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電商平台京東、天貓等近期開始引入“虛擬主播”進行線上直播帶貨,而在金融、娛樂等其他領域,也出現虛擬主播的身影。虛擬主播(V Tuber)是指以動漫風格人物形象在網上發佈視頻內容的主播,特點是用虛擬形象演繹真人,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動漫造型卻又個性十足的主播形象。在日本,虛擬主播的經濟圈不斷擴大,甚至出現通過粉絲“打賞”賺到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32.65萬元)的主播。《環球時報》記者日前通過採訪發現,虛擬主播風潮已經吹到中國,廣闊的中國市場無疑是該行業的一片“新藍海”。
日本的成功經驗
2016年年底,全球第一個虛擬主播“絆愛(Kizuna AI)”橫空出世,引爆虛擬主播熱潮。絆愛先是在YouTube上開設第一個主播頻道“A.I.Channel”,逐漸在中日韓等國得到廣泛關注。絆愛的視頻內容與真人主播相似,包括主持討論、回答問題等,以日語為主,也有其他粉絲協助提供多國語言字幕。
據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報道,短短几年時間,虛擬主播的數量已經突破1.3萬人,絆愛以286萬人的粉絲數量高居人氣榜首位。在累計收益額排名前十的主播中,排名榜首的桐生可可和排名第二的潤羽露西亞是全球僅有的兩個“1億日元主播”。
由於收益越來越多,虛擬主播行業也出現了運營事務所,ICHIKARA和COVER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家公司,今年分別獲得19億日元和7億日元的融資金額。這些公司為虛擬主播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比如極具吸引力的虛擬形象設計和精緻的表情捕捉等。ICHIKARA公司CEO田角陸表示,美少女形象居多的虛擬主播“憑藉形象收穫了動漫及偶像的粉絲”,可以直接跟粉絲互動,更接地氣,與日本文化完全契合。
大企業也傾向於和虛擬主播進行廣告合作,伊藤忠商事負責人日前表示,相較於真人,虛擬主播出現醜聞的風險很小。
如何運營一位“虛擬主播”
虛擬產業業內人士、深圳中科創英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洋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經過大概20年的發展,日本虛擬產業市場趨於飽和,中國起步較晚,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虛擬主播的受眾總體定位比較垂直,主要集中在95後。隨着該羣體參加工作,具備經濟能力支撐其消費習慣。
劉洋的公司日前推出了虛擬女孩“莉娜”,她的性格設定是淑女形象,稍微帶有職業女性的風格,是個善良、賢德的女孩。不同於日本虛擬人物中誇張的大眼睛、垂到地面的長髮,莉娜的形象更接近正常人。劉洋説,虛擬人物的設計必須符合中國審美,五官最重要。因為面部表情變化最多,他們從上千張畫稿中進行篩選,最終敲定現在的樣式。
“她的每一根頭髮、每一根眼睫毛的設計,都花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劉洋介紹説,歷時半年,耗資50萬元人民幣,莉娜剛有了“頭”,接下來的動作開發意味着更多的資金投入,給莉娜“做身子”預計還將花費200萬元。
在運營方面,劉洋先為莉娜開了微博,後續還將在抖音等社交媒體上開設賬號,利用“換臉”的方法讓莉娜出現在一些電影片段當中,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劉洋稱,創作虛擬人物並非只是單純的主播,還可以製作短視頻,讓人物更有情節,更加生活化,打破現實和虛擬的界限。他們的形象雖然不是真實的演員,利用人工智能的科技手段可以將其形象替換進去,和電影結合,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在劉洋看來,虛擬人物必須“經得起推敲”,要一點一點地推出,根據粉絲意見進行修改,逐步推向市場。否則突然推出某個人物,一旦不被粉絲接受就會被打回原形。
中國最出名的虛擬人物莫過於Vsinger旗下的虛擬歌手洛天依,這位15歲的巨蟹座小姑娘灰髮、綠瞳,髮飾碧玉、腰墜中國結,是個有點天然呆有點温柔的中國少女。截至目前,洛天依在新浪微博上擁有474萬粉絲。
作為中國本土的虛擬偶像,在外行看來似乎與日本的虛擬偶像並無太大差別。對此,劉洋解釋稱,虛擬人物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性格”上,也就是創作時候的“定位”,比如身高、年齡、星座,性格特徵有温柔、陽光、知書達理等等。在設計階段就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粉絲喜好,由此定位性格,設計出符合粉絲預期的虛擬偶像。
“虛擬是心靈的穩定劑,在現實生活中感情不順、不願受到傷害的人可以在虛擬人物身上得到慰藉,這是虛擬人物火的原因之一。”劉洋説,“日本人不願結婚、不願生孩子,越是在這種社會,越趨向於對虛擬人物的依賴。比如有人和虛擬娃娃結婚,因為在那樣的婚姻關係中,娃娃不會背叛,可以得到某種意義上的永恆”。
中國市場誘惑大
劉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投資虛擬產業比較“燒錢”,主要有手辦、虛擬演唱會、盲盒、繪本、漫畫、電影創作等變現方式。相較於演唱會等一次性消費,手辦因為具有“產量有限”“便於保存”等優勢變現程度最高,而且隨着玩家數量增多,產品數量有限,具有升值空間。
在全民主播、直播帶貨的新形勢下,虛擬主播也加入了帶貨的浪潮。最具人氣的洛天依還因在“口紅一哥”李佳琦的直播間唱歌登上熱搜。“雙十一”“雙十二”期間,中國電商平台紛紛邀請虛擬主播直播帶貨。
虛擬主播觀察人士王大牛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直播帶貨無疑是虛擬主播一種更為快速和便捷的變現方式,看多了真人主播,虛擬主播的出現更有新鮮感,形式上有所創新。但是虛擬主播缺乏真情實感,在和觀眾互動方面有所欠缺,總體來説感覺沒有真人主播有吸引力。王大牛説,虛擬主播畢竟是“鐵打的機器”,勝在可以24小時營業。而且,在電商中加入虛擬主播的元素,有利於吸引年輕羣體。
實際上,日本作為虛擬主播的發源地近年來也試圖在中國收割粉絲。朝日電視台的全新綜藝節目《V子努力走紅中》由虛擬主播“V子”和搞笑藝人小峠英二共同主持,在B站(嗶哩嗶哩網站)開設官方賬號取得成功。據悉,該節目的團隊學習中國的網絡文化的同時,運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官方賬號。
劉洋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和日本相比,中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廣闊的市場前景,95後羣體人口基數大,而日本出於少子化等原因出現人口斷層。與此同時,中國劣勢也顯而易見。劉洋説,整體上中國缺少一種“氛圍”,創作人才匱乏,有時為了創作而創作,導致人物身上缺乏一種“天然感”。但他相信,這一問題有望隨着產業發展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