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上陽賦》正在熱播,這是章子怡的首部電視劇作品,劇中也雲集了很多優秀的演員。但年輕觀眾可能並不知道,飾演王儇哥哥王夙的演員賈一平,當年也算得上是影視行業裏的“頂流”男演員。
電視劇《上陽賦》中,賈一平出演章子怡的哥哥王夙。
2001年,賈一平從中戲畢業後,便拿到了華表最佳新人獎。接下來的幾年,他主演的電視劇《乾隆王朝》《坐莊》《中國式離婚》《錯愛一生》幾乎都是收視冠軍。
那幾年,賈一平膨脹過,也有身不由己、被資本推着往前走的時候。而隨着資本的退潮,賈一平深知自己最看重的還是創作本身,這幾年,如果沒有打動他的劇本,寧願不演,“不演不錯,演不好反而丟人。”
《上陽賦》——
和章子怡是同學,做了四年“鄰居”
賈一平和章子怡是中戲同學,一個是97級表演系的,一個是96級的。章子怡之前是舞蹈專業的考生,雖然比賈一平大了一級,但歲數卻比他小一點兒,一直叫他“老賈”。
那個年代,中戲的學生並不多,大一到大四,表演系全部加起來也不過七八十人。因為人少,住宿都不分男女區,到後來才分成了男生一層,女生一層。都住在一個宿舍樓裏,當了四年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自然沒得説。
後來,章子怡成了“國際章”,賈一平也在國內的影視劇行業佔領了一席地位,兩人雖然一直沒有合作過,發展路線也不同,但對彼此業務能力的肯定和專業上的默契一直都在。
2018年,章子怡正在籌備自己的電視劇首秀《上陽賦》,彼時賈一平主演的話劇《北京法源寺》正在巡演。看完演出,章子怡向賈一平遞出了橄欖枝,希望他來出演劇中的哥哥王夙。
《上陽賦》中,曾經的中戲同學演起了兄妹。
原著賈一平看過一些,但並沒有看全,“我不需要先入為主,我覺得劇和小説肯定不是一碼事兒。”在他看來,其飾演的王夙雖然生在氏族大家,但卻是個沒有權力慾望的人,甚至厭惡爭權奪利,他心裏很乾淨,注重親情。戲份不是特別多,只算是個穿針引線式的人物,“我需要做的是把這個人物展現出來就可以了,並不想詮釋對他理解之外的東西,演多了,就變味兒了,每個人物都應該有自己的定位。”
為顯年輕減重12斤,回應演員年齡大
雖然劇情並沒有強調王夙出場時的年紀,但賈一平為了演好年輕狀態時的戲份,還是下了很大的工夫,半個月從138斤減到了126斤,“我是希望自己能瘦一點兒,這樣人會顯得精神些。”
《上陽賦》中,章子怡飾演的女主角王儇,要從15歲及笄之禮開始演起,劇中其他同輩角色的演員們也同樣要挑戰從年輕到成年的成長過程。剛開播時,中年演員集體出演角色青年時期的話題曾引發觀眾討論。
賈一平説,其實在創作過程中,真沒考慮這麼多,他比章子怡大,演她的哥哥肯定沒問題,趙雅芝演他們的母親也沒有問題,“只是於和偉比較年輕,他和我是同齡人,卻要演我們的父親,和趙雅芝演夫妻,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説是很困難的。”
劇中,於和偉、趙雅芝飾演賈一平、章子怡的父母。
但是作為影視行業的創作者,賈一平覺得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種體量的電視劇,男女主角的重頭戲都是從年輕時就開始了,無法起用15歲的年輕演員去演這麼複雜的角色,“像《康熙王朝》這樣的作品,只要換一個小演員就可以,但這部戲不行,要換全都換,那就成兒童劇了,兩層皮。”
不過,賈一平覺得其實也有一些手法可以解決,比如從劇本上弱化“及笄之禮”的概念,“我覺得編劇也是想盡可能地尊重原著,所以希望大家能理解。”
【片場內外】
舉刀對峙二皇子,結果失了聲
拍攝現場,幾乎每一場對手戲,賈一平和章子怡在排練時都會加一些即興的東西,“這麼多年,默契還在,我們能很快知道對方要什麼。”。
賈一平飾演的王夙有場重頭戲——二皇子子律發動宮變,把王夙、王儇兄妹押到皇宮的廣場上,迎娶王夙的世子妃桓宓,並要把王夙“休”掉。對於這樣一場線索非常多的羣戲,賈一平覺得自己處於一個矛盾的中心,二皇子要奪他的妻子,這是一個非常正面的衝突,“於是我跟導演説,想加場我拿着刀直接衝上去的戲。”
章子怡在拍這場戲之前出了個小意外,胳膊脱臼了。拍攝時,她的胳膊還沒有完全康復,動不了,拍到賈一平拿着刀衝上去的時候,按照劇情需要,章子怡作為妹妹應該前去阻攔,賈一平本能地一揮手,正好碰到章子怡受傷的那隻胳膊。因為機器一直跟着,還得繼續演,賈一平恍了神,台詞沒喊出來,聲帶還抻了一下,“當時就失聲了,我拍了這麼多年戲,從沒碰到過失聲,劇組趕緊給我找來中醫做針灸。”
賈一平還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被“休”那場戲後扎針灸的照片,週一圍、章子怡還跑來合影。
事業巔峯期,有過膨脹也曾身不由己
2001年,賈一平從中戲畢業後進入中國國家話劇院,同年憑藉電影《無聲的河》獲得了第七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新人獎。從2002年開始,他先後主演了電視劇《乾隆王朝》、描寫股市黑幕的電視劇《坐莊》、電視劇《中國式離婚》及《錯愛一生》。
當年賈一平與左小青參演的《中國式離婚》曾創下收視奇蹟。
回想當年幾部熱播作品,賈一平説,那會兒的收視率放在現在都是天文數字,“現在收視率破1都很厲害了,以前那些電視劇,隨便就7點多、8點多,甚至十幾。那會兒沒那麼多娛樂途徑,一到晚上八點檔,大家都回家看電視去了。”
而隨着一部部高收視率作品的播出,賈一平也曾膨脹過。“不誇張地説,那個時候市面上所有的劇本我都看過,都會先找我。我也是太自信了,倒不會對別人發脾氣、耍大牌,但會特別挑剔,覺得這一部戲有我就算是行了。”
2010年前後,資本和熱錢開始湧入影視行業,也將當時的賈一平推上了風口浪尖。三年後,拉到投資的賈一平開了影視傳媒公司,自己籌拍電視劇。“那幾年把我給累得,給我下的指標,40集的電視劇,一年拍三部,要管劇本,還得演,有的還要做製作人,管剪輯,反正就是方方面面都要管。”
賈一平
當很多因素推動着他往前走時,賈一平發現這些和自己想象得完全不一樣,但醒悟過來時,整個公司的員工還有背後的投資人都在指望着他,責任讓他必須堅持下去。“身不由己”,是彼時的他唯一的感覺。
而最痛苦的是,賈一平是一個有情懷、有要求的人,“我這個人,做出來的東西不好,真過不去,會去較真,自己的精力又跟不上。”
不演不出錯,演了沒演好才是真丟人
當資本的熱潮退去後,賈一平決定還是迴歸演戲本身。但身邊的大環境早已一片狼藉。這幾年,他的作品不多,“其實我一直都在拍戲,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很多都沒播出。”
經歷過曾經的種種,賈一平覺得拍戲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能打動自己的就拍,遇不到也不強求,“不演不出錯,演了沒演好才叫丟人,其實最好的狀態就是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我很幸運,至今為止,還沒有遇到過不專業的劇組。”
“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手藝人。”賈一平把這個行業裏的人歸結為三種價值,首先是商業價值,指這個人具有撼動資本的能力。還有一種是娛樂價值,“有話題,不一定有什麼作品,但是總能讓人聚焦在他/她的身上,通常也沒什麼好事,這就是娛樂價值。”他把自己歸類為第三種——藝術價值,“我認為我還有點兒藝術價值,比如你找我演一部戲,對我有信心,我可以完成你想要的樣子,如果有可能,還會比你想象得更好。”
賈一平
雖然已近不惑之年,但在賈一平看來演員的藝術人生才剛剛開始,從世界範圍看,一個好演員,真正出好作品應該是在50歲之後,“比如馬龍·白蘭度,《教父》,那都是封神之作。包括阿爾·帕西諾、田中裕子,國內的焦晃、於是之、胡慶樹老師等等。”
真正見功力和藝術造詣的角色,不可能太年輕。“這跟一個人的自身修養、人生閲歷都有關係。”
新京報記者 張坤玉 藝人供圖
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