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電影已引入商業化運作模式的背景下,市場規則不應失效。
電影《長津湖》劇照。圖/《長津湖》官方微博
文 | 佘宗明
“請《長津湖》劇組捐出部分票房收入”……在抗美援朝鉅製《長津湖》票房直衝40億大關之際,這樣一則倡議在網上熱傳。
倡議書稱,很多觀眾都是衝着70多年前的志願軍戰士去的,是奔着身着薄衣走向冰天雪地的勇士去的,是他們用難以置信的堅忍和英勇撐起了《長津湖》的票房,所以“請《長津湖》劇組及製作單位,將扣除製片成本後的全部票房收入捐給志願軍老兵,尤其是現在尚健在的九兵團戰士和烈士遺屬。”
倡議書“請《長津湖》劇組捐出票房收入”。圖/某公眾號截圖
雖然是“請”“鄭重呼籲”,但在網上,這份建議也在“輿論加碼”中幾乎變成了軟性要求。
問題來了:《長津湖》劇組該捐出部分票房收入給老兵嗎?
個人看法是:可以鼓勵,不必裹挾,“自願”很重要。
《長津湖》當然是愛國主義題材電影。現實中,驅使人們走進電影院去觀看這部影片的,除了這部“史詩級鉅製”的精良製作與敍事技巧等,還有愛國主義情緒。
從輿論反饋看,花錢去看電影的,還有部分老兵及其子女——作為親歷者與見證者的他們,原來是“素材貢獻者”,現在是“票房貢獻者”。
以各種方式對這些老兵及烈屬致以敬意、待以善意,是整個社會應為之舉——這其中也包括《長津湖》片方。事實上,電影對英雄羣像的描繪,本就是種穿越歷史的致敬。
但需要看到,《長津湖》雖是主旋律電影,但其導演、編劇、拍攝、製作、發行等環節,很多都是商業化運作。
媒體報道稱,《長津湖》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動用了累計超過7萬人次的羣眾演員,影片工作人員的總和則超過了7000人,共有來自全世界的80多家特效公司參與了影片的後期製作,參與電影製作的工作人員超過了1.2萬人。最終總投資達13億元,成為了截至目前中國電影史上最貴的電影。
《長津湖》電影劇照。圖/《長津湖》官方微博
若這確鑿無疑,那按照電影票房分成比例(投資方只能拿到票房的33%左右),《長津湖》票房加視頻網站分發收入,恐怕得超39億元才能“回本”。
拍電影不是請客吃飯,還得有人餐後買單。某種程度上,也只有給這些投入者合理的市場回報,才能鼓勵更多人源源不斷地進行主旋律影視創作。
進一步言之,在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電影已引入商業化運作模式的背景下,“讓市場的歸市場”的規則不應失效。
揆諸現實,雖然有題材優勢“加成”,但這類題材影視創作並不都能盈利,高票房更多的是對精良製作、精準營銷的犒賞。如果盈利了就得捐出扣除成本後的票房,這就有違市場邏輯。長此以往,可能就少有人用心去拍、去打磨主旋律精品電影。這可能會導致“雙輸”局面。
毫無疑問,對老兵和烈屬,整個社會當善待。這就提出了多點要求:各地當按照《退役軍人保障法》《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要求,有力保障那些優待舉措落地實施;社會多方該保持更多的敬意與關切。從履責維度看,保障他們待遇的義務,首先需歸口部門去落實,社會化主體則可以更多地從公益層面切入,去改善他們的生活。
無論是着眼於主旋律電影商業化運作的可持續,還是立足於老兵烈屬的待遇保障責任的層次,都不宜站在道德高地上去綁架劇組一方。要允許他們的付出獲得正當的市場回報,而不能要求參與方都是“做公益”“獻愛心”。
但另一方面,也得承認,《長津湖》票房一騎絕塵,確實吃了愛國題材紅利。
可以説,很多人從國慶檔裏選中《長津湖》,不只是用腳投票,還是用“心”打CALL。正是那股愛國主義情緒,助推着其票房屢創紀錄。
讓《長津湖》捐款的倡議書被廣泛傳播。圖/某社交平台搜索結果截圖
從情感上講,可以鼓勵片方在盈利基礎上自願捐出部分票房,用於幫扶老兵等公益事業。“本分”之上是“情分”,幫老兵和烈屬就算不是本分,也可以是情分。對那些鉅製,部分人懷有更高的“向善期許”也在情理之中。
這方面不乏範本:在此之前,電視劇《三八線》部分演職人員就發起了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倡導社會為那些生活在偏遠山區、行動不便、生活困難的老兵提供“定製化幫扶”。
“我們不能為銀幕上的戰士感動得一塌糊塗,卻對現實生活中的老兵缺少必要共情”,“愛國先要愛‘人’”,網友的這番説法不無道理——這不只對《長津湖》片方適用,更對全社會普適。這就需要,包括《長津湖》片方、觀眾在內的所有人在走出電影院後,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實際行動向現實中的許多老兵和烈屬予以關懷。
説到底,在這事上,我們可以鼓勵自願而為,但不必搞“逼捐”邏輯。道德裹挾不可取,關愛老兵烈屬則不可不為。
特約撰稿人 | 佘宗明(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黎志棟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