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師文靜
近日,演員張若昀主演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開播。這是作家馬伯庸首次擔任編劇的網劇。這兩年多部新劇陸續熱播,“馬伯庸影視宇宙”以高產、質好的特色,成為行業領頭羊。作家馬伯庸也以旺盛的創作力,支撐起了“宇宙”的壯大。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改編自馬伯庸創作的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講述了算學天才帥家默從縣衙税簿中意外發現該縣承擔了周圍七縣此前百餘年的絲絹税負,由税賦疏漏引出三千五百三十兩的人丁絲絹税,一場明爭暗鬥的故事就此展開。該劇像馬伯庸的其他改編劇一樣依舊懸疑、燒腦、細節充實,需要觀眾靜下心來看劇。
“馬伯庸影視宇宙”已播出十多部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品質很高,但話題度不高,依舊是需要破圈走向大眾化。
IP宇宙化,就是要“一魚多吃”,比如馬伯庸宇宙的“古城IP”要開發綜藝、劇集、遊戲、衍生品、舞台劇、動畫、紀錄片、漫畫、商業地產、VR全感、電影和文學12種形態的產品,雖然現在只是“畫餅”狀態,但説不定哪部作品爆火,就能實現這個宇宙級開發思路。
產量高、影視化過於頻繁,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在所難免,而“馬伯庸宇宙”的崛起,還有需要正視的問題,就是如何破除觀眾的審美疲勞,以及走出歷史迷圈層走向大眾。
馬伯庸小説的影視化中,《長安十二時辰》《風起隴西》《古董局中局Ⅱ:鑑墨尋瓷》幾部作品品質不俗,《風起洛陽》《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等口碑平平,還有幾部《古董局中局》改編拉低了整體品質。相比於小説的整體品質都在線,分散的影視化改編授權,導致影視劇品質差距大,很難真正在風格上形成渾然一體的“宇宙”。
《風起洛陽》的低口碑,《風起隴西》的爭議,都給馬伯庸作品影視改編帶來口碑衝擊,此類超級大製作劇,有着華麗的外殼,但又有某些相似的東西:發生在古都的諜戰懸疑故事、複雜考究的情報系統、多線小人物的博弈,還有一個驚天大陰謀……類似故事輪番轟炸觀眾,就會讓大家有“視覺疲勞”的感覺。
《顯微鏡下的大明》之前的幾部劇,“馬伯庸宇宙”其實在創造性上已經陷入循環往復,後作再也沒能追趕上前作的風光。
從《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的荔枝》《大醫》這一波作品開始,依舊延續歷史的腦洞和細節,但馬伯庸的創作開始逐漸多元化。
高產的馬伯庸無疑依舊是影視改編的寶庫所在,而他創作中對“歷史可能性小説”的不斷延展架構,又是他超越其他創作者的優勢。擁有源源不斷的文學創作力才是一個“宇宙”壯大的根本。與紫金陳的懸疑宇宙、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宇宙”、劉慈欣的科幻宇宙等一樣,源頭作品的品質,才是支持“馬伯庸宇宙”多元長線開發的關鍵。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