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三部曲”第三部《我和我的父輩》上映後廣受好評,截止到發稿,上映三天票房已過3億,目前專業票房軟件給出的總票房預測為16.92億,因為同檔期有《長津湖》,最終票房很難超過上一部《我和我的家鄉》,但從整體質量來説,這部電影並不差,而且相對於前兩部至少有兩點突破。
第一點,《國慶三部曲》都有各自的主題,第一部是主人公對祖國的熱愛,第二部是角色們對家鄉的建設和眷戀,而《我和我的父輩》則是角色們和父母輩的傳承。但不同的是,前兩部都由電影行業知名且成功的導演執導,而這一次的四位導演中,除了吳京、徐崢有豐富的導演經驗外,章子怡是初執導筒,而沈騰也是第一次執導電影,在此之前他只導演過話劇。並且四位導演同樣也都擔任各自篇章的主演,這是這個系列的一大突破。
第二點,相對於前兩部都以文戲為主,《我和我的父輩》吳京執導的第一個篇章《乘風》有震撼大場面,他的這個作品讓《我和我的父輩》可看性更高,也更像一部商業大片。《乘風》講述冀中騎兵團的故事,影片中有震撼的馬戰,邀請“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擔任動作指導,貢獻了讓人歎為觀止、也很特別的戰爭場面,令人印象深刻。
10月1日,《乘風》的編劇俞白眉通過社交平台分享了一篇長文,標題為“《乘風》之外的故事“,他一共分享了15點,透露了電影創作背後的故事,而結合各方資料,可以總結出4點《乘風》的幕後故事,在此分享給大家。
一、《乘風》的人物真實存在
俞白眉列出的15點,大部分是在強調《乘風》有真實的歷史原型,很多細節也都是真實的。如吳京扮演的馬仁興和吳磊扮演的馬乘風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父子。馬乘風的身份是交通參謀,在1942年的大掃蕩中犧牲,他也是那次大掃蕩中唯一留下姓名的烈士。
吳京飾演的馬仁興出生於1904年,馬乘風是他的長子,馬乘風的弟弟妹妹目前都健在。
除了兩個主角外,李光潔飾演的政委汪乃榮、魏晨飾演的神槍手參謀黃鋭、餘皚磊飾演的副團長宋輔廷等人都確有其人,張恆瑞飾演的巨人八路軍士兵呂布也有真實原型。原本演員們都拍了很多戲份,但受限於電影時長,他們的戲都有刪減,俞白眉覺得很遺憾。
二、劇情源自真實,重要字幕被刪減
《乘風》中人物都是真實的,劇情自然也不都是杜撰。馬乘風畢業於抗大,而各部通訊員的技術都統一學自延安的通信學校。仔細看的話,這個標記出現在馬乘風的書包上。
電影中提到的日軍利用我軍發報定位地點的橋段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而且就發生在冀中大掃蕩中,電影中馬仁興發信號彈讓馬乘風發報吸引日軍過去,後面聶帥的回憶錄上有記載,所以是真實的。
馬仁興後來去往東北,是四戰四平犧牲的最高將領,目前四平仍保留仁興街道,當地百姓都知道仁興街道和仁興商場,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街道名的來歷。原本《乘風》的劇本最後還有一行字幕,寫的是:“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三日,馬仁興犧牲於四平攻堅戰。一九四八年,四平市四道街改名仁興街道。”但這行字母最後被刪減了。
三、騎兵團衝鋒還原度太高
俞白眉透露,電影在開拍之前,主創人員有幸看到四十年代蘇聯攝影師拍攝的我軍騎兵團衝鋒的畫面,從戰場到戰術到武器,和目前電影中呈現的重合度高達百分之八十。
電影中那場騎兵團的衝鋒,戰士們連人帶馬,以血肉之軀衝進敵營,衝進去之後雙方短兵相接,基本也都是用戰刀殺敵,這個設計是真實的。因為騎兵團屬於槍騎兵,突襲的時候戰術思想主要是以速度換空間,這種戰術除了第一排,後排是絕對不能使用槍械的,會誤傷戰友。也正因如此,沒有槍械的戰士們用的大多是名為“雪楓刀”的戰刀。
因為相當於是用血肉之軀抵禦日軍槍炮,所以死亡慘重,冀中騎兵團是反掃蕩時唯一受命在包圍圈裏廝殺的部隊,1200人最終只剩下300人。
四、《乘風》耗資最大、拍攝時間最長
《我和我的父輩》開機後,四位導演就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因為這部電影是有非常明確的時間限制的,從一開始就鎖定了今年國慶節上映。
但相對於另外三個篇章,《乘風》有戰爭大場面,加上參與創作人員眾多,整個劇組多達2000人,無論是拍攝,還是人員的調度、物資的調配都有很大難度,而且吳京在拍攝中也是碰到各種狀況,不止一次遇到山洪,還有演員受傷等情況。所以《乘風》是四個篇章中最後殺青的一個,一直到8月下旬還在緊張的拍攝中。不過也正因如此,觀眾才得以在影片中看到震撼的馬戰場面。
五、《乘風》有望獨立拍攝電影長片
俞白眉在長文中透露,主創團隊在蒐集史料過程中,找到了兩個故事,一大一小,都非常震撼、非常感動。因為《我和我的父輩》是集體創作,由四個篇章組成,所以吳京就把那個“小”的故事放入了這部電影中,俞白眉寫道:“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原班人馬,有機會把那部長篇拍出來,相信大家會喜歡。”這個説法也得到了吳京的確認,他在之前的宣傳中説過,未來會有計劃獨立拍一部電影,如果能用原班人馬,意味着吳磊、李光潔、魏晨、餘皚磊等演員也都會迴歸。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