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著,而86版《西遊記》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是很多翻拍版本都無法超越和複製的!
雖然,在拍攝這一部電視劇的時候,導演和演員遇到的各方面阻礙頗多,而且,受客觀條件限制,這一版也沒有翻拍版本的高科技和精美的動畫效果,但是,這依舊不妨礙男女老少都喜歡這部電視劇。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部劇的主要內容吧!這部劇主要説的是,在去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得道高僧玄奘遇到三個徒弟,然後,經歷重重困難的師徒4人決定一路斬妖除魔,最終取得真經,而86版《西遊記》和一些後來翻拍的版本相比,除了主角的表現特別出彩,每一個反派的角色也是很有個性,讓人記憶猶新。
其實在這部電視劇出來之前,還有一個更早的電影版《西遊記》。是不是很多人都很吃驚:怎麼可能?更早的電影版的《西遊記》,我怎麼沒找到?
這部電影版《西遊記》在最開始的時候就飽受期待,很多人紛紛説要去電影院支持。這裏説一下當時的社會現實。民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很多人還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
可是,衝着《西遊記》是經典,精神食糧匱乏的國人還是願意花錢去支持。
這部電影在上架之後,僅僅過了幾天,就被強制下架了,原因是影片中,導演將原著中有些豔俗的情節做到了高度還原,這可能會引起不太好的社會影響。所以,這部電影被貼上“有傷風化”的標籤。
到了現代社會,依據一些高科技手段,一些人嘗試還原這部電影。據網上流出的一些片段和畫面來看,這部電影的拍攝風格的確有些前衞和大膽。
電影中主要描述的是唐僧被盤絲洞帶入蜘蛛精的故事。為了刻畫好“妖精”的形象,從西洋留學歸來的導演説服演員穿着比較暴露的衣服。但那個時代,這個做法並不能被很多人接受。觀眾們認為那些沒有蓋住胸或者肚子的衣服是萬萬穿不得的。
這種封建愚昧的基因一直根植着民國的社會主流思想之中,就像是一顆毒瘤一樣,拒絕任何前衞思想的衝擊。
被老舊思想束縛的大多數普通民眾大呼“受不了”“導演滾出去”,只有一些文藝工作者表示可以接受和理解。在綜合考慮之下,政府還是決定強制下架這部電影。
其實。從現在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無論是題材還是立意,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是那個時候的人們的思想跟不上導演的思想,難以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這個作品。
此外,這部電影版的《西遊記》也存在很多亮點。比如,導演和演員敢於衝破社會偏見和輿論壓制,用直接的表現形式來展現東方美學。這種“爭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做法可謂是勇氣可嘉!
另外,86版《西遊記》相比和這部電影版的《西遊記》有個共同之處,即兩部作品都沒有做原封不動的搬運,而是在立足於原著上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創編之後,才進行後續的拍攝。
這種改動多為了融入比較明朗直接的中國元素,多方位、多層次和多角度剖析中國文化。從這方面來看,兩部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綜合來看,電影版《西遊記》更像是中國文化的一次探索,一次在黑暗中的前行。它就像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親眼目睹了中國文化的創新和發展。
作為中國人,無論是文藝工作者還是每一個普通人,我們都應該尊重和弘揚中國本土文化,要對民族文化隨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如果國民都不愛自己的國家,都對本國文化沒有一顆赤忱之心,那麼,社會又該怎麼發展?國家怎麼強大?要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極具民族特色,是不可複製的!
從哲學的角度來説,文化發展和經濟、政治發展息息相關。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新中國用了70年逐漸在世界站穩腳跟,正是因為現在的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在國際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中國文化也開始走向全世界。
文化並沒有絕對的對和錯,是與非。文化本沒有界限,我們只需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外來文化,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尊重每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只有這樣,我國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才能做到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