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盛長楓搖身一變,在《夢華錄》中成了杜長風。網友們調侃這簡直就是夢幻聯動,而飾演這兩個角色的演員張曉謙也笑稱:自己確實和這個名字有緣分。
《夢華錄》講述了趙盼兒、宋引章、孫三娘三個女人攜手勇闖汴京,並在皇城司指揮使顧千帆的幫助下,最終姐妹齊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永安樓變成汴京最大茶樓的故事 。劇中,張曉謙飾演的杜長風是汴京書院的夫子,一生都在讀書,但他剛一出場時並不討喜,張曉謙一度很擔心,到底能不能讓大家接受後期變得可愛的杜長風,“好在現在大家都很喜歡他和三娘(柳巖飾)這條線,我也算是放心了。”張曉謙説:“其實杜長風沒有壞心眼,他就是有點傻。”
張曉謙飾演汴京書院夫子杜長風。
看到道具名字有“學問”,決定往喜劇方向演
看了《夢華錄》的劇本,張曉謙也感慨自己和“長風”發音的角色還真是有緣,此前他曾在同樣為宋朝背景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出演紈絝少爺盛長楓。而《夢華錄》劇本中的杜長風同樣吸引了張曉謙,“剛出場的時候,杜長風的詞兒特別多,而且都是引經據典的,很正式,我一度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正的古裝劇。”後來張曉謙看到自己靉靆(眼鏡)的名字——吐火羅七寶雪山龍牙琉璃水晶靉靆,他一下覺得原來這是個喜劇。
其實,這部劇在創作的階段,杜長風的基調也沒有完全定在喜劇感上,張曉謙從中捕捉到了這個角色喜劇的基因後,和導演一合計,大家最終決定:杜長風還是很有喜劇天賦的人物。而這個發揮的角度,也正是吸引張曉謙的重要因素,“我發現我這兩年對喜劇角色還挺有興趣的。”張曉謙説。
劇本中,杜長風最大的特點就是:看不清東西,看什麼都要往前湊。這些讓張曉謙一下就想到了大學宿舍裏的同學和好友,“我大學宿舍6個人,有3個人都是800度以上的近視。晚上他們在牀上看手機,都得離得非常近。”而這些特點和元素也被張曉謙合理運用到了杜長風的身上。劇中,杜長風也經常會因為眼神不濟,看不清東西而摔跤,這些也都是他和導演商量之後加入的細節。
杜長風在劇中使用靉靆。
身體受傷,拍摔跟頭戲挺有難度
《夢華錄》開播後,很多熟悉張曉謙的網友都發現他好像胖了不少,張曉謙也在很多采訪中澄清了,自己並非刻意增肥,而是因為拍上一部戲時身體受傷,拍《夢華錄》的時候還處於帶傷狀態,白天拍戲,不拍戲的時候都要躺着靜養。
原本張曉謙在接演這個角色的時候,想着一個夫子應該不會有動作戲,沒想到“眼神不好”的杜長風,雖然在劇中沒有武打的戲份,卻實實在在地經常摔跟頭,走路跌跌撞撞,還被人扔進了水裏。“有時候是絆一跤或者直接飛撲出去,要不然就是掉河裏,後來還有從船上往岸上跳這種戲,這種動作幅度小了,又沒有那個效果,對於當時的我來説,確實很困難。”張曉謙説。
杜長風有一場重頭戲,就是第一次見三娘時,被三娘扔進了水裏。張曉謙説原劇本中,這場戲是把他綁在門板上再扔進水裏,讓他在水上漂着,後來一方面覺得過於複雜,而且他的腰確實也堅持不住,最終導演還是決定直接下水,“那場戲下水時翻了幾個跟頭是替身拍的,後來是把我吊起來幾米,自由落體到水裏都是我自己拍的。”張曉謙説。
不過真實的身體狀況也讓張曉謙更自如地找到了杜長風的肢體節奏,“我上一個戲是摔了腰,當時左腿沒有知覺,而且已經有點萎縮了,走路就要小心翼翼的。”而這樣的狀態,又恰好符合了杜長風看不見路,走路小心翼翼的樣子。
一直擔心觀眾討厭杜長風
身體上的不便,張曉謙覺得這不算什麼,最難的是如何讓杜長風從一開始的“不招人待見”,到後來和三娘在一起,扭轉觀眾對自己的印象。“我剛拿到劇本的時候還跟我經紀人聊,我説杜長風一出場就得被罵死。”果然不出張曉謙所料,杜長風被扔下水後,觀眾跑到他微博下面扎堆吐槽。
好在伴隨後面的劇情,現在觀眾還是很認可他和三孃的感情走向,張曉謙也算是稍微放下心來了。“當時拍的時候,我儘量讓他喜劇化一些,我覺得這樣可能大家會對他有所寬容和接受。”
最喜歡和三娘“買豬肝”戲份
張曉謙最喜歡的一場戲就是前不久剛剛播出的,三娘在書院替他打抱不平後坐船離開,他在岸上追着三娘,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後來又在碼頭買了豬肝。“我看好多網友也在説大家也都很喜歡那場戲,我覺得這場戲特別有意思的是,一句關於愛情的台詞都沒有,但是處處都透着曖昧的感覺。”
三娘為杜長風“出頭”後,又為他買豬肝補眼睛。
張曉謙説,原本這兩場戲是一整場,後來被導演拆成了兩場,還分了兩天拍,剛開始張曉謙不明白導演的用意,後來看到剪完播出的成片,張曉謙感慨於導演精妙的設計和想法。
和劇中很多男演員一樣,張曉謙也很開心這次能和劉亦菲一起拍戲,在拍戲的片場,劉亦菲還經常會關心張曉謙的腰傷,“菲姐(劉亦菲)會跟我説,應該找什麼樣的大夫,怎麼保護等,她真的是一個特別好的人。”
到現在為止,《夢華錄》的幾位主演也經常在他們組建的羣裏互動,大家會互發表情包和小動圖,“我現在自己常用的就是池衙內的表情包,我覺得他幾乎每一場戲都會被截出表情包,而且這些表情都很有意思,也很好用。”張曉謙笑着説。
新京報記者 張坤玉
編輯 佟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