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相逢時節》今晚在浙江衞視收官。劇中,梁冠華飾演的張立新,年輕時接管簡家生意卻得不到老丈人的信任;與妻子同牀異夢,因為利益才走到一起。最終也為了一己私慾,與寧恕(張藝興飾)聯手合夥坑騙簡家後,鋃鐺入獄。戲份不多,人設並不十分討喜,但張立新每次出現,總能令觀眾印象深刻。
在熱播劇《相逢時節》中,梁冠華飾演張立新。圖片來自該劇官微
想要採訪梁冠華並不容易,他鮮少在作品之外出現於大眾視野。
從藝近四十年,從話劇《茶館》《蔡文姬》《狗兒爺涅盤》,到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神探狄仁傑》系列,梁冠華出演過近百部作品,卻始終低調地把自己藏在角色背後。在他看來,任何表達都不如演員靠本事,塑造出更多、更好、更鮮活的人物形象。
接演《相逢時節》
看劇本前,就被“正午陽光”吸引
2020年6月,因疫情在家停工近半年的梁冠華接到了《相逢時節》劇組的邀請。他還沒看劇本,就被“能有和正午陽光團隊合作的機會”所打動。
這是一個在業內被盛傳為專業、嚴謹的內容團隊。真正合作起來,梁冠華認為其比想象中更嚴謹、更嚴肅。無論是選角、劇本打磨,包括整個團隊的工作流程、作風,“挺規矩的,挺靠譜的。”所謂“規矩”,即甭管是生活上的事,還是關於劇本的探討,只要演員提出來,劇組都能給予積極正面的反饋。“有些劇組是你問了,‘好嘞!您等着,我給您辦去’。後來你要再不催,可能就沒這事了。但正午無論是導演、副導演,還是工作人員,都會和演員説,‘我們這麼改劇本您看行不行’。甚至(小到)生活上我們要瓶水,馬上就會有回應。合作起來很舒服。”
回到張立新這個角色,梁冠華最喜歡他的“真實”。梁冠華是家中長輩、兄長,經歷過改革開放前的那些日子。那時工廠確實有一批能人,學技術認真,一心想着跟師傅好好幹,深受老一代人欣賞和信任。很多人最終都繼承了師傅的衣缽或事業。而張立新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小人物。
梁冠華不認為張立新是“反派”,只是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類人。圖片來自該劇官微
《相逢時節》播出後,很多觀眾認為張立新具有“反派”色彩,想盡各種招數暗中奪權。但梁冠華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也是時代的真實。改革開放後,很多工廠面臨產業轉型,張立新曾帶領大家渡過難關,在社會上聯繫訂單、找營生。但隨着時代進一步發展,現代化契約成為主流,過去那一套僅憑哥們兒交情搞活兒的工作方法,落伍了。只是張立新還留存着優越感,認為自己對廠子的貢獻最大,所有人都應當感恩於他。趕不上時代變化,造就了心理落差,才讓張立新有了後續一系列違法行為。“他可能沒想到這些有可能是為人所不齒的,這就是一個認知偏差。觀眾説他是壞人,我不這麼認為,起碼作為演員,我不會這麼演他。”
——前輩説——
演員光憑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天賦
梁冠華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北京,中學時期正值社會即將改革開放,學校裏湧現了很多戲劇活動。例如讓學生朗誦語文課本片段,或魯迅的短篇小説。那種換個身份去表達的狀態,讓梁冠華覺得十分有趣。而後,他加入了戲劇小組,和同學們一起演獨幕劇,開始了與舞台的首次結緣。
梁冠華15歲那年,黑白電視機逐漸在國內普及。他在家裏9英寸的電視裏看到了於是之、藍天野、鄭榕等人主演的話劇《茶館》,這讓他埋下了考北京人藝,成為一名話劇演員的夢想。但在社會剛恢復學習氛圍的時期,父親總是強調“學好數理化”,不希望兒子從事文藝。是媽媽的支持,讓梁冠華在1981年成功考入北京人藝學員班。
但相較命運推動和個人努力,梁冠華認為,自己更多是骨子裏就具備表演基因。演員一方面要理解角色,一方面是表現角色——能理解表現不出來的,是戲劇評論家;能表現不能理解的,只能流於表面。但無論是理解還是表現,都需要天賦和悟性支撐。“即便是京劇、傳統戲曲,努力練功之外,也需要身體柔軟度這種天賦。如果本身就是僵硬的,打死也練不過來。”
影視劇和話劇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梁冠華曾主演了《茶館》《蔡文姬》《狗兒爺涅盤》等多部經典人藝劇目。但需要面對的是,那個階段影視劇進入黃金十年,看電視的人多了,走入劇院的人少了。
一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讓很多人記住了話癆張大民。
梁冠華主演的《神探狄仁傑》系列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圖片來自梁冠華微博
但梁冠華從未離開過話劇舞台,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神探狄仁傑》系列開始,20多年來他始終平衡於兩者間。他並不苟同於外界將話劇和影視區分為兩碼事,或前者比後者看似更為“高貴”。“我覺得最根本的,不管你演哪種形式,用哪種介質表現,宗旨就是你要演他,你要把一個角色活生生地再現到舞台或熒屏上。頂多就是表演幅度、台詞重音、形體手法的區別。如果你演張三,最後演成李四了,就是用什麼來拍都是瞎掰。”
20年前,演員並沒有太多選擇空間。現實地講,影視劇本資源會比話劇更為豐富。且舞台劇劇本的撰寫難度與深度,遠高於影視劇本,編劇要在兩個多小時裏濃縮一個人的一生或重大的歷史變遷。越來越多的編劇望而卻步,舞台上好的劇本也變少了。“並不是説影視上好劇本就多,但相對會豐富多彩一些。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因素。”
圖片來自《相逢時節》官微
而面對當下瞬息萬變,新人輩出的新影視時代,梁冠華也不會感到慌忙。“説實話,我的形象確實比較胖,現在觀眾又喜歡看俊男靚女。無論是投資方還是其他也好,人家肯定願意找那些(符合觀眾喜好的)演員去擔當一部戲的主角。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是這麼回事。”
他平和地講述着不同時代戲劇文明的變化,就像表演介質從舞台、大銀幕轉變至小熒屏,觀眾的審美也在調整,沒有停滯不前。一旦演員學會理解時代,順應改變,並適時調整自己,就不會感覺到迷茫。“還是得努力憑自己的本事,憑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人物,給觀眾更多、更好、更鮮活的人物形象。”
對 話
張藝興愛思考、有禮貌
新京報:電視劇《相逢時節》是你與張藝興的第三次合作,劇中也有不少對手戲,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
梁冠華:喜歡藝興的那一代人,可能跟我這個年齡段差別比較大,我只是第一次合作的時候才瞭解到他。第一次見,我覺得這小孩乾乾淨淨,挺好。後來拍電視劇《大明風華》,雖然我在戲裏和他沒有同框,但平時也會見到、會聊天。再加上這次合作,我對藝興的印象還是非常好的。他是一個很謙虛的孩子,對人也很有禮貌,而且很執着。包括那天我們聊天,還説到雷佳音他們幾個拍戲的時候住得比較近。有時拍完挺累,就想找藝興一塊吃點兒,結果一問藝興在幹嗎?説在健身房跳舞呢。過兩天一問,藝興幹嗎呢?説又跳舞呢。孩子對自己的事業也是很執着。
總而言之,我覺得他不是那種市面上説的“小鮮肉”或者所謂偶像明星。而且演戲當中(他)也是很認真的,愛思考。很多事情他會問,“梁老師,這是怎麼回事?”我覺得挺可愛的這孩子。
新京報:你認為對年輕演員而言,愛思考是個很重要的習慣嗎?
梁冠華:是的。現在的孩子很多是被經紀公司包裝的,出去戴着墨鏡、挺着胸就可以了,什麼也不用想,我們(團隊)都給你弄了。這其實把孩子給害了。就我接觸這幾次來講,藝興還是挺好的,他勤于思考,善於思考,肯動腦筋。
新京報資深記者 張赫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