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我沒有粉絲!” 


説起自己所處的輿論場,李幼斌直接、坦誠、不假思索地冒出這個觀點。旁人一陣詫異,表示很多人把《亮劍》看了無數遍,90後還將李雲龍的經典台詞留在表情包、B站的鬼畜視頻裏。他淺笑一聲,説自己真的這樣認為的。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李幼斌不擅長玩新潮事物,甚至連微博、微信都沒有。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即使到了今天,李幼斌也不知道,自己塑造的影視角色在華語電視史上意味着什麼,他不擅長玩新潮事物,沒有微博、沒有微信,也不懂得很多當下的流行詞彙——“什麼是飯圈?”“你説的流量指什麼?”“什麼程度才叫紅?”“偶像意味着什麼?”……他看不得行業亂象,痛斥炒作是種不擇手段的方式:“‘清朗’行動確實非常必要,否則會把社會風氣帶入歧途,現在太多花裏胡哨的炒作把演員帶壞了,把孩子們帶壞了。”


作為前輩,讓他送給年輕人一句寄語,他説,自己只記得《瓦爾特保衞薩拉熱窩》中老鐘錶匠那句經典台詞——“要好好地學手藝,一輩子都用得着”,“演員要好好學本事,這個行業淘汰率很高,光指着流量、熱度,虛的東西沒用,你還得花錢買粉絲、買熱搜,挺貴的,哪來這麼多錢啊!炒作是非常醜陋的,炒完了也沒有作品,別人一看演得啥也不是,年輕的好演員,我相信是不會弄這些的。”他搖了搖頭,感慨着,或許自己説得再多都沒用,還是需要演員帶着對自己清晰的判斷,獨善其身。


《生死阻擊》再穿軍裝,能上絕對自己上


沒有作品,就不接受採訪,這是李幼斌的慣例。


趕上近期其主演的電影《生死阻擊》在平台上線,才讓記者有機會採訪到這位高調拍戲、低調做人的演員。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由李幼斌主演的網絡電影《生死阻擊》,在十一期間上線播出。


大概是在前年,《生死阻擊》的劇本出現在李幼斌面前,他被片中角色與自身的契合度所吸引。“我確實偏愛軍旅題材,李致遠這個人物,從年齡上、性格上都很適合我,再加上劇本非常打動人,我就想試試。”李幼斌決定出演,同時也給這部電影提出高要求。按照以往電影的拍攝方式準備,拉着編劇導演,一起討論打磨劇本,理解角色。儘管這是一部網絡電影,但主創們為此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絕不比院線片少:“我認為藝術作品不應分平台和制式,好作品在任何地方都會發光。我們這次的拍攝也是嚴格按照大銀幕的要求來做,炸點特狠,還上了好幾輛坦克,全程實拍。我以前拍戰爭戲經驗多,知道怎麼躲炸點,有些年輕演員不太清楚,一上去就容易被炸。”


即便如此,也沒人敢要求李幼斌用替身,他説,自己以前拍戲連保險都沒有,甚至還為了角色差點兒丟了性命,但能承受的打鬥戲他都要親自上陣:“除了有些高難度的動作,咱們不會,才讓替身代勞。但在能力可行的情況下最好都自己上,會真實一點兒。”李幼斌想了想,語氣中帶着不解,“現在拍攝條件確實好了,很多人都成了温室裏的花朵,又是房車,又是一堆助理的,有些演員年紀輕輕,要摳像、特效,身體不好嗎?演員對自己要有要求,一旦有了要求,你也不會帶‘一個排’‘一個連’的助理來。”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拍攝電影《生死阻擊》時,只要是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李幼斌全部親自上陣。


入行

從舞台到影視拍攝,很清楚自己“不行”


某種程度上,李幼斌的出道經歷算得上四平八穩。年少時,在不太注重自我形象的年代,他對自己的判斷是“不敢説長得帥,只能説長得還可以”。16歲那年,他參演了一台話劇《風華正茂》,那時他才發現自己對錶演的興趣,後來進入長春話劇團,每天在劇場裏跑龍套、搬道具、布場景、安裝燈光,打磨着自己的表演本事。


直到27歲,李幼斌才第一次接觸到影視作品的拍攝。


1985年,他告別了十餘載的話劇舞台,進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在電影《死證》中飾演東北抗日聯軍師長方樹森,那是他作為演員的開始,雖然沒什麼壓力,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行”:“第一次拍電影時我處於很懵懂的狀態,真不懂。話劇的表演方式是從頭到尾,講求連貫性,但電影是分開拍的,可能一開始就要拍中間的戲份,特別不習慣。我第一次拍完就不想拍了,覺得沒啥意思,但後來電影的機會比較多,沒招兒,只能堅持。拍得多了,得到的認同也才多起來。”


“為什麼對錶演始終充滿熱愛”,李幼斌説,大概是因為角色的誘惑力,“最開始誰也不敢篤定表演會是從事一輩子的工作,但仔細想想,不幹表演,可能也幹不了別的。比如你看了一本好的小説或劇本,會想如果自己哪天能演這個人、能解釋這個人身上發生的一切,該多好啊!那是種很大的誘惑。但和現在不同,我們不會想着靠這些角色出名,就覺得有合適的就演,一定要把他演好,掙點兒工資養家餬口。”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電影《橫空出世》中,李幼斌飾演科學家陸光達。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電影《驚濤駭浪》中與潘粵明演父子。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電影《驚心動魄》中,李幼斌(左)出演乘警。


之後的那些年,電影《橫空出世》裏的科學家陸光達、《驚濤駭浪》裏的軍人張子明、《驚心動魄》裏的乘警,讓李幼斌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熟知,拿到的獎項也越來越多,“但我從來不敢説自己紅了、火了,我不知道這兩詞兒是什麼意思,或許我們這個歲數的人都這樣,咱又不是啥明星。”


成名

接拍《亮劍》前忐忑過,但咬牙也要挺住


再後來發生的事,想必很多人都記得。


2005年,電視劇《亮劍》在央視黃金檔首播,收視率最高時接近14%,創下2005年央視一套電視劇收視率新紀錄。演了大半輩子戲的李幼斌,也在47歲這一年憑藉劇中角色李雲龍徹底打響知名度,迎來事業巔峯。但多數人並不知道,遇上鋒芒畢露的李雲龍之初,李幼斌是忐忑的,他在各種人面前唸叨着自己“真的不會演”,因為這樣的角色太特殊,顛覆了傳統軍人形象,幾乎不是一個常理上存在的指揮員。“我演每個角色前都要有一段適應過程,李雲龍非常真實,身上一大堆毛病,但從本質上來説他是個很正直,有戰鬥精神的軍人,我們很難再遇到這樣有血性的特殊角色了。”


同組的演員張光北用“崩潰”二字形容李幼斌在《亮劍》拍攝時的狀態:“他的戲份太多,不僅要説台詞,還得衝鋒陷陣。記得有一天他發了高燒,穿着三件大衣還渾身哆嗦,只能給他灌半瓶二鍋頭,才稍微暖和了一點兒。趁着酒勁上來,導演趕緊讓他拍,因為拍完還得打點滴繼續背台詞呢。他真是用意志力活生生地把這部戲扛了下來。”到現在,《亮劍》依舊是華語影視作品中天花板式的存在,重播榜上也是高居前列,李雲龍也成為中國電視史上難以磨滅的角色,被觀眾拿來反覆咀嚼。但李幼斌一直認為是作品成就了他,拍攝辛苦,也要咬牙挺住,“挺過去,他就能成”。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2005年電視劇《亮劍》在央視播出,讓李幼斌(中)飾演的李雲龍深入人心。


其實對《亮劍》,他一直有足夠的信心,知道這是部好作品,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這對演員來説是機遇,但我不是説自己一定要從這個角色裏跳出來,只覺得因此能混口飯吃,找點兒事幹就不錯了。”


如今打開豆瓣,《亮劍》的評分依然高達9.5,但李幼斌説,他不太看別人的誇獎和評論,演員重要的是要有自我判斷,“你把自己判斷正確就行了。”他直言,自己沒有粉絲,有的只是影迷。“有次我去部隊,遇到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他説自己是因為看了《亮劍》才去當的兵,我聽了特欣慰、感動,一個角色真的可以影響別人一輩子。”


堅守

好演員要有職業追求,過度炒作是醜陋的


李幼斌承認,有些時候自己想問題確實過於嚴格了。


《亮劍》後,觀眾對他的期待顯然更多,也因此他對戲的選擇更慎重,尤其是接戲的類型、角色性格、劇本完整度。遇到虛無縹緲沒有實質意義的角色,給他再多好處都不答應。“我到底適不適合”,是他接每一個角色前的思考,也是一種重新投入戲中人生的必經過程:“得看劇本好不好,以及角色設定能不能適合我。就像我現在這個歲數,在軍旅戲中只能演年齡偏大的前輩,逼着我去演個三四十歲的團長、排長,真演不了,非要往年輕演,觀眾是會噁心的。”李幼斌認為任何作品都該充滿社會意義,且對觀眾有回饋:“真正的好作品是具備正能量的,必須有一股精氣神兒,在作品中表演的我們,需要不斷探索,促使自己進步,把個人命運和作品相連,就像我們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相連一樣。”


“演員真的沒那麼重要”,採訪中李幼斌幾次提起。他至今將經典作品的塑造歸功於導演和編劇的努力,劇本在一部作品的成功上功不可沒,甚至是成功之本。多年來,他習慣拉着編劇討論,把劇本分析梳理工作做得越來越系統、細緻。“作為演員我是幸運的,幸運攤上了好作品,無論何時我都認為一部戲的成功來自於作者,當年《亮劍》最大的功臣就是編劇都梁、江奇濤;《闖關東》的成就也源於編劇高滿堂、孫建業。演員不會編戲,你拿到一部作品,就想着給自己加戲、編戲,想着怎麼凸顯自己,不理解劇本,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不行的。”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李幼斌一直強調,在整個作品中演員並沒有那麼重要。(圖為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圖/IC PHOTO)


他感嘆道,自己趕上了好世道,遇到的也都是優秀的創作者,“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這麼多好的作品,在這個基底上,演員的表演有多好已經微不足道了,就更不能想着怎麼用作品為自己服務了。”


李幼斌很排斥周遭將他的表演神化,説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亙古真理,他也有很多偶像,還有很多進步空間:“比如李雪健老師,真的很崇拜他,他一直堅持着認真的職業習慣,拍戲從來不耍小聰明、抖機靈,這麼多年都傾盡全力,從不放鬆。”對於“如何做一名好演員”的問題,他心中也早已有了答案:“演員的路很長,尤其對一個男演員來説,最出成績的可能是40歲左右,像胡歌、段奕宏都是好演員。好的演員應該以職業演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有職業追求,不要有了成績就搞營銷,那有啥用?過度的炒作是非常醜陋的,臉都不要了。炒來炒去的,可能幾年就沒了,別讓自己曇花一現。”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對話】


“不可以,也不敢説是‘教科書’”


新京報:你算不上是高產,面對很多來找你的劇本,選擇的標準是什麼?畢竟多接戲能多些曝光。


李幼斌:我要那個(曝光)幹啥?為了一些利益或虛的東西接的戲,拍出來自己也會斃掉。所謂的好作品,是最起碼拍完了你認為它是有意義的,但這可能只是我的想法,代表不了別人。


新京報:至今很多觀眾還在揣摩你的表演,將其奉為“演技教科書”?


李幼斌:絕對不可以,也不敢這麼説,真的,這樣有吹捧的嫌疑。對演員來説,創造人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追求,咱真的不敢當什麼“教科書”。只能説我有一部作品演得還不錯,留下來了,就是這樣。


新京報:能將一個角色塑造得代入感極強、有血有肉,有什麼秘笈嗎?


李幼斌:首先要劇本寫得好,演員只有作為個體參與到好劇作中,才能演出好角色,一部作品的成功絕對不是哪一個人的成功。如果真的有人説,他的表演可以彌補劇作的缺點,那隻能説我沒那個能耐。


新京報:你似乎太謙虛了,有些演員會因為外在的浮躁而改變。


李幼斌:是嗎?大概因為我歲數大了,動不了了(笑)。其實就算我年輕的時候也不會因為這些而改變,像我這個年紀的演員,大多都不浮躁,因為我們經歷過現在年輕人沒經歷過的歷史。坦白講,那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影視行業的大環境是艱苦的,比不上現在的好條件,但就是因為現在條件好了,最根本、樸質純粹的東西更不能變。


“經紀公司,把年輕人都帶壞了”


新京報:做演員這麼多年你似乎完全不在乎外在的東西?


李幼斌:外在指什麼?(記者:名氣、錢財、受歡迎程度等等)我覺得這是年輕時受到的教育所決定的,(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你做了演員,就要把這個職業做好,這是很重要的。可能現在不一樣了,有些急功近利,很多演員需要這些東西來武裝自己,非要在這一行中躥出來,要出名、要出人頭地。我覺得很多炒作、包裝都屬於不正當手段,認真拍戲,有多難啊,但你得真的做到啊!


新京報:所以你看到不敬業的行業亂象時會非常痛心?


李幼斌:當然痛心,其實和我合作的(演員裏)很少看到太離譜的不敬業現象,所以就不太存在憤怒。但你要説那些用特效、摳像、特寫的(作品),給多少錢我也不會去。那麼多老一輩的好演員給這個行業留下愛崗敬業精神,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堅持。可能我説這些也不管用,經紀公司、包裝公司把年輕人都帶壞了,大家只看票房、看片酬,可能人家給一部戲的片酬抵得上100部《亮劍》的,我們那個時候不存在這些誘惑,所以現在真是不整治不行了。


新京報:你本人離這個圈子很遠,除了拍戲,不開微博、不做代言、不上綜藝,相信一定有很多類似的機會找過你。


李幼斌:確實有很多找來的,但我不喜歡,也不會去,演員一心演戲就行了。(綜藝)我覺得不是演員應該去的地方,我不知道國外的演員去不去,但確實中國有部分演員可能別人給錢就去了。但好的演員都不大去,去了就完蛋了。比如在綜藝上為了噱頭費死勁演一段,演完了又怎樣,該演的戲還是演不好,一看,什麼作品都沒有,還把風氣帶壞了。真正的好演員沒怎麼去過,很少。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李幼斌説,他是個一點兒都不兇的人。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新京報:外界傳言説你“很難搞”,性格剛強,很有個性,但整個採訪下來感覺並不是那樣。


李幼斌:我啊,不太剛強(笑),也絕對不兇,都不知道這些對我的誤解是從哪兒來的。可能以往他們總是問我些有的沒的,也不知道要我説啥,比如我身上根本就沒有綜藝點,為什麼總往綜藝裏帶我呢?演員除了認真聊創作,對那些花裏胡哨的東西沒什麼好談的。


新京報資深記者 周慧曉婉

首席攝影 郭延冰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91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幼斌:我沒粉絲,只有影迷丨人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