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目前我國電視劇市場少見的重工業題材劇,也沒有過度進行劇宣炒作,居然在湖南衞視晚間時段播出後連連奪冠,在中視索福瑞全國網的同時段數據中,多天連續排名第一。電視劇《最好的時代》讓業界發現,受眾開始關注與物質進步、產業進步、科學進步息息相關的重工業題材。工業文化逐步迴歸大眾、吸引大眾,或成共識。
電視劇《最好的時代》以中國鐵路運輸建設為背景,講述了李延峯、林真一、譚靖州等一批年輕中國鐵路建設科學家、企業家,在老一輩中國鐵路建設者的精心傳承下,齊心協力研發高速鐵路新技術、創新軌道交通新環境,以此推動中國高速鐵路邁進劃時代新台階,同時也收穫美好愛情的故事。
儘管該劇在劇情邏輯、人物塑造、文化深度等方面,不是盡善盡美,但筆者認為,全劇以題材優勢、思想優勢、情感優勢而成為深得受眾關注、業內關注及社會關注的影視作品。
其一,全劇人物的時代化,應對了我國科技發展的現實。
眾所周知,工業是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而工業題材的文藝作品也是一個最能反映時代進步的文化視角。從這個意義出發,電視劇《最好的時代》的人物時代化塑造,應該是較好地詮釋了這個本質。
在這個劇中,人們欣慰地看到,如此重大的國際化重工業項目,都是由一批年輕人操控完成。如,劇中女一號林其一,作為高鐵項目領頭人,只有28歲; 而男主角李延峯、譚靖州作為優秀軌道交通科學家、企業家也不過30多歲。劇中人物年輕化的把控與塑造,不但符合時代發展的現實,也展現了中國科學發展的真實。因此,該劇不但以工業題材吸引了受眾的眼球,也以青春勵志的奮鬥精神迎合了受眾的情趣。
數據顯示,這部定位於當代工業青春勵志的電視劇,在廣大青年受眾中顯示了較好的集中度,其在25~44歲的中青年觀眾佔比達到36%,在大學及大學以上高學歷觀眾佔比達20%,收視份額也高於該劇的平均值。
其二,全劇故事的節奏化,完善了視覺藝術的品質。
一般來説,工業題材具有故事背景枯躁、受眾基礎較弱等侷限,這也是業內許多人不輕易接觸這類題材的原因之一。但從電視劇《最好的時代》的風格和節奏來看,創作者不僅認識到了這類題材的弱勢,並對此進行創新與突破,獲得了一定的收穫與回報。如,該劇在風格上實現述事節奏的平行切換,以柔對柔,以剛對剛,剛柔互補,剛柔相濟,讓受眾的感受既痛快又清甜,從而營造出一個特色化的故事環境。
在電視劇《最好的時代》中,受眾不難發現,諸如此類的剪輯方式多不勝數,以至形成獨有的個性風格和藝術格局。也正是這種創新思維,才使得原本枯燥的工業題材顯得光鮮亮麗。
業界專家認為,電視劇《最好的時代》的創作與探索,對築建當代工業文化體系而言,是一個重要貢獻。中國工業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工業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慶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一系列先進工業文化典型的創立,不僅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成為中國精神的堅實支柱。因此,在新時代到來之時,電視劇《最好的時代》的創新與播出,讓新時代的新工人形象進入了受眾新視野,也讓新時代的新工人形象走上了新舞台。筆者堅信,新時代工業影視作品將會以新姿態迎接新環境,不僅讓人們喜歡它,關注它,愛護它,而且讓人們培養它,塑造它,完善它。
文/盛伯驥
來源/工人日報
內容來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