子之九靈元聖》。
雖然《贅婿》是今年Q1最熱的網劇,《風起洛陽》籌備期就吸引了頗多目光,但與片單中其他的作品相比,這5部電影還是稍顯“星味”不足。如果不出意外,它們都會以網絡電影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最多采取單片付費的形式。
畢竟,它們都是“番外”。愛奇藝將之命名為“番外原創網絡電影”。
其實,把番外拍成網絡電影,對平台來説,並不是一件新鮮事。《老九門》熱播之後,以番外為名接連推出4部網絡電影;早年的《靈魂擺渡·黃泉》,是《靈魂擺渡》系列網絡的番外篇。番外作品中,既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
過去,番外電影多是原作功成之後才啓動,藉助後者的名頭來攬得觀眾。如今,《風起洛陽》還未播出,兩部番外篇就粉墨登場了。可以預料,這將成為一種趨勢。
番外電影的三種形式
所謂“番外”,意思就是外傳,屬於原作的衍生產品。“番外”一詞,有人認為是動漫專屬,其實不然。“番外”的適用範疇廣泛,電視劇、電影、動畫、廣播、遊戲、小説皆可有番外產生。廣義來説,裴松之所著補充趙雲生平事蹟的《雲別傳》可被視為《三國志》番外。
從現狀來看,番外網絡電影一般表現為三種形式。
其一,是正片內容的前傳或者後續。
就像金庸寫胡斐一家的故事。正篇是《雪山飛狐》,講胡一刀的故事,胡斐的故事薄弱。但又因“雪山飛狐”是其子胡斐的綽號,故次年金庸又寫了《飛狐外傳》,圍繞着胡斐展開。古龍的《邊城浪子》《天涯·明月·刀》亦是此理。
《老九門》的4部番外電影,便屬於此類。《二月花開》講的是二月紅智鬥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四屠黃葵》講的是陳皮阿四替人報仇的故事,《恆河殺樹》講的是霍三娘成為當家人之前絕處逢生的故事,《虎骨梅花》則是解九爺前傳。
更有趣的是,《老九門》本就是南派三叔寫給《盜墓筆記》的前傳,故事裏九門的掌門人就是《盜墓筆記》裏主角的祖輩。番外的番外,着實是有趣了。
青春劇《獨家記憶》的3部番外片《勇敢愛》《相信愛》《再見愛》,也屬於此類。它們同樣由原劇主演擔綱,講述正傳多年後的故事。再美的愛情也要經歷柴米油鹽,有趣的靈魂總會變成噸噸作響的肚腩,主角們也要面臨七年之癢的抉擇。
其二,是在故事內容裏抽出一條支線詳寫。
校園劇《最好的我們》播出時,有豆瓣高贊評論道:“路星河的五十六次求婚,都抵不上餘淮的一句:我來遲了。”這部劇的番外網絡電影《再見路星河》,講的就是餘淮來遲的那段光景。大學裏,路星河對耿耿窮追不捨,儼然“纏郎”。
其三,是將正傳中次要人物的故事線拓展開來,講述全新故事。這也是目前番外網絡電影最常見的形式,主演片酬貴、檔期不好約,配角就擔起重任。
這一形式的作品,誕生多有兩個由頭。其一是配角表現討喜,獲得了觀眾的青睞,在原劇中戲份又不多,或又以悲劇告終,所以特意為之重新作傳。
早年的《玲瓏醉夢》《花千骨2015》,以及《贅婿之吉星高照》都是如此。《贅婿之吉星高照》由劉冠麟主演,他在《贅婿》中飾演蘇檀兒堂兄蘇文興。這本是丑角,卻被劉冠麟演得頗具趣味,更有人將之戲稱為“吉吉國王”。
其二,是正片熱度太高,片方不願放過。主角又不出演,只得挖配角戲。
要問2019年社交平台上哪部戲最熱?那必然是《陳情令》。魏無羨和藍忘機的情誼,不知感動了多少人。《陳情令之生魂》《陳情令之亂魂》在此基礎上快速上線。大抵是由於趕工過於匆忙,影片質量過差,被原劇粉絲瘋狂吐槽。
“一魚多吃”的兩種寫法
觀眾需要番外網絡電影嗎?或許。
從某種程度來説,番外的確可以提供給觀眾一種彌補滿足。尤其對那些讓人“意難平”的作品,觀眾更是需要一個正規的“情緒出口”。縱然知道一切都是虛構,但在虛擬世界中沉浸久了的看客,還是想讓“他們”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虐戀古裝劇《東宮》,便在“東宮女孩”的一眾哭聲中,獻上了一個現代版番外。前不久收官的《山河令》《司藤》,也都播出了BE/HE雙結局。這些操作,都是為了滿足觀眾而生。比起短暫的雙結局,番外網絡電影無疑更具意義。
從內容層面來説,它可以豐富原有故事的薄弱點,夯實故事架構,完善現有的世界觀;而從運營層面來説,它屬於IP衍生物,是利益最大化的展現。
隨着如今影視劇建造內容矩陣越來越常態化,大IP只拍一部劇、一部電影明顯是不夠的。高口碑的原劇引流網絡電影獲得更多利益,內容矩陣之下的其他作品又可以反哺原劇。都説蚊子再小也是肉,可番外電影拍好了,肉真不小。
《靈魂擺渡·黃泉》不消多説,這部電影不僅攬得了4000餘萬票房,更成了當年“網絡大電影”時期的網大的代名詞。一提網絡電影,必然要提該片。
其實在《黃泉》之外,其他番外網絡電影分得的羹也不在少數。比如,《老九門》的4部番外網絡電影,累計分賬票房就高達4000餘萬,那還是遙遠的2016年,網絡電影仍處於草莽年代。
《陳情令之生魂》,分賬票房更是近3000萬,《陳情令之亂魂》表現不佳,也攬得了1200萬。兩部草草趕就的電影,一共分賬4000餘萬。《獨家記憶》3部番外電影累計分賬1700萬。
如果將之視為“一魚多吃”的話,可以説,這一口肉並不比賣正片賺得少。畢竟,影視公司為平台拍一部定製劇,承製費多數也不會超過兩三千萬。
然而,“一魚多吃”並不意味着每一口都能吃到肉。更多的時候,吃到的是一嘴魚鱗。就算吃到了肉,這口肉有時候塞滿了沙子。吃肉還是吃沙子,由觀眾決定,也由作品的口碑決定。
你瞧,觀眾被《陳情令之生魂》騙了一次,就不會再被《陳情令之亂魂》騙了。雖説點進去不花錢,但療愈心靈還是很痛苦的。
“一魚多吃”如果走向了低質,就是“蹭熱度撈錢”。由於番外網絡電影多匆忙上線,所以很難出現媲美,甚至超過原作的作品。誠然有為了滿足觀眾審美訴求而拍番外的創作者,但大多數番外真的是粗製濫造,單純為蹭熱度而生。
那麼,如果在拍劇之時,同期啓動番外創作,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在看到《風起洛陽》兩部番外網絡電影的時候,筆者想到了這一問題。問題暫時還沒有答案,不過,等到《風起洛陽》上線,番外電影自然可以與觀眾見面了。
【文/馮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