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很喜歡看《大宋提刑官》,最愛聽何冰飾演的宋慈“罵人”。
與其説是劇作中起伏反轉的懸念吸引人,不如説是故事裏正邪兩分、是非兩辨的價值感,鏗鏘有力、字字珠璣,很打動人。
多年後終於又迎來何冰出演“判案”類角色,但這部《劉墉追案》,打開方式卻非常不一樣。
不同於嚴肅的正劇題材,《劉墉追案》顯然是一部“戲説”式的輕喜劇。
典型的古早“戲説”式輕喜劇畫風。
《劉墉追案》目前已經播出的五集內容中,插科打諢的輕喜劇內容,體量甚至可能超過了案件劇情部分。
一上場,何冰飾演的劉墉,就操着一口山東口音濃郁的普通話,和身邊的侍從閒散聊天逗悶子。
這類插科打諢的內容,在劇中也多次反覆出現。
更值得注意的是,劇作對君臣關係、同僚爭鬥等諸多內容,都是“戲説”式呈現。
劉墉裝瘋賣傻希望有更多的判案時間,皇上説(你再裝腦子不好)“腦子不好用就拖出去坎了”,劉墉夫人威脅親爹你不去求情我就放生了你最喜歡的鳥,諸多細節都很“戲説”。
完全是用“如果我有錢,要買兩根大葱,一根吃一根浪費”的視角在寫頂層人物(帝王和重臣);這樣看似兒戲的態度,顯然不符合觀眾對正劇的預期。
但這種畫風,似乎承襲着《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古早劇作的畫風。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劇中劉墉、和珅之間的關係,也同樣有幾絲相愛相殺的好看、有趣。
雖然寫斷案的細節很老套,寫朝局的戲份很兒戲,寫笑點的內容又不夠好笑,但老幾位之間的關係依舊顯得很有張力。
劉墉、和珅這樣知名的歷史人物,也曾經在各路劇作中出現過,他們的忠奸屬性早已經成為定勢;
然而劇作沒有一上來就將他們處理為“黑白死對頭”模式,幾進幾退幾場戲、打法相當有意思。
不過,雖然劇名叫“追案”,劇作裏的“追案”內容卻顯得相當寡淡、老套。
要麼,是劉墉通過棺材的重量、判斷出這羣哭喪之人不是出殯;
要麼,是劉墉通過幾個大漢的身形和吃重程度,推測出他們抬着的並不是生病的丫頭。
對於見慣各路懸疑劇不斷加碼元素的觀眾來説,上述內容顯然過於清湯寡水,恐怕連“懸念”都算不上。
然而《劉墉追劇》的古早戲説式畫風,似乎又有着難以完全被取代的獨特性。
如果説諸多劇作都在鋭意求新、求突破,那麼《劉墉追案》則是一部顯得有些“復古”的古早畫風作品。
在不習慣的人眼中看來,這或許是不進則退的毫無追求的體現;
而在喜歡這種味道的人看來,這卻是親切的下飯又熟悉的味道。
劇作雖然有何冰等一眾優秀演員壓陣,但恐怕不能算是什麼出眾的良心精品,只能説這是針對某一類“古早”受眾提供的下飯輕喜劇。
和王倦《大宋少年志》以及此後的《贅婿》等輕喜劇不同,《劉墉追案》的目標受眾羣體、顯然年紀更大更下沉。
如果你懷抱着看見又一部《大宋提刑官》式經典作品的預期來,那大概率要失望。
如果你只是想看一部“古早畫風”的下飯劇,那麼或許會很滿意。
這類“古早畫風”過時了嗎?
熱搜數據、豆瓣評分、各大網絡平台熱度等基於互聯網的評斷體系,未必適合《劉墉追案》這類受眾羣體年紀略長的劇作。
但顯然,《劉墉追案》也未能如同當年的戲説乾隆、紀曉嵐等劇作那般、成為現象級作品;
這大概只是古早畫風的一絲餘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