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文|令狐伯光

要説《長月燼明》這劇播到現在動靜還挺大的,電視劇的內容,主演角色,再到內核表達都引起巨大的爭議。這不連央視6公主都出來批評了,6公主批評重點也就那一段:《有仙無俠,有情無義,只見神仙談戀愛》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視頻下面吵翻天的評論區,再次上演中國互聯網常見的“路人,飯圈和所謂對家黑粉互撕”的現象。很多人表示現在的仙俠劇不都這樣就是談戀愛,但每當我們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就是説仙俠劇的時候。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絕大多數人都會懷念《仙劍》系列時期的仙俠劇,那問題就來了,既然《仙劍系列》那麼經典,那類仙俠劇這麼受觀眾喜歡,為何還會被現在的只談戀愛的仙俠劇給取代呢?

《仙劍》有多經典?但是它們,真的也是談戀愛的“仙俠劇”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這件事沒有那麼複雜,不同的時代環境,觀眾不同的文化需求導致作品的變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受眾不同。

80,90年代內地神話劇,和那個年代內地電視劇劇一樣有着很高的藝術追求。內地神話劇,藝術,內容和表達的巔峯。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78年放開,當時時代動盪,文化傳媒匱乏,同時代港台是亞洲四小龍經濟巔峯,文化上面商業影視劇的巔峯。

內地剛放開時文化產業還是“計劃經濟”國營模式為主,好比神話劇最具有代表性的《西遊記》,它就是官方央視主導的,再由楊潔導演等團隊拍攝出來的。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和其它三大名著電視劇一樣,當時內地生產的電視劇多有嚴肅的藝術追求。除了特效差點,美術審美、服化道攝影、演員表演,劇情改編和內核上面。既有當時時代的思潮改變,又有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美學、內容內核的追求。

當時文化作品有多高藝術水平,我相信不用多講吧。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同時代除童話化的《西遊記》,還有85年遊本昌的《濟公》,86年的《聊齋》,以及一票不那麼知名的早期神話劇。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這些神話劇它們談戀愛為主嗎?

港台文化產業早早商業化,成熟化;我認為同時代港台的武俠劇也好,神話劇也罷。除了少數巔峯,大多數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美學,中國文化藝術層面是遠遠遜色內地作品的。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同時代不輸內地神話劇的就是92年的《新白娘子傳奇》,畢竟這部劇除了新時代中國觀眾對於美好表達的追求,左宏元大師革新傳統戲曲的“新黃梅調”,至今都是中國音樂電視劇的典範。

而香港神話劇陳浩民《西遊記》《封神榜》等等港劇。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雖然兩岸三地古裝劇的方向有些不同,但都有當時新時代中國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文化審美藝術追求存在。

90年代末,兩岸三地融合的電視劇氾濫,開始談戀愛的新派神話劇,武俠劇;學習港台經驗的新派內地神話劇,開始明顯取代老派內地神話劇和港台神話劇。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後者是《西遊記後傳》《神話》《寶蓮燈》《新白蛇傳》等等作品。

前者就像《隋唐英雄傳》《新三國》等歷史劇一樣;2006年的《封神榜之鳳鳴岐山》,2009年的《封神榜之武王伐紂》,2011年的《新西遊》等作品。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2000年到2010年,內地市場進一步的市場化,內地團隊在學習港台成熟的製作經驗後,結合當時的新技術想拍出古裝神話史詩劇,結果嘛見仁見智。

港台創作者北上內地融合的新派古裝劇,便是唐人,《仙劍》系列和周易等了。

18年過去了,為何“仙劍”仍是仙俠劇巔峯?神話劇真的有話要説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世紀末,港台文化創作者北上內地,現在看來就是香港武俠+台灣言情+內地大好河山再+當時華語世界都通行的傳統文化故事的追求創造的新派武俠劇,仙俠劇和玄幻劇,最終取代舊派神話劇。

鼻祖大概就是唐人,先拍《天地傳説》之《寶蓮燈》《魚美人》。後面又拍了《仙劍》系列,《聊齋奇女子》《天外飛仙》等作品,同時代周易有《水月洞天》等作品。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而且這個《風雲》系列,再到張衞健一票武俠劇,玄幻劇在當時都是新派古裝劇。

這個《仙劍系列》代表的新派古裝劇相比之前的優點有什麼呢?更年輕帥哥美女是肉眼可見的優點,同時港台主創的古裝劇愛加入喜劇元素,敍事,節奏和劇情更加輕鬆,完全不像之前神話劇那麼的嚴肅。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同時在內核表達層面,畢竟還是2000之年文化思潮繼承而來,所以也沒跑偏。大概就是角色不管怎麼談戀愛,最後還是要為蒼生,為了天下,為了正義擔起那份責任。

好比《仙劍》兩部裏第一部還是最經典的,當年確實被罵的不輕,大部分都是遊戲黨。可我覺得電視劇改編遊戲過後,至少思想表達上面還是過得去的。遊戲是一種宿命論,電視劇把這種宿命論上加了責任。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因為女媧後裔需要承擔的大地之責讓女媧後裔有了這近乎詛咒的宿命,然後又繼續給出解釋,那就是愛,宿命玄之又玄,責任也是可以逃避的,可要有一個動機,一個原因讓主角團們直面宿命,主動承擔責任,答案是愛。

上善若水近於道,又把道與愛連接了起來,這個表達是不是挺有深度的。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拜月是思想領先者但因為太偏激所以註定失敗,青兒和劍聖關於愛之道的辯論;青兒,靈兒為了子民獻身才是真的大愛和責任;李逍遙自以為穿越回去逆天改命做相反選擇,沒想到反而是宿命早已寫好的一環,也論證了拜月的理論思想。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主角個人小愛相對是最不值一提的,也是爭議最大的,但也非常精彩:逍遙在慾望和責任之間選擇了責任,月如在奉獻與自私之間選擇了奉獻,電視劇明明確確表達自己的態度,不僅引起觀眾討論還引導着觀眾選擇符合公序良俗社會道德的選擇。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要説內核表達上面差一點的顯然是《仙劍3》,明顯更加言情談戀愛了。但最後的紫萱和長卿,為了友情的茂茂,還有天蓬和雪見的分離,至少在表達上面還是沒有跑偏的,同時代的武俠劇,仙俠劇和玄幻劇也一樣。

除了談戀愛,還嚴重的“三觀不正”?仙俠劇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2014年《古劍奇譚》還是舊派仙俠劇的遺留,到了2015年《花千骨》過後仙俠劇就只談戀愛了,如果只是談戀愛還沒什麼,主要是主角的責任也開始沒有了。

各種吐槽的點就太多了,這裏就不吐槽了,因為幾千字都吐槽不完。

這件事壓根也沒那麼複雜,答案就是受眾壓根不一樣了,早期的仙俠劇面向的是大眾,裏面探討人性,探討社會,探討家庭,友情,愛情,這些沒有以誰為主,大眾都能在這部劇裏找到自己能共鳴的點。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現在的仙俠,主打個流量+愛情,再稍微套個微不足道的背景殼子就可以,其他一切的存在都是為了成就愛情而存在,因為這部分的受眾永遠都是粉絲和年輕女性觀眾,只要這些觀眾的江山在,這類“仙俠劇”就不會失敗。

並且粉絲和年輕女性觀眾對於偶像多少存在性幻想,他們更容易帶入在愛情劇裏的男女主,所以這對他們來説就夠了,但對於其他不是粉絲的觀眾就沒辦法容忍,我為什麼花錢就只看你們談戀愛?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現在的仙俠劇,當然是偶像劇把愛情當成目的,也當成手段,通過愛情必須達到大目標,完成所有的敍事和表達。

同時“流量經濟”成功過後,也可以看的出影視資本一直培養觀眾,試探觀眾的底線,現在能無所畏懼的追星的大多數還沒步入工作,或者工作沒多久的人。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他們一來年紀小,二來他們更有精力和時間去追星,消費這些娛樂產品,他們就是粉絲經濟的主力軍,他們的偶像就算拍出什麼玩意兒也會買單。對於理性的人來説或許也會追星,也會消費。

但他們不會因為偶像而盲目消費,更沒有精力去搞飯圈那套。對於資本來説這部分觀眾可以拋棄了,明明可以不花力氣去整個爛劇本然後請流量,快速掙錢,而偏偏要花上那麼多時間精力去打磨個好故事,冒着好口碑低流量的風險呢?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這樣的成功可以輕鬆複製,一部作品能賺得盆滿缽滿,為啥要要琢磨質量和藝術?

現在的明星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天輕輕鬆鬆賺208萬,誰會花時間跟你好好講劇本?有些時間他可以再接一部劇,再掙一份錢,好好幹活也許真沒好好打扮好好營銷掙流量來錢多,初心都沒了。

從仙俠劇到古偶,從拯救蒼生到談戀愛?錯的只是《長月燼明》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這段時間,《長月燼明》的各種爭議就很能説明問題,20年前那些電視劇的編劇們未必就都莫名變異。出問題的不是劇本,不是演員,不是導演,是資本結構和文化產業模式。

本世紀初期影視劇可不是什麼賺錢的行當(相對而言,至少那時候是沒現在這麼暴利)。那個時期有一個現象級的事情發生就是韓國娛樂業的成功,使得一批投機者發現了新大陸。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從這個時期開始,音樂和影視都成為了國內idol刷流量的副本,人家idol背後金主下場,讓影視行業薪酬標準可勁兒翻番。導演也好、編劇也好,拿着N倍於以前的薪酬,然後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徹底改變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完全乾預“資本遊戲”,破滅“流量”神話,否則今後影視作品還是會這樣。仙俠劇也是一個道理,其實都不止所謂的仙俠劇。現在是隻要年輕明星越多,IP越知名,越流量經濟的作品就越這樣。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最後,就在的仙俠劇只是披着一張皮的“古偶”,商業娛樂產品嘛90%以上都是流水線爛片,何況還是和流量經濟綁定的作品。但就“古偶”今年就有《星落凝成糖》《護心》這種不錯的,能滿足觀眾的作品。

如果不以改變大環境為前提,錯就錯在《長月燼明》太爛,而不是所謂的“古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81 字。

轉載請註明: 《仙劍》18年後,我終於明白,這類仙俠劇為何被“淘汰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