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琅琊榜》,但並不一定知道,黃曉明才是江左梅郎“梅長蘇”的第一候選人。
2011年,還在山影任職的侯洪亮,經朋友的大力推薦買下了《琅琊榜》的版權,並在第一時間聯繫到了自己的山東老鄉黃曉明。
好巧不巧,黃曉明當時剛剛接下新戲《錦繡緣華麗冒險》,只能婉拒了侯導的好意。這部平平無奇的作品,僅僅為黃教主的“傑克蘇”人設平添了幾分罵名。
“梅長蘇”一角這才落到了網投第一,眾望所歸的胡歌身上。
命運的齒輪就是這麼巧妙,“梅長蘇”成就了胡歌,胡歌也成就了“梅長蘇”,可見經典劇作、經典角色的締造,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一卷風雲琅琊榜,囊盡天下奇英才”。
2015年,一部《琅琊榜》徹底擦亮了“正午陽光”的金字招牌。而“掌舵人”侯洪亮,以及“靈魂人物”孔笙和李雪,也成為了觀眾心目中公認的新一代國產劇“鐵三角”。
《琅琊榜》這部古裝權謀大劇的豆瓣評分為9.4,甚至超越了評分為9.3的《雍正王朝》和9.2的《康熙王朝》等歷史正劇。
《琅琊榜》整個系列IP的市場知名度聲名鵲起,至今仍是網文改編劇的質量和口碑巔峯。
這部劇的後勁兒有多大呢?
即使過去了六年之久,梅長蘇、飛流、靖王等經典角色仍然“活躍”在各大視頻平台的古裝剪輯中。深夜打開播放器,你會發現重温《琅琊榜》的人依然有一籮筐。
果然,時間是檢驗經典的唯一標準,經典的感染力永遠是歷久彌新的。
黃曉明可就沒這麼幸運了,當正午陽光第二次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然而儘管孔笙導演多次在採訪中力挺黃曉明,也沒能抵擋住網上鋪天蓋地的罵聲。
因此當初《琅琊榜2》(風起長林)官宣開機,遭到了不少劇粉和書粉的排斥和不滿。
第一部已經封神,這個故事中的人物也已經在觀眾心中變得“神聖而不可侵犯”,再拍一部“翻車”的風險過大。
如果不能延續經典的話,“狗尾續貂”反而會毀了經典。
畢竟,“續集魔咒”的例子已經太多太多,評分斷崖式下跌的《歡樂頌2》、票房口碑雙撲街的《港囧》等等,都是觀眾們為大IP買單攢下的“血淚教訓”。
《琅琊榜》續作中,黃曉明領銜主演的消息更是“雪上加霜”,讓一眾劇粉紛紛“粉轉路”。作品還沒開拍,《琅琊榜2》就已經被推向了“輿論唱衰”的風口浪尖。
歲月不待人,如今距離《琅琊榜2》完結也已經過去了四年,《琅琊榜3》也已經在籌拍之列。
而關於榜一榜二的優劣比較,至今都未停止過。
而黃曉明和胡歌作為《琅琊榜》系列這兩部大劇的靈魂人物,自然也免不了被拿出來反覆比較。
不爭的事實是,《琅琊榜》讓胡歌一戰封神,也讓黃曉明重新找回了當演員的自信。
錯失第一部《琅琊榜》之後,正午陽光第二次向黃曉明拋出橄欖枝時,他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然而儘管孔笙導演多次在採訪中力挺黃曉明,也沒能抵擋住網上鋪天蓋地的罵聲。
“黃教主”之所以遭到如此強烈抵制和不滿,也並非觀眾對他本人偏見頗深,而是他這幾年他確實把自己坑得不輕。
憑藉《大漢天子》一炮而紅、起點頗高的“教主”,自從2006年演完《神鵰俠侶》之後,就好像被打開了“油膩開關”一樣。
在他“邪魅狂狷”的詮釋下,孤傲狂放、至情至性的楊過,託了“教主”的“洪福”,變成了一個放浪形骸、不學無術的“街頭混混”。
就連金庸先生都毫不避諱地評價道:“扮演楊過的男演員,好像在演一個很浮誇的小青年,就好像在勾引他師傅一樣,那我就不喜歡了。”
而《鹿鼎記》和《泡沫之夏》則成功把他“霸總式”的演技發揮到了極致。
表演誇張、做作,用力過猛,邪魅歪嘴笑半永久。
一遇到“霸總式”角色,黃曉明總能讓觀眾產生生理性不適。
正如於正所説:“演員想在表演過程中展示個人魅力的演技,都會被稱為油膩。”
油膩的表現,是心虛、自戀、擠眉弄眼和浮誇;而油膩的背後,是黃曉明對自己演技和能力的極度不自信。
再回歸到《琅琊榜》的話題上,有胡歌珠玉在前,黃曉明的不被看好更是成了合乎情理的既定事實。
胡歌的梅長蘇深入人心到什麼地步?
由於劇中的“梅長蘇”身中火寒之毒而弱不禁風,以至於現在還有很多觀眾看到胡歌,會下意識地覺着他身體不好。
胡歌之所以能令人如此眼前一亮,也是因為梅長蘇這個角色,和他之前的所有古裝角色都太不一樣了。
這個角色,難就難在他的“多面性”:
在金陵民眾眼中,梅長蘇是弱不禁風、温文爾雅的一介書生;而在朝堂之人心裏,他是心狠手辣、身負奇才的謀士;但實際上,他是心懷天下,想要替父報仇、匡扶正義的“國士”。
但在經過了幾年話劇的沉澱之後,胡歌早已不是“李逍遙”那般跳脱的毛頭小子,他在《琅琊榜》中的表演已經變得真正有厚度有深度起來。
全程的表演都是“收斂”的,沒有大開大合的表情,沒有誇張的肢體動作,一切情緒的變化,都寫在胡歌的眼睛裏。
明明沒有什麼表情變化,但無論是強顏歡笑、欲哭無淚,還是緊張壓抑、故作深沉,觀眾都能立刻感受到。這樣高超的處理技巧,怎能不讓人為之嘆服。
胡歌用自己的眼睛,極致地體現了梅長蘇的“隱忍”二字,徹底在觀眾心中把自己和梅長蘇融合在了一起。
透過梅長蘇一人,觀眾便能夠聽到梅嶺的瑟瑟風聲,看到七萬赤焰軍在戰場上奮力廝殺,感受到林家滿門忠烈的錚錚傲骨。
以至於梅長蘇最後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的時候,無數觀眾都沉浸在悲傷裏無法自拔,紛紛喊話編劇求復活。
胡歌一戰封神的前提下,黃曉明在第二部中挑大樑的壓力可想而知。
或許是“期望越小,驚喜越大”,2017年《琅琊榜2》播出之後,黃教主成功地讓大家驚掉了下巴:“這個擁有正常演技的人,居然是黃曉明?”
不得不感謝侯洪亮導演,正是他的一再堅持,才讓我們看到黃曉明的確是有演技的,也讓他重新找回了演員的自信。
蕭平章這個角色對於黃曉明來説,就好像是變魔術一般的“洗潔精式”祛油體驗。
好的導演能調教出好的演員,劇裏的黃曉明既沒有“邪魅狂狷”,也沒有“霸總油膩”,而是深沉內斂、老成持重,頗有文武雙全的大將風範。
無論是和劉昊然的兄弟情深,還是和佟麗婭的兒女情長,他都詮釋得恰到好處。
頂尖的導演眼光同樣是毒辣的,得益於侯洪亮導演在選角的時候堅持只看演員和角色的適配度,才使得教主有了這次寶貴的“祛油”機會,同時挽救了他瀕臨崩盤的口碑和急速下滑的演藝事業。
與胡歌的“梅長蘇”相比,黃曉明飾演的蕭平章在整部劇中的佔比並不重,27集就為了救弟弟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光榮“下線”,後期劇情的發展則以劉昊然飾演的蕭平旌的成長經歷為主線。
而《琅琊榜1》整部劇則都是圍繞着“梅長蘇”平反冤案、整治朝綱、匡扶明君這條主線而展開的,因此胡歌的戲份更為吃重,對演員的考驗也更大。
在角色的表演難度上,二者也存在着明顯的差別。
“梅長蘇”是個典型的“多面人”,因此想要把角色“立”起來的難度更大。
而“蕭平章”性格温和忠良、穩重識大體,是非常傳統的“一家長子”的形象,相對性格特點較為扁平單一,也更容易塑造。
雖然在劇目籌拍時,孔笙導演和侯洪亮都是按照“演員和角色最適配”為原則來選角的,但很明顯,胡歌和“梅長蘇”一角的適配度更高,剛剛經歷過車禍和人生低谷的胡歌,簡直就是梅長蘇本人。
劇裏,他從肆意張揚、瀟灑直爽的少年天才林殊變成了深沉陰冷、涅槃歸來的梅長蘇;劇外,他從跳脱機靈的“李逍遙”變成了深沉內斂的文藝青年。
歷經磨難、浴火重生的滋味兒,胡歌比誰都懂。
不僅懂得如何“塑造美好”,他也更懂得如何“留存美好”,因此他謝絕了第二部的邀約:“梅長蘇已經完成使命,領盒飯了,在第二部中再出現不合適,對觀眾也不好”。
《琅琊榜2》依舊是侯洪亮監製,孔笙操刀,但這次可沒有現成的“劇本”了,雖然是續集,但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琅琊榜1》的作者海晏答應了親自撰寫劇本,她非常聰明地沒有繼續寫梅長蘇死後,靖王霓凰郡主這一代人的故事。
而是直接從下一代寫起,讓榜二和榜一既有了故事之間的傳承感,又能表達更多的主題和內容,讓故事更具有可看性。
更巧妙的設計在於,雖然榜二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但其中的每個人物幾乎都能映射出第一部的人物,比如“蕭平旌”和“林殊”、“蕭平章”和“梅長蘇”。
而劉昊然飾演的“蕭平旌”和張慧雯飾演的“林夕”,最終是遠離朝廷行走江湖的結局,好像讓觀眾看到了平行時空中的“林殊”和“霓凰”:我們披荊斬棘為你們守護山河天下,你們也替我們實現了雙宿雙歸的夢想。
從主題上來看,雖然兩部都在寫權謀,以權謀之爭來表現“家國情懷、兒女情長”,但第二部的權謀之爭更加“真實”,也更加“細膩”。
第一部中梅長蘇憑一己之力就能攪動朝堂風雲,連拉好幾位高官下馬,邏輯上難免有一些疏漏,因此第一部的朝堂之爭其實更接近於“爽劇”。
而第二部中無論是蕭元啓的黑化、還是朝中以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對於武將的忌憚,都讓人覺得真實而揪心:沒有絕對的壞人,沒有絕對的贏家,大家都在為國為民殫精竭慮,卻還是因為立場不同而互相殘殺,最後以至於武將蒙塵,忠臣蒙羞。
“在藝術上,靠變故,車禍,意外實現的悲劇都不是好悲劇,真正的好的悲劇是所有事情都是合邏輯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善良的,事情沒有挽回地緩緩滑向潰敗,沒有贏家,沒有幸存者。”
因此,第二部中長林王府的潰敗,平旌和小皇帝的疏遠,才會顯得那麼令人痛惜。
可以説,在君臣關係的闡釋上,第一部和第二部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
第一部講平冤,揭露赤焰帥府落寞的歷史真相;第二部講成長,揭露君臣關係的邏輯真相。兩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
總體而言,《琅琊榜2》在保障製作團隊原班人馬的情況下,大膽啓用新的演員、全新的故事,成功打破了“續集魔咒”。
播出後“唱衰第二部”的劇粉紛紛真香,豆瓣評分也保持到了8分以上的超高水準,在國產劇中實屬難得。
即使《琅琊榜2》在選角、結構、人物、配樂、邏輯等方面不如第一部,但和大多數國產瑪麗蘇古偶劇相比,依然是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