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申紀蘭的提案》,所有農活都是演員自己幹丨《功勳》系列報道
電視劇《功勳》之《申紀蘭的提案》正在各大衞視熱播。該劇講述了申紀蘭從1947年出嫁,到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的歲月,還原了她帶領西溝村婦女開展勞動競賽、爭取權益,從一名普通婦女成長為一方帶頭人的故事。她倡導並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為爭取男女平等作出巨大貢獻。
播出前,該劇導演林楠、編劇鞏向東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在《申紀蘭的提案》劇組,沒有人叫演員的真名,都是叫劇中的角色。播出前幾天,劇中飾演申紀蘭的蔣欣給林楠發來消息説,“太久沒人叫我大蘭子了。我太想念蘭子了。”林楠知道,蔣欣和她一樣,不僅想念的是那段在大山之中走過申紀蘭數年歲月的寶貴經歷,也是那段脱離現實生活,卻純粹到令人心安的日子。
《申紀蘭的提案》裏,蔣欣等演員學會了幹各種農活。
功勳人物簡介
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出生,山西平順人。抗戰時期,她曾擔任村裏紡花織布小組組長。嫁到西溝村後,她一樣積極參加勞動。1951年,她擔任西溝村初級農業合作社副社長。她組織女社員同男社員開展勞動競賽,提倡“男女同工同酬”。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申紀蘭倡導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改革開放以來,申紀蘭勇於改革,大膽創新,為發展農業和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老區經濟建設和老區人民脱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她曾擔任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曾説:“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説話,代表人民辦事。”申紀蘭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脱貧攻堅‘奮進獎’”“改革先鋒”等稱號。
2020年6月28日,申紀蘭在山西省長治市逝世,享年91歲。
職業生涯中,做功課最狠的一次
接到拍攝任務時正值疫情,林楠在北京,鞏向東在天津。以林楠的話,兩人每天像“熱戀”一樣不斷地視頻、通電話,分享自己能夠蒐集到的所有書目、資料。從所有公開的媒體報道,到十幾本《西溝縣縣誌》,“上百萬字資料是一定有的。這是我們創作經歷中,做功課最狠的一次。”
由於身體原因,申紀蘭在該劇籌備期間就已生病入院,林楠和鞏向東遺憾未能拜訪老人。但在歷史的尋覓與拼湊中,申紀蘭的模樣已在他們的腦海中愈發清晰。在申紀蘭逝世前幾年,已經80多歲的她,還在堅持下地幹活;只要還能勞動,就始終堅持自己播種、鋤地、秋收、除雪。在林楠看來,她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實際上並不是要爭一個高下,而是要爭勞動的權利,“為什麼要勞動?因為她要過好日子;要過好日子,就要付出;而且一個人過好日子不行,全村的姐妹都要一塊兒過好日子。這都是最樸實的想法,但是她把這個樸實的想法貫徹了一輩子。其實很多時候打動你的是時間。她一直在這麼做。”林楠坦言。
雖然劇情沒有波瀾起伏,但打動人的是時間。
但正是這樣默默無聞、平平淡淡的一生,令《申紀蘭的提案》也遇到了不小的創作難度。“因為大家習慣了電視劇總要有劇情,總要有跌宕,但申紀蘭(的人生)沒有。”林楠表示。林楠和鞏向東最終還是選擇了最純粹、最温柔的方式,緩緩走近申紀蘭的人生。據悉,《申紀蘭的提案》的劇本大改了四次,最終截取了申紀蘭從1947年出嫁到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的人生歲月。她帶領西溝村婦女開展勞動競賽,爭取權益,植樹、犁地,擲地有聲地道出“新社會,男女都一樣”、“我就是一心想讓姐妹們挺起腰桿,活出個人樣來”。
在鞏向東看來,申紀蘭一定是具有先鋒意義的,但這種先鋒意義,卻不一定要鋒芒畢露。而將申紀蘭的成長與國家命運、時代變化相結合,是這部劇的創作關鍵。“‘好男走到縣,好女走到院’是那個年代對婦女的基本定義,不然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作為申紀蘭來説,她沒有灌輸非常高深的思想理論,就是最樸實地認為,女人也是人,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就憑着這一點,她嘗試着去改變,(在那個年代)能邁出這一步其實真的很難。理解了那個時代,才能理解申紀蘭。”
申紀蘭的成長與國家命運、時代密切相關。
沒網絡、幹農活、烤土豆……拍攝時過最淳樸的生活
據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初,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的西溝村資源匱乏,森林覆蓋率僅有約2%。由於沒有樹木植被的阻擋,洪水曾多次沖毀農田、堤壩。常年乾旱的氣候也導致莊稼都“被迫”形成了耐旱的特性。時至今日,平順縣的莊稼也很少澆水,澆多水反而會澇。申紀蘭正是在這方水土生長起來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堅韌,帶領村民們用勞動創造出新的生活景象。
為了還原當時西溝村的風貌,劇組最終將平順縣雙射泉村作為主要拍攝地,在新房子上重新糊上黃泥牆,在水泥路上鋪上黃土,用高壓水槍去除建築光潔的表面,露出斑駁的雜草,一遍遍地做舊,力求最大程度地還原那個年代的質感。“任何細節容不得含糊,你稍微有一點打退堂鼓的時候,你想想在這片土地上耕耘了一輩子的申紀蘭的時候,你都會慚愧。你覺得什麼事都不是事,都應該這麼去做,因為有人這麼做了一輩子。”林楠坦言。
但對於在城裏長大,沒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林楠和鞏向東而言,第一次駐紮在貧瘠的山裏拍攝,仍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感。山上沒有信號,手機幾乎就是擺件;沒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團隊只能和當地人一樣最原始地吃洋芋、烤土豆。林楠要求演員們開機後就只能穿戲服,從早上一睜眼穿到睡覺,涼了有棉襖、棉褲,熱了有坎肩兒……
過去,村裏的土地幾乎“寸土寸金”,村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防止土壤流失——鎖住土地,就能種莊稼了;種了莊稼,大家就能吃飽飯了。林楠和鞏向東曾從山頂俯瞰山下兩萬平米鬱鬱葱葱的樹木——那是當年申紀蘭帶着村民一路種下來的。“你真覺得不可想象,那時她怎麼完成的?”林楠説。
在山上“閉關”的這一個多月,沒有都市喧囂的干擾,就乾乾淨淨地幹一件事:做人。就像掃掉了人身上的驕傲,物質和精神需求都變得極其純粹。直到該劇殺青,林楠突然發現,自己不需要網絡了。“但反過頭來,你又會更珍惜你手機接上信號的那一刻。我們總以為現在的生活是生來就有的,怎麼來的?沒人在乎。但正是因為有太多申紀蘭這樣的人,拼了一輩子才有我們現在的生活。”
申紀蘭是村民的領頭人。
倪萍飾演的婆婆代表“申紀蘭們”
蔣欣是第一個進入林楠腦海中的演員。“她真的適合申紀蘭這個角色。因為她身上有我們需要的陽光和力量,那是一種能面對一切困難的陽光,一種要過好日子的力量。”林楠坦言。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在進組前,林楠和團隊也創作了不少歌,其中有一首叫《好日子就在眼前》。拍戲前,林楠就想好了現場要放給演員們聽,就像勞動場面裏的勞動號子一樣。那一天,拍攝現場,音樂縈繞在農田之中,畫面裏身穿布衣、梳着麻花辮的蔣欣,正在田地裏揮汗耕作。那個畫面令林楠至今印象深刻。“我覺得她就是那個為了好日子,一直去努力拼搏的人。”
《申紀蘭的提案》不僅單一地呈現了申紀蘭,申紀蘭婆婆(倪萍飾演)、勞動婦女李華(左小青飾演)等人同樣代表着那個年代靠雙手勞動,創造好日子的婦女。例如,劇中申紀蘭想要去縣裏申請紡花任務,但技術人員小瞧她,説她沒有資格。申紀蘭不服輸,想報名縣裏的紡花技能比賽。面對“好女走到院”的流言蜚語,婆婆鼎力支持申紀蘭,讓她更堅定了要拿到紡花任務的決心。
不少觀眾被申紀蘭和婆婆之間的感情打動。在林楠看來,如果説申紀蘭是像母親一輩最純樸的勞動婦女,婆婆就是她背後更淳樸的勞動婦女,而且她會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堅定地告訴她,這條路沒錯,“娘就是這麼過來的,往下走,好日子就在眼前。”
鞏向東表示,塑造功勳人物,絕不能臉譜化,而是要寫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想通過她的喜怒哀樂,她和周圍人的關係,來全面展現她這個人。她也有孤獨的時候,也有被誤解的時候,甚至也有迷茫的時候,都是通過這些人物關係來展現的。”
據悉,為了讓演員身臨其境地體會農村生活,劇組曾安排他們提前15天進組,學習紡線、推竹輪車、使用農具、收割莊家、挑扁擔、趕驢、駕牛。林楠表示,劇中所有勞動場面沒有一個替身,全部是演員自己完成的。有時候想起“西溝的姑娘們”,林楠總是忍不住心疼,“所有的農活全是她們自己幹。你看挑扁擔很簡單,但你擔上那個擔子就知道(多沉);兩個筐裏再放十斤柿子的時候,你就痛不欲生了。我們拍攝的地方還是一個小高原,大家每天駕着驢車、趕着牛車上上下下,腿都結了一塊塊疤。”
但在林楠看來,辛苦之後的快樂也是真實的。播出前幾天,蔣欣給林楠發來消息説,“太久沒人叫我大蘭子了。我太想念蘭子了。”林楠知道,蔣欣和她一樣,不僅想念的是那段在大山之中走過申紀蘭一生的寶貴經歷,也是那段脱離現實生活,卻純粹到令人心安的日子。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