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文 | 音樂先聲,作者 | 夏天, 編輯 | 範志輝

繼性別多元后,《玫瑰少年》又一次引起了輿論爭議,不過,這次是因為歌曲改編。

週五晚,周深與GAI在綜藝《天賜的聲音3》中對這首歌進行了改編演繹,但由於刪除了“永誌不忘紀念,往事不如煙”這一呼應玫瑰少年主人公的歌詞,歌曲的立意也從性別多元、校園暴力轉移到了個人的成長艱辛,由此引發了網友的討論和爭議。次日,#如何評價GAI改編的玫瑰少年#微博熱搜閲讀量已超過一億。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在粉絲、路人與樂評人之間,眾人各執一詞。有人抗議他們把為少數人羣呼喊的發聲借來繡自己的華袍,有人表示改編後的《玫瑰少年》也是為苦難發聲、並無不妥,也有人表示網友對GAI進行攻擊的行為正如當初那些人攻擊葉永志。

細説起來,因為歌曲改編翻唱而引起大眾爭議的事情並不少,之前的《一塊紅布》、二手玫瑰翻唱beyond《大地》都引發過爭議,只是之前的爭議多集中於音樂本身,這次則牽涉到了社會議題。

而這背後所折射的,其實是音樂本身應該具有卻又長期被忽視的人文性的缺失。

改編版《玫瑰少年》被罵冤嗎?

要了解改編版《玫瑰少年》為什麼會被罵,我們需要先了解背後的故事。

2000年4月,15歲的葉永志因為校園暴力倒在了學校廁所的血泊中。這一悲劇發生的重要原因是他因為舉止過於温柔而長期遭受校園霸凌,甚至在廁所被強行脱褲子以“驗明正身”。

葉永志曾多次向學校反映卻遭到漠視,甚至他的死亡也被解釋成“心性猝死”。他的遭遇引發了台灣社會對於多元性別及校園霸凌的關注與討論,推動了台灣在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原為《兩性平等教育法》)。

而這也是蔡依林、剃刀蔣、阿信創作《玫瑰少年》的初衷。這首歌收錄於蔡依林2018年發行的專輯《UGLY BEAUTY》,並在2019年獲得了第30屆台灣金曲獎“年度歌曲”獎。

蔡依林在現場表示:“葉永志提醒了我,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有可能成為某種少數,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愛任何我身邊的人。這首歌獻給所有曾經認為自己完全沒有機會、沒有選擇的你,你一定要記得選擇你自己,支持你自己。”這番獲獎感言,也進一步將歌曲背後的故事帶入了大眾視野。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可見,從一開始《玫瑰少年》就不是作為一個單純的娛樂消費品而出現,它訴説的性別平等、校園暴力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公共議題,有着更廣泛的社會意義。網友對改編版《玫瑰少年》的討伐,主要也是因為改編版對原曲歌詞的刪除和立意的更改,消解了原本沉重而深刻的社會議題。

如果拋開原作,無論是從演唱效果、現場表現力等技術層面,還是從歌詞、歌曲立意等藝術層面來看,改編版《玫瑰少年》都是一個完全合格的綜藝改編。兩位歌手嫺熟的唱功與飽滿的情感讓音樂現場極具感染力,對於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成長曆程的探討,也讓歌曲凸顯出音樂的人文關懷。

但這並不夠。

作為一首為了紀念葉永志而創作的歌曲,原曲中“多少無知罪愆,事過不境遷,永誌不忘紀念,往事不如煙”被刪除,歌曲的內涵也就隨之消失了。核心歌詞被刪改的同時,改編版的歌曲立意也被更改。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原曲以旁觀者的口吻對像葉永志們的“少數羣體”進行安慰和鼓勵,改編版則是以“我”的口吻敍述個體成長中的拼搏與艱辛。敍述角度由原來的第二視角轉為第一視角,本身是個很好的改編思路,但核心歌詞被刪,葉永志沒了,只剩下“我”。

換句話説,從技術改編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在主題表達上,因為主歌歌詞的刪減,以及完全跳出本體的闡述方式,讓歌曲的人文價值多少被大大消解。

不是個體傷痛有高低之分,也不是嚴肅主題不能去觸碰,而延續歌曲的內核去延展、拓寬,才能算得上好的改編。

別讓真正的“玫瑰少年”被遺忘

一個藝術作品需要作者、作品、消費者三方參與。藝術作品誕生後,就是一個獨立於作者的存在了。

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它進行解讀,甚至延伸出很多創作者自己都沒有想到的點,而作品本身的藝術內涵,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解讀甚至誤讀中豐富起來,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比如,周深和GAI從原本的《玫瑰少年》中看到了自己曾經不被理解、不被認可的時光,喚起了自己曾經作為“某種少數”的情感體驗。他們將自己對原作的理解融入到改編版《玫瑰少年》,也可以算是對原作內涵的一種豐富。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而二次創作應該在多大程度上脱離原作,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涉及到社會議題的歌曲在二次創作時一定不能偏離原作主旨。

正如樂評人鄧柯所説,“從狹義的音樂形態上看這是一首慣常的音樂綜藝改編版本(其實表演得還不錯),但這首歌早已超越了音樂文本而成為了一個鮮明的社會議題的藝術具象,所以一定要慎用「半原創式改編」這種綜藝常規操作,更不能跑題(但這個版本及後面的解釋顯然偏移原曲主旨了)。”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有人表示,雖然《玫瑰少年》的改編方式欠妥,但某種程度上它促進了歌曲的二次傳播,讓更多人聽到了這首歌。

事實上,對於《玫瑰少年》這樣與社會議題掛鈎的音樂作品而言,有效傳播遠比傳播重要。如果人人都聽這首歌,卻沒有人知道和思考它背後的性別多元、校園暴力等社會議題,那這樣的傳播無疑是無效的,甚至是對原作品的一種冒犯。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面對誕生於娛樂工業卻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玫瑰少年》時,不少人會簡單將其歸結為文化消費品,卻忽視了其背後深刻的社會議題。而但相比原作,現在的改編版本多少有些降格和窄化了。

我們不能説少數羣體的呼喊就一定比個人奮鬥艱辛的敍事更具有價值,但是在個人奮鬥艱辛的敍事幾乎司空見慣的情況下,將話筒交給少數羣體,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希望真正的“玫瑰少年”,永遠不要被遺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7 字。

轉載請註明: “玫瑰少年”被遺忘在《玫瑰少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