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成為開端

豆瓣8.0,播放量12億,熱搜超300個,在觀眾翹首以盼的大結局裏,《開端》毫無疑問的“爆”了。

爛尾與否是懸疑片躲不開的話題,在社交場域,討論聲甚囂塵上。有人在眾人安好的結局裏破防了,有人驚喜於反炸CP意外發糖,有人對拖沓的節奏感到不滿,還有人嗅出了倉促大團圓背後的虛假和無奈。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於劇情,角度不一,觀點有好有壞不意外。

瑕不掩瑜,《開端》的出圈,有天時地利,在歲末年初的時間段,放眼國產劇集市場,優質內容貧瘠,“無限流”的概念新奇抓眼球,佔據題材優勢。

但更有人和。從製作上,正午陽光是好口碑的代名詞,特效真實、邏輯自洽、伏筆巧妙,沒有無意義的注水;至於演技,主角在線配角精湛,種種因素疊加,成就了《開端》作為爆款的實力。

“社會派科幻”,有人將《開端》歸屬於這一流派,寓意在科幻的外殼下,包裹着關切現實、照拂人性的核。這是正午陽光成為業界良心的由來,也是《開端》區別於類似題材的最大亮點。

於是,在緊張的循環救人劇情外,在公交車上平淡的面孔下,觀眾能看到悲喜交織的眾生相。不被父母理解的二次元宅男,犯錯後渴望挽回家庭的瓜農,供孩子上學咬緊牙關的建築工人,樂天派主播和叨嘮又熱心腸的阿姨。他們在各自的命軌裏努力生活,讓脱離現實的科幻概念,多了幾分人文關切和真情實意。

隨着劇情的展開,在公交車這一狹小場域裏,不同人性在同一時空相遇,從最初冷眼旁觀,到最後鼎力相助,如果説主角代表着逐漸覺醒的英雄主義,那麼配角則講述着在現實的苦辣裏,普通人所能展現的善意,或大或小。

關切平鋪直敍,批判直抵根源。沿着施害者夫婦的動機順藤摸瓜,又一個慘痛的故事真相大白,無辜少女在社會的冷漠裏走向死亡,不明就裏的吃瓜羣眾在網絡暴力後遺忘此事,留下家屬在愧疚和絕望裏生出極端的恨意。個體命運有差,做不到感同身受很正常,但至少,未經他人苦,少斷他人事。

從畸形的親子關係,到殺人的網絡暴力,《開端》通過一次又一次刨根問底的循環,撫慰了惡性事件背後被忽視的苦難。沒有人是面目模糊的背景板,也沒有人是毫無感情的工具人,受害者和施害者調換了位置,看見逃避之下的勇敢,也看見孤苦背後的善良,共情與破防順理成章。

的確,結局不夠腦洞大開,邏輯不夠縝密,但足夠温暖。正義雖遲但到,所有人都收穫完美結局,當現實悲苦、輿論極端、人心渙散,我們需要有力度的批判,也需要有温情的希望。

即便5天300個熱搜,若是營銷與實力相匹配,直面現實的好劇能被看見,倒也無妨。對《開端》的褒獎,不只在於劇本身,也在於其之於行業的開端意義。

沒有真實的窮人和小人物,是國產劇的現狀。爆款不可掌控,但精品該是大勢所趨,放眼近兩年的影視爆款,大IP和流量不再是通關密碼,粗製濫造的工業糖精也早已失效,比起用工業模板拼湊一個所謂S級,不如抄一下《開端》的公式,少注水少浮誇少尬吹,心思和資金都放在內容上,畢竟,觀眾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

北京商報評論員 湯藝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2 字。

轉載請註明: 「西街觀察」成為開端 - 楠木軒