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中,基建工程兵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在建設深圳特區的過程中,發揮了一線突擊隊的作用,硬是在一個荒涼的邊防小漁村的基礎上,建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如今我們評價改革成果,深圳是繞不開的內容。這支部隊創造的深圳速度,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詞語。電視劇《追夢》就以這支部隊創造創新的過程為素材,謳歌了建設者們不怕艱苦、勇於創新的精神。
這部由余丁執導,温豪傑編劇,王雷、劉濤主演的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後,引發了熱烈反響。分析其獲得成功的原因,首先應歸功於題材的獨具一格。表現改革開放的影視劇不少,但運用一支部隊的特殊經歷反映城市開發建設歷史過程,並由此歌頌中國人民的創業精神,卻為數不多。《追夢》揭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軍隊和廣大人民對改革開放的迫切期待,對新生活的無限嚮往,以及服從大局,聽黨和國家召喚的那種決心和意志。創作者巧妙地以軍人魏東曉和妻子杜芳這對夫妻的創業故事為切入點,折射出一個海濱村落一步步走向國際化都市的非凡歷程。雖然作品沒有出現“深圳”字樣,卻時時讓觀眾聯想到深圳這個標誌性的地方。將來十年百年後,我們再回顧和思考改革開放和深圳發展的歷史,這不失為一部有史料價值的電視劇作品。
作品一開頭就濃墨重彩地寫了這支工程兵部隊的撤編。劇中,人民子弟兵對一身軍裝懷有一種割捨不斷的特別情感。在宣佈脱下軍裝的那一刻,很多指戰員都不禁流下熱淚。他們雖然在情感上割捨不下,卻依然聽從黨和國家召喚,脱下軍裝換工裝,投入了建設城市的熱潮之中,這就是人民軍隊。什麼是人民軍隊的傳統,這就是人民軍隊的傳統。試想這支部隊剛剛到達時,這裏肯定是南邊的蠻荒之地。部隊經歷的艱苦是不可想象的,士兵們並不知道這個地方可能將來是國家乃至世界的明星城市,唯一知道的是國家建設的大局需要他們的貢獻。我們理解所謂服從命令聽黨指揮敢打勝仗,就是體現在這樣一些關鍵時刻。從某種意義上看,這部《追夢》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形象教科書。
這部電視劇還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堪稱是一部禮讚改革開放先鋒人物的英雄頌歌。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只有初中畢業的村支書魏東曉因為敢拼、腦子活,投身到改革開放最前沿工作。他白天上班,晚上在工地上跟基建兵一起加班加點趕工,雖然吃苦受累,卻樂在其中。但改革開放之路並不順暢,從開始的蓬勃發展到遇到困惑找出路,再到慢慢地走入正軌,每一步都離不開大家的努力和汗水。杜芳心裏念着被自己丟在香港的兒子,發誓要創造最好的生活迎接兒子歸來,可在尋子的路上,卻坎坷異常,直到幼子已經長大成人,近在咫尺,卻不曾相見。工程兵出身的魏東曉隨着部隊到南濱,和戰友們用雙手建設南濱,轉業後進入政府工作一段時間選擇辭職,創辦了自己的通信公司。幾經波折,他憑着一股勁兒愣是將通信公司經營活了,並發展成為國內的龍頭企業。但魏東曉並不滿足於現狀,帶着同事們打了一個又一個硬仗,最終成為世界通信行業的領軍人物。杜芳也不甘落後,從開砂鍋粥攤到開文印社,最後做起了廣告公司,成為南濱十大廣告公司之一。為了解決部分工程老兵的生計問題,夫妻兩個特意開辦了地產公司。與此同時,夫妻倆流落在香港的兒子蠔仔被找回了,大兒子蝦仔則從魏東曉的公司離開創辦了互聯網科技公司,又和母親一起打造智能養老社區,用科技改變生活。這樣兩個主要角色實際上是那個年代一大批創業者的化身,讓觀眾感到可親、可敬、可感。
作品在結構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追夢》整部劇跨度40年,以創業為切入點,描繪出時代發展下,中國在經濟發展和精神文化層面創造的諸多奇蹟。既有宏闊視角,又有生動細節,張弛有度,讓觀眾從生活的點滴細節中感悟時代的恢宏進程。總而言之,《追夢》無論從故事內容,還是表現方式,都對改革開放題材創作進行了有益嘗試,值得褒獎。(作者:陳先義,系解放軍報文藝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