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紀錄片《一級響應》昨晚首播:回首一年間,是人與希望撐起那些日日夜夜
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從“封城”到“解封”的76個日日夜夜,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它們如長江裏的朵朵浪花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回首一年間,當人們盡情擁抱春和景明之時,那些沉澱下來的感動、信念與勇氣,至今鼓舞人心。
在武漢重啓一週年之際,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和湖北廣播電視台聯合制作的抗疫紀錄片《一級響應》昨晚在東方衞視與湖北衞視同時播出。《一級響應》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五集內容嚴守白皮書時間節點,以時間為敍事橫軸,貫穿武漢保衞戰、湖北保衞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全過程;以空間為敍事縱線,有機聯結武漢與全國、全球以及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運用蹲守紀實的方式,呈現一個個感染人心的極致案例,全景式、深層次地展現了武漢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過程。
“不要哭,要堅強,要衝”,致敬每一個了不起的普通人
不同於一般的專題紀錄片,《一級響應》將鏡頭對準了社會中不同羣體的人們,有“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時任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國家援鄂醫療隊領隊朱疇文,有守在防疫最前線的社區工作人員、義務服務醫護人員的外賣小哥,一個月開了3萬公里的志願者司機,也有在疫情期間拉小提琴給城市打氣的市民,為照顧外婆義無反顧從方艙醫院搬去“火神山”的90後女孩,大聲喊出“不要哭,要堅強,要衝”的患者……
“紀錄片以個人命運為線索,聚焦每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人生變化,力圖通過個體展現抗疫全過程。”《一級響應》總導演秦博接受採訪時表示。《一級響應》共五集,每集50分鐘。其中,《一月》記錄的是從疫情暴發到武漢“封城”的狀態,展現國家層面如何下定決心、堅定阻止疫情擴散;《二月》呈現“封城”早期的個體故事,見證了醫院改造、八方支援、方艙建立、疫情拐點等歷史性時刻;《三月》講述疫情中期迎來的向好變化,故事緊密圍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這一深刻主題;《四月》聚焦“解封”時刻,醫療隊撤離、國家公祭、武漢“解封”、復工復產等關鍵節點在本集中得到了深刻的描寫;《五月》着眼於“解封”後期,講述普通人如何從傷痛中逐步走出,國家是如何恢復日常,和國際社會又是如何交流抗疫經驗的。
長線蹲守加海量素材,書寫中國抗疫答卷最美註腳
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紀錄片不能缺席。然而,疫情最危急之時,上海團隊無法第一時間進入武漢,更不要提取得第一手材料,怎麼辦?這時,兩地攝製組的通力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電話會議往往一開就是好幾個小時。早期階段,在雙方建立起信任感後,湖北團隊發揮了眼和腿的作用。“在遠程的情況下,對人物及素材的把控極其考驗團隊的判斷力。”秦博表示,“與大多數現實類紀錄片一樣,《一級響應》選擇後半程發力,立足長線蹲守。”
以真實為基礎的紀錄片沒有腳本,攝製組秉持着“錄到就是王道”的原則儘可能多地記錄下畫面,近半年的拍攝時間因此積累到海量素材,如何從中選取並製作成一部具有可看性的作品成為擺在主創面前新的課題。“在眾多資料中架構起故事結構並不容易,我們不靠解釋詞解説劇情,而選擇用時間換得情感濃度。”秦博對記者説。
內容如其名稱,《一級響應》於細膩入微中,勾勒出一呼百應、眾志成城的千鈞之力。無數的普通人、無數的逆行者、無數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守望相助,彰顯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藴含的智慧和力量。除了成功採訪到鍾南山院士等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外,《一級響應》也採納了大量從網友和市民中徵集而來的素材,尤其是源自醫護人員手機中珍貴的視頻、照片和錄音,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通過畫面深深地刻入人們心中。
當武漢復甦的報曉鐘聲響起,當歡樂谷裏灑滿暢快的笑聲,當與江湖為伴的市民再度盡情戲水……《一級響應》中自信滿懷且朝氣蓬勃的城市面貌,就是中國抗疫答卷最美麗的註腳。
作者:王筱麗
編輯:施薇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