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一姐”就這麼火了,原因是她經常在機場堵明星、要合影。單單這樣,或許她還不能成名,她跟之前的瘋狂粉絲不一樣的是,據説她騙其他粉絲的錢,裝絕症騙明星。就這樣,她從人山人海的粉絲大軍中鶴立雞羣,現在自己也成為了新一代網紅。
早上和一同事聊到“虹橋一姐”這事兒,他説昨天一個粉絲電話來辦公室罵我們的某篇報道不尊重她的偶像。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粉絲,老實説,主流媒體有點“滔滔不絕的失語”,因為我們只能一再老調重彈,説他們心智不健全,是十足的異類。
前段時間,李易峯遭到粉絲逼宮,粉絲手撕他的經紀人,當時我專門有過一個文章,説今天的粉絲已經不是過去的粉絲,今天的粉絲正在試圖參與娛樂圈遊戲規則的制定。而這次的“虹橋一姐”非常有意思,她在很多方面挑戰了大眾心目中明星和粉絲間關係的固有印象。
首先,她是一個“腳踏n條船”的粉絲。説到瘋狂追星,大家都會想起當年沸沸揚揚的楊麗娟,但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虹橋一姐”並沒有對某位明星投注“忠貞不渝”的情感能量,恰恰相反,她的追星有點類似於集郵癖。就像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裏的男主人公,每次翻雲覆雨後,都要把和不同女性的露水姻緣寫進日記。通過不斷和不同女性的性行為,他治癒失去心上人的創傷。“虹橋一姐”有點類似的是,她以圍追堵截各路明星為樂,以翻不同明星的牌子為榮。
還有,頗為有趣的是,從她在社交網絡上發佈的明星合影來看,她從來不像常見的粉絲那樣,美美的,擺pose和明星正正經經合影,恰恰相反,她似乎永遠是在偶遇明星,而不是處心積慮合影。或者説,她彷彿是這些照片中的一個神秘人物,一個闖入者。當無數同類照片擺放在一起時,她在照片中的存在就有點類似於靈異節目裏的一個幽靈,或一個難以破解的UFO的形象。她的神秘反而使她成為這些照片中的主要角色,位於畫面中央的明星反而像一個陪襯。這種粉絲和明星間的微妙的力量對比的顛倒,頗值得玩味。
或許,這種顛倒正是今天的娛樂工業的一個奧秘,一個新型的運作邏輯。當我説粉絲試圖參與娛樂圈規則的時候,我是有意識地提醒讀者注意粉絲作為一股重要的生產力改造着今天的娛樂工業的景觀。娛樂工業從來都是一個龐大的絞肉機,這個絞肉機裏,粉絲從來都居於隱秘的末端。如果明星作為一種景觀的話,那這個景觀的合法性往往建立在大量粉絲積聚的基礎上。那麼,今天,不論是李易峯粉絲逼宮,還是粉絲強行推出尚雯婕箱包,還是AKB48被粉絲騙在情趣用品上簽名,這些例子一再證明了粉絲已經不處於這個工業的末端,她們自覺地把自己打造成改造這個工業、改變遊戲規則的主體。
如果説上面説到的例子裏,這些被主流媒體打上“盲目”、“不理性”標籤的粉絲的另類追星行為似乎還只是在象徵意義上改變了粉絲和明星間的力量對比,因為除了獲得某種虛幻的滿足感、自我認同感外,從根本上來説,他們依然處於這個利益鏈條的末端。歸根到底,塵歸塵,土歸土,明星終歸是明星,粉絲終歸是粉絲。
然而,“虹橋一姐”的“上位”似乎代表了一種更徹底的突圍路線,我們甚至可以説她通過追星的行為將自身也變成一個明星,一個網紅,從而徹底地改變了粉絲和明星間的力量對比。“虹橋一姐”是一個人抑或是一個團隊在作戰?似乎沒人説得清,或許永遠説不清。到今天,通過另類的方式成為萬人矚目的公眾人物的鳳姐到底是團隊打造的產物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是是非非誰又真的能説清?“虹橋一姐”火了,對於大眾來説,或許除了以異類的目光打量她之外,可能也有人暗自思忖,這會不會也是一種另類的成名路徑?這樣的路徑是不是可以被複制?今天階層流動性越來越窄化固然是事實,但勞動人民的智慧永遠無法輕易估量,他們永遠有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啓社會實驗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姑且樂觀地認為“虹橋一姐”代表了某種獨具創造性的階層流動的可能性,儘管它是以如此扭曲的方式。
當然,或許我還是過於樂觀。娛樂工業這架絞肉機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所説的這種可能性或許本來就是內在於這個工業邏輯內部的,它只是將這樣的可能性收編,納入自身的邏輯,以此這台利潤巨大的絞肉機得以更順暢的運行。正如電影《雪國列車》裏的結尾,反叛和壓制本身就是體制結構好的遊戲。好了,不繼續説了,説多了讀者又要罵我不説人話,故弄玄虛。我沒法像“虹橋一姐”這樣逆襲成為網紅,只能老老實實地給這個龐大的娛樂工業繼續添磚加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