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據法新社報道,法國演員、導演以及紀錄片製作人雅克·貝漢於當地時間4月21日去世,享年80歲。他曾出演《天堂電影院》《放牛班的春天》,憑藉《半個男人》榮獲威尼斯影帝。製作、執導自然紀錄片《遷徙的鳥》《海洋》《地球四季》等。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他是電影史上的傳奇。出生戲劇世家,6歲參演電影,15歲登台表演,創下一齣劇目連演400場的佳績;25歲出演《半個男人》,一舉拿下威尼斯影帝,成為享譽世界的殿堂級演員;

29歲,演員事業如日中天時卻轉戰幕後,成為一名製片人,第一部參與制片的電影《焦點新聞》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五年後參與制作的《高歌勝利》再度獲此殊榮。

他,就是雅克·貝漢。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他説,希望能在電影裏活夠一千次。於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他擁有了全新的身份——紀錄片製片人。他耗費15年的時間製作出昆蟲的小宇宙《微觀世界》,在《遷徙的鳥》中第一次執導筒,這部作品提名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從昆蟲拍到鳥,從鳥拍到人,再從人拍到海洋……從早期作品中呈現的殖民主義與獨裁政權,到如今記錄生物滅絕與自然破壞,他始終關注着人類的前途命運。他曾説:“如果世界上只有人類,就糟透了。”

每部紀錄片他至少準備三年,製作團隊規模空前龐大,影片經費更是天文數字般難以想象。

很多人的記憶裏,他是《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的多多;他用膠片為世人記錄着極致的自然影像奇觀,展現法國人血液深處的浪漫。

生命,永遠是他的紀錄片主題。今天,也是世界地球日,讓我們回顧雅克·貝漢和他的電影人生。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達到夢想的成本怎麼可能不昂貴

6歲從影,在《夜之門》中客串角色。25歲憑藉《半個男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的榮耀,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影帝之一。

可惜,這一切,在雅克·貝漢看來並不完美。“純粹當演員是非常被動的,在做演員的時候,我經常感覺自己喜歡的許多題材都沒有拍成過電影。”

29歲他果斷放棄了正值黃金時期的演員生涯,轉向幕後導演和製作,並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小有成就之外,留給雅克·貝漢更多的卻是困惑。“我又開始發現電影的創作滿足不了許多自然的、真實的表達,於是我轉而拍攝紀錄片。紀錄片的真實感,在我看來,是人眼能夠看到的靈魂表達。”

想要做的,就該全力以赴。

《微觀世界》雅克·貝漢用20年做素材準備和視頻拍攝,費時兩年進行攝製器材設計,實際拍攝3年。

《喜馬拉雅》花了三年時間,歷經1萬3500公里,深入海拔2萬7千米高山進行拍攝。

《遷徙的鳥》前後拍攝四年多,投入超過400萬美金,攝製團隊更是多達600人,其中還包括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科學考察隊。

《海洋》前後共耗時五年,耗資達5000萬歐元,動用12個攝製組、70艘船。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地球四季》裏的小狼崽

軟磨硬泡,是雅克·貝漢最常用的伎倆。“我堅持用最大的熱情去説服他們,去見20個投資人,前19個搖頭,可能第20個就點頭了呢?”

拍攝《海洋》的時候,雅克·貝漢更是邊拍邊找錢。“拍攝的四年中不斷找投資,每兩個月就要跟所有投資人開會、彙報、等待下一筆錢進賬,一直都很痛苦。”

面對找資金的痛苦,雅克·貝漢卻用幽默安慰自己。他認為拍紀錄片就是在完成夢想,“達成夢想怎麼可能不昂貴呢?”

我只是把想做的做到極致

除了尋找資金,採用什麼機器、怎樣改造機器,才能夠完美捕捉自然界的美好瞬間,也是雅克·貝漢一直所困擾的問題。

“作為紀錄片導演,你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準備好,期待你所能夢想的鏡頭光臨,去捕捉美好的瞬間。”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遷移的鳥》裏比翼雙飛的大雁

拍攝《遷徙的鳥》時,雅克·貝漢和他的團隊為了讓鳥對他們放鬆警覺,300多人的攝製團隊第一年基本都不拍攝,只是跟着鳥到處逛逛。

正式拍攝從第二年開始。攝製團隊動用了各種新型的拍攝設備,動力傘、小型飛機和像鳥一樣大小的內藏攝像機的航模等工具,把特殊的鏡頭固定在一個探頭裏,遠遠地去拍。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遷徙的鳥》裏展翅高飛的鳥

在《微觀世界》中,雅克·貝漢利用長焦距的顯微鏡頭,將森林、草叢下的世界無數倍放大,昆蟲、草葉、水滴等,都被一一清晰地顯現出來。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微觀世界》裏相愛相殺的蝸牛

雅克·貝漢就是這樣一個人,即便原本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他也會絞盡腦汁找到資金並攻下技術難關。

雅克·貝漢是喜歡冒險的人,愛嘗試新鮮挑戰。“我們必須創造所有的東西。這個應該是這類電影的創新。我非常願意在這條路上做第一個人。”

技術上,雅克·貝漢卯足了勁兒改造機器以配合拍攝。在紀錄片內容上,他則是要求保持創作人的獨立性。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海洋》裏,向鏡頭望去的海豹

籌備《海洋》的時候,雅克·貝漢會提前寫好劇本,甚至畫好分鏡頭,之後再去找科學家、技術人員,找到合適的動物、環境、技術、器材來表現他的主題。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海洋》裏如幽靈一般的水母

《海洋》是“史上最燒錢紀錄片”,同時也是“史上最賣座紀錄片”,它在世界範圍內好評如潮。2011年《海洋》在中國上映,票房突破2700萬元,打破了國內自然類紀錄片的票房紀錄。

但是雅克·貝漢説,他從來不會預期票房。他想做的,“只是想將自己想做的做到極致。”

對我而言,美好的情感是惟一重要的東西

“在我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我不希望有人對我的題材做出限定,我更希望拍些體現人文關懷、反映人性的畫面,而且這些主題是我們感興趣的。”

對生命的禮讚是雅克·貝漢紀錄片裏的共同聲音,無論是一隻小小的螞蟻,還是一隻展翅的雄鷹,它們都在用力地活着每一天。記錄下這些的雅克·貝漢是幸福的,他感受着大自然的脈搏與心跳。

雅克·貝漢拍攝《海洋》時,幾乎到了破產的邊緣,但他卻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微觀世界》裏的瓢蟲

“個人的疲勞,病痛都是自己分內的事。我更在意的是,陪伴着鳥在天空飛翔,和魚兒一起生活的那種感受,那種對大自然的表達。我不會有任何的遺憾,所有獨處都是值得的,很值得,太值得了!”

在紀錄片的製作中,雅克·貝漢堅持,儘量不使用人類語言。“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融入海洋生物,成為其中一員,讓它們對我們孰視無睹,能自由地表現天性,展示愉悦,盡情歡唱,我認為已經不需要再使用人類語言。”

雅克·貝漢在荒涼冷漠的大自然裏尋找情感,狂暴的雪山裏偶然的一陣清風、呼嘯的海浪拍打海面留下的白色泡沫,大自然的情感豐富卻又含蓄。

“我不是教授,不是政治家,不會説如何保護環境,或者發表批評意見,我只想通過鏡頭讓觀眾在情感上被觸動,這遠遠比上課、説教重要得多。因為有了記憶就不會忘記,非強迫的感動才能持久、永恆。”

雅克·貝漢用紀錄片留下自然真實的容貌同時,也是在告誡人類,保護好地球母親。動態的畫面,往往留給人的感觸更深。

關於雅克·貝漢:

歐洲著名男演員、導演以及紀錄片製作人,1957年從影。1966年,他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員。1968年製片著名的《Z》,此片在1969年榮獲OSCAR最佳外語片獎。1975年,他製作的影片《特殊地帶》榮獲法國影院大獎,同年他出品了《勝利歡歌》並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從1988年開始,他的目光轉向了自然界,並出品了《猴族》。1990年,雅克·貝漢出品了《HORSLA VIE》(影片《生活之外》,這是一部根據一位記者人質的真實故事改編的作品,他憑藉該片獲得了1991年戛納評委會大獎。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在1994年到1995年間,他開始了《微觀世界》的製作。1998年9月,雅克·貝漢開始製作影片《喜馬拉雅》,此片在1999年12月份出品,獲得兩項愷撒獎和眾多的國際獎項,並在2000年獲奧斯卡提名。從1998年7月到2001年9月,雅克·貝漢擔任導演以及製作的影片《遷徙的鳥》,公映後再次獲得巨大成功。





  圖文綜合自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作者:陳敏)、凹凸鏡DOC、頭條娛樂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範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84 字。

轉載請註明: 法國影人雅克·貝漢去世,他在《天堂電影院》中視電影為生命,其紀錄片主題也總是生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