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句話:郭德綱拯救了整個相聲行業。
雖然聽起來有點過於誇大,但實際上,郭德綱對於傳統相聲的功勞是有目共睹的,他真正將相聲帶回到大眾的視野之中,而這其中也夾雜着很多辛酸。
比如,當年恩師侯耀文想要收郭德綱為徒時,就受到了“五姓家奴”——陳寒柏的激烈反對。
陳寒柏當初陳寒柏拜師侯耀文後,一直都是挺努力的學習。從1995年開始,他和搭檔王敏一起合作説相聲、演小品,沒過多久,就獲得了全國相聲大賽的金獎,一時間那是風光無限。
當時圈內的很多相聲大師,一提起陳寒柏,都不約而同地誇他這個人不錯,甚至有人將他和陳裕德、陳佩斯並稱為“喜劇三王”。
但相比於他的功成名就,同門師兄弟郭德綱的處境就顯得很淒涼了。郭德綱在這時候正在為了德雲社的發展而勞心傷神,所以,恩師侯耀文就推薦郭德綱去鐵路文工團當演員,以此來解決生計問題。
但陳寒柏就各種看不起郭德綱,甚至還公開挖苦他:“感覺現在郭德綱有點狂、姿態很高,不像他之前,在團裏就是報幕”。
在這雲淡風輕的話語中,也讓人看到了他的嫉妒和眼紅。
後來,為保住自己的“錢途”,陳寒柏開始想方設法的“認乾爹”,包括石富寬、常貴田、師勝傑、楊志剛到劉文亨等,此舉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於是外界稱他為“五姓家奴”。
當談到拜師的話題時,陳寒柏表示郭德綱拜侯耀文為師,是一種“欺師滅祖”的行徑,因為郭德綱之前拜過楊志剛為師傅,他説相聲界最怕欺師滅祖,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郭德綱有點過分了。當問到他師傅時,他説那是他親爹!
不過隨着時間的變化,郭德綱是越來越火了,陳寒柏卻被人忘記了,這就是事實。
曾經郭德綱説過一句話,他説:“不是我多優秀,全靠同行的襯托”。
這句話不只是説笑,從相聲的發展和相聲演員的發展就可以看出,這句話將很多的亂象都點破了。
比如,陳寒柏,不想着提高自己的相聲素養,卻一直想走捷徑,靠着找關係找靠山,郭德綱是在基層靠着點滴的努力一步步成長,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他。
郭德綱在15歲那年第一次進京,原本只是想有口飯吃,讓自己活下去,卻沒人想要用他,到第三次進京,郭德綱已經26歲了。
那時在北京,郭德綱深夜演出完,所有的公共汽車和大巴早已停運,沒錢打車的他只能摸黑走回出租屋,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凌晨4點多了,腳上磨的全是水泡;沒錢交房租,被房東堵在屋裏罵半天。
最心酸的一次,還是為了4000塊在櫥窗裏公開展示48小時,別人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郭德綱後來回憶説:“在二十幾個小時的時候,自己就已經快崩潰了,大喊着‘不幹了’,但不幹就沒錢,沒辦法,就算是真的崩潰,也要繼續幹下去。”
也許是郭德綱的堅持和努力有了效果,德雲社越來越火。
最後的發展,也完全超出陳寒柏的預料之外,被他看不起的師弟,讓相聲發揚光大,得到了很多人喜愛,也使相聲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後繼有人,有了一個光明的前途。
也正如郭德綱的恩師侯耀文先生評價他的那樣:一路走來,步步血淚,無人扶持,勢必嫉惡如仇。
郭德綱不僅是一名優秀的相聲演員,還自己出了書《過得剛好:郭德綱》,這本書詼諧有趣,小小一段話,讓你開懷大笑的同時,感悟人生真理。
書中用郭氏幽默講述了自己人生40年的歷程以及對人生、相聲藝術、生活的感悟與思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字獨特,妙語連珠,閲讀這本書的快感不亞於聽一場郭德綱的專場的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